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21820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7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4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一、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因素(一)、传染源(一)、传染源 疟疾现症病人或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疟疾发作数次血中出现配子体后,即有传染性,发作次数愈多,传染性愈强,疟区的传染源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带虫者,非疟区则主要是来自疟区的人员及去过疟区的居民。(一)、传染源(一)、传染源配子体在末稍血液中的出现时间、存在时间及人群的配子体携带率,随虫种不同而异。如间日疟在无性体出现23天之后出现配子体;而恶性疟则在无性体出现710天后。复发时第1天即有配子体,故其传染性随病程延长而增加。配子体的成熟程度和雌、雄比例,亦与感染能

2、否成功有关。间日疟传染期约1-3年,恶性疟1年以内。三日疟3年以上,偶达数十年;卵形疟25年。(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 1、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疾是重要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我国几种主要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最广,除新疆、青海和西藏:分布最广,除新疆、青海和西藏外,全国均有。是大陆大部分平原区传播疟外,全国均有。是大陆大部分平原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此蚊种传播的疟疾约占总

3、发疾的重要媒介。此蚊种传播的疟疾约占总发病数的病数的80以上,我省为单一中华按蚊地以上,我省为单一中华按蚊地区,中华按蚊遍布全省,是我省疟疾传播的区,中华按蚊遍布全省,是我省疟疾传播的唯一媒介。唯一媒介。嗜人按蚊嗜人按蚊:是我国北纬:是我国北纬2534之间低山之间低山和丘陵地区疟疾的重要媒介,主要分布于云和丘陵地区疟疾的重要媒介,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河南南、广西、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河南及江苏等省。及江苏等省。我国几种主要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微小按蚊:主要分布于我国北纬33以南的山丘区,尤以北纬25以南更为普遍。是我国北纬25以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如海南、云南、广

4、东及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大劣按蚊:是我国海南岛山林及其山麓地区疟疾的主要媒介。日月潭按蚊:是我国北纬25以南地区疟疾的次要媒介,它与微小按蚊常同域分布。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按蚊 库蚊库蚊 伊蚊伊蚊 体色体色:大多灰色大多灰色 大多棕黄色大多棕黄色 多黑有白斑多黑有白斑 活动活动:多在夜间多在夜间 多在夜间多在夜间 多在白天多在白天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按蚊 库蚊库蚊 伊蚊伊蚊 静态静态: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成角度 平行 平行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

5、的区别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按蚊 库蚊库蚊 伊蚊伊蚊翅翅:大多有斑点大多有斑点 大多无斑点大多无斑点 大多无斑点大多无斑点触须触须:雌雄皆长雌雄皆长 雌蚊甚短雌蚊甚短 雌蚊甚短雌蚊甚短 (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2、输血疟疾:一些低疟原虫血症者虽常规血片检查阴性,但输血后仍可使受血者感染发病。此种感染者无红细胞外期,受染后潜伏期短,抗红细胞内期药物疗效好,与蚊叮咬感染有所不同。(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3、胎传疟疾:带虫或患疟的孕妇疟原虫可通过有损伤的胎盘进入胎儿,或在围产期通过羊水、产道损伤进入有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早产、流产、死产或新生儿疟疾。(三)、易感人群(三)、

6、易感人群人体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高疟区初生儿可自母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后抗体消失而易感,两岁以内发病率较高,此后由于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的增长,故感染轻、发病少;一般高疟区25岁以上的居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疫)。(三)、易感人群(三)、易感人群人群发病率因流行程度及机体状况而不同。高疟区,成人发病率较低,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婴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不适于疟原虫发育,故先天疟疾和婴儿疟疾少见。天然免疫:某些先天性因素,如地中海贫血、卵形红细胞血症等对疟原虫有抗性。此外营养好的儿童发生重症疟疾者较瘦

7、弱者多。(四)、流行因素(四)、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温度和雨量是影响疟疾流行的两个重要自然因素。美国医学研究所发现,自1973年以来,疟疾出现了明显的死灰复燃。疟疾一般传播到冬季等温线为16的地区,因为 低于此温度,疟原虫就不能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媒介蚊种的生存与寿命有一定影响,因而间接影响疟疾的流行。一般气温低于16或高于30都不利于媒介蚊种生长,并能抑制蚊体内疟原虫孢子增殖的速度。1、自然因素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随地区与媒介蚊种孳生习性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一些地区多雨成灾,可引起疟疾爆发流行,而在另一些地区,少雨干旱亦可造成爆发流行。降雨季节的分布也左右着疟疾流行的年内季节

8、变动,温带地区的低洼易涝地带,疟疾流行高峰季节多在雨季之后。1、自然因素在卢旺达,已经观察到疟疾的发病率同当地的气候变化有关。在1987年出现创记录的高温和 强降雨之后,疟疾向海拔更高的地区扩散。在斯里兰卡,疟疾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使得河流形成的水坑有关。1、自然因素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最新发现:全球变暖的趋势可能会引发疟疾的流行。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增强所引起的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势必会影响疟疾原有的分布格局根据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5,疟疾的发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2倍,而温带地区更会增加10倍以上。(四)、流行因素(四)、流行因素2、社会因素

9、人类社会活动(战争、灾荒等)生产建设生活的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等 这些社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的流行相关。(四)、流行因素(四)、流行因素3、流行特征 疟疾分布广泛,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海拔2771米高至海平面以下396米广大区域均有疟疾发生。我国除青藏高原外,遍及全国。一般北纬32以北(长江以北)为低疟区;北纬2532间(长江以南,台北、桂林,昆明连线以北)为中疟区;北纬25以南为高疟区。但实际北方有高疟区,南方也有低疟区。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以云贵、两广及海南为主;三日疟散在发生。间日疟疟疾流行于全省,是我省主要的寄生虫传染病。恶性疟在我省不流行,即无当地感染传播病例。现

10、主要分布云南、海南及中越、中缅边境及非洲国家。二、疟疾的病原学疟原虫的种类疟原虫的种类疟原虫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发病机理发病机理(一)疟原虫的种类(一)疟原虫的种类已发现的疟原虫120种,至少22种见于灵长类宿主;19种为鼠类、蝙蝠、及其它哺乳类动物;约有70种为鸟类和爬行类宿主l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是重要是重要的细胞内寄生虫的细胞内寄生虫.疟疾疟疾有四种:间有四种:间日疟、恶性疟、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三日疟和卵形疟。l目前,在我省只有间日疟流行。目前,在我省只有间日疟流行。(二)、疟原虫生活史(二)、疟原虫生活史l 人疟原虫完成其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

11、按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按蚊两个宿主。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是疟原虫殖,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在人的终末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宿主。1、疟原虫在、疟原虫在蚊体内蚊体内的发育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随后卵囊逐渐长大,核随后卵囊逐渐长大,核和胞浆不断分裂,最后和胞浆不断分裂,最后形成许多梭状的子孢子形成许多梭状的子孢子,成熟的子孢子可以从卵成熟的子孢子可以从卵囊壁的微孔逸出,也可囊壁的微孔逸出,也可因囊壁承受不了内部的因囊壁承受不了内部的压力破

12、裂后,扩散进入压力破裂后,扩散进入寄主的体腔,部分子孢寄主的体腔,部分子孢子随着血淋巴而流入唾子随着血淋巴而流入唾腺,当这种按蚊再度叮腺,当这种按蚊再度叮咬健康人时,子孢子随咬健康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在人体唾液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继续发育繁殖。内继续发育繁殖。蚊体内发育小结按蚊吸血 配子体配子体 进入蚊胃 配子配子 合子合子 动合子动合子 叮咬 进入人体 子孢子子孢子集中于唾液腺 囊合子囊合子 (卵囊)(卵囊)子孢子子孢子 子孢子子孢子2、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时期统称为红细胞外期,因此时红细胞内尚无疟原虫寄生而称为红细胞前期。红细胞内期 分为红细胞内期裂

13、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部分。l子孢子不能直接侵入红细胞,而是经血流到肝脏侵入肝细胞,在血循环内的子孢子,约经30分钟后全部消失。l红细胞外期裂殖体进行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逐渐长大,不断进行核分裂,经一定时间,形成许多裂殖子,成为成熟的裂殖体。l随着裂殖体增殖发育成熟,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释入血液,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其发育。从子孢子侵入人体内发育至此所需时间,间日疟原虫为8天,恶性疟原虫为56天,为疟疾的内潜伏期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完成每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时完成每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时间间日疟为间间日疟为48小时,恶性疟为小时,恶性疟为2448

14、小时。每当裂子体破裂,裂子体小时。每当裂子体破裂,裂子体进入新的红细胞,患者即产生一次临进入新的红细胞,患者即产生一次临床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因恶床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因恶性疟原虫发育常不同步,因此临床发性疟原虫发育常不同步,因此临床发作周期也不规律,多为每天发作。作周期也不规律,多为每天发作。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l配子体形成配子体形成:红细胞内疟红细胞内疟原虫经过几次裂体增殖后,原虫经过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而发育成雌成雌.雄配子体雄配子体.这是疟原虫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

15、开始。间日疟有性生殖的开始。间日疟原虫配子体较早,在无性原虫配子体较早,在无性体出现后体出现后23天出现。天出现。恶性恶性疟配子体是在内脏组织的疟配子体是在内脏组织的小血管内发育,一般发病小血管内发育,一般发病后后512天成熟的配子体才天成熟的配子体才在周围血液内出现在周围血液内出现。疟原虫的寿命疟原虫的寿命疟疾的复发与复燃疟疾的复发与复燃l复发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l复燃: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l 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发育繁殖间日

16、疟原虫的子孢子在发育繁殖上呈多态现象,具有遗传学上不同上呈多态现象,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两个型,即的两个型,即速发型速发型和和迟发型迟发型。两。两型子孢子同时进入肝细胞后,速发型子孢子同时进入肝细胞后,速发型子孢子立即开始红细胞外期裂体型子孢子立即开始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成熟后的裂殖子随被寄生肝增殖,成熟后的裂殖子随被寄生肝细胞破裂而随着血流进入红细胞内细胞破裂而随着血流进入红细胞内繁殖,到达一定原虫数后,引起症繁殖,到达一定原虫数后,引起症状发作。状发作。疟疾的复发与复燃疟疾的复发与复燃l 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不迅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不迅速进行裂体增殖,而处于发育缓慢速进行裂体增殖,而处于发育缓慢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其休眠时间其休眠时间因虫株而异。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时因虫株而异。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时间休眠后,再继续进行裂体增殖发间休眠后,再继续进行裂体增殖发育成裂殖子后,进入血内开始引起育成裂殖子后,进入血内开始引起症状发作。症状发作。生活史小结生活史小结三、发病机理三、发病机理l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由于被寄生的肝细胞周围没有明显炎症反应,推测红外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