《XX县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行动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县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行动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效能,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推进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网络化、运行一体化、参与便捷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2、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全县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县。二、发展目标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振兴,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便捷,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更加活跃,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三、工作任务根据我县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提升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
3、络,设施建设标准化,补齐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根据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达到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服务内容标准化。(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L修订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相关要求,修订我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确定基本服务项目、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指标,并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位全面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2完善公共文化
4、机构管理和服务规范。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规范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和服务公示,健全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机制、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服务开展情况年报制度,逐步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3 .健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化建设,重点解决信息融合、资源建设、服务反馈等领域的规范性问题,提升数字服务能力。(二)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提升工程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积极谋划新图书馆、博物馆、
5、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和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互联互通。推动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优化提升,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覆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L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配置提升改造,推进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完善功能室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站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体育健身等设施,力争实现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表演戏台、宣传长廊全覆盖。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加强文化服务内容建设,按照免费开放的要求,以群众需求
6、为导向,实行错时开放,全面提升文化站服务效能。2推动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向镇村两级延伸拓展。以县域为重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县对镇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动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2023年完成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各17个、服务点各51个,全县乡镇覆盖率达到90%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外,在各个乡镇(街道)、社区和中小学建成37个图书馆流动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发掘共建共享资源,建立新的流动服务点,解决镇村中小学生和社区群众阅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阅读服务,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3,全面推进X
7、X图书馆建设,以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将XX文化融入到图书馆升级改造中,打造具有XX特色的XX图书馆。完成一楼服务总台、自主借阅室“飞燕归巢”XX文化氛围布置,增设三楼XX文创室;改造四楼空中露天阳台,创建名人书画廊、XX讲古台和休闲空中阅读区。加快推进XX文化进馆建设,力争在2025年建成燕文化沉浸式品读的XX图书馆。4 .推动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2022年,全县完成16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完成率达50%的基础上。2023年完成47个行政村(社区)提质增效任务,全县完成率达到65%o(三)加快推进数字化
8、公共文化服务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依托数字文化特色,扎实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相衔接,提升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水平,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智能化服务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公共数字文化生活质量。L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服务示范项目,加强县文化馆数字文化馆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省文化在线等数字平台建设,加大投入用于线上展播制作和线上宣传片制作,以文化讯息、慕课制作、数字资源展播等方式大力开展数字文化惠民展播工程。2,加强图书馆阅读体验区、数字体验区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
9、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吸引广大读者体验参与,并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3 .统筹实施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书屋、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推动数字文化服务一体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4 .加快数字资源库建设。加快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构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统计数据报送机制。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挖掘XX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XX特色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
10、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四)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L优化城市文化空间。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圈”,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根据群众需求对图书馆、文化馆等进行功能布局优化。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在商圈、社区、园区、校园等区域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校园书店等新型文化空间形态,培育特色“城市书房”品牌。5 .构筑乡村文化空间。适应农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文化场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优化、美化和舒适化。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旅公共服务
11、中心、特色镇(村)史馆、文化礼堂、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五)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L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书香XX”建设,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建设读者用户中心,推广信用借阅、电子读者证服务。2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加强延时、错时开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将服务资源、内容向基层倾斜,采取流动服务、定点辅导、结对帮扶等方式,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实现优惠有标准、质量有保障、内容有监管。6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12、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工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民俗展示展演、乡村春晚、送戏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接地气、正能量的文化活动。7 .打造XX地域文化品牌。深入挖掘XX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公共文化优秀项目,创建扶持一批具有XX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化“一镇一品”创建,对XX“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已有品牌进行提档升级,支持其他文化品牌的积极创建。推进每周文化一小时、百姓大舞台等品牌建设。推进精品创作,不断激发创作活力,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作的文艺精品。(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动力L引导社会
13、力量参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种多样。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机构改革。鼓励机关、学校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确保正常工作、教学、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所属文体科普设施。培育壮大文化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在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规范指导作用。2.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发挥XX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作用,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实现全县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志愿者队伍全覆盖。提升乡镇综合文化中
14、心服务效能,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组织文化能人、社会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加入文明实践活动,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发挥大学生、退休老同志、社会文化从业人员作用,壮大队伍规模,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培训辅导、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水平。(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L加快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文旅机构功能融合。在公共文化场所增设旅游信息咨询窗口,常态化提供景区信息、旅游线路等旅游相关服务,将旅游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鼓励在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等设置分馆(服务点)。在旅
15、游服务(集散)中心、旅游驿站等旅游服务机构,设置文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流动文化服务活动。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2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丰富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探索特色文化旅游演出活动有偿化和常态化发展。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将文化活动、文旅节庆活动
16、和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结合起来,打造文化和旅游名片。3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文化振兴建设。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推进红色资源、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力推进XX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保护。加大非遗项目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特色文化遗产品牌。以XX地域民风、民俗、民歌、民舞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作生产更多文学艺术作品。举办文旅农商融合开展的农村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八)培养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选派文化工作人员到省市培训,对文化站管理人员、农村文体协管员进行培训,提升文化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乡村非遗传承人。注重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