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二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第二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pptx(5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目 录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第二节 健康行为与行为转变理论第三节认知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学习目标掌 握 1.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内容 2.Watson的行为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3.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4.Bandura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5.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6.贝克的认知理论 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理论 8.罗杰斯的“患者中心”与自我理论学习目标熟 悉 1. 健康信念理论的基本观点 2.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4. 自我指导理论了 解 1.Wolpe的
2、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基本内容 2.Miller的内脏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3. 自我指导训练理论 4.中医药中的行为医学思想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实验与理论基础 20世纪初,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 IP)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初始状态形成过程结局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唾液)条件刺激(铃声)无反应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应非条件刺激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自然地引发反射的刺激与无条件反射无关的中性环境刺激(二)经典条
3、件反射的重要现象 1 . 强 化 某 些 环 境 刺 激 对 行 为 反 应 产 生 促 进 作 用 的 过 程 称 为 强 化 (reinforcement)。2.泛化(generalization)与分化(discrimination) 3.消退 动物对一种条件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果经常得不到相应的无条件刺激的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4.自然恢复 动物对某一条件刺激的反射性反应消退后,如果该反射有足够的间歇时间,即使不加以强化,也可能重新激发。重新激发的反射强度弱且不稳定,条件反射的复苏被称为自然恢复(spontan
4、eous recovery)作用。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三)实际意义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被称为是行为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泛化及分化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与消退。他的许多论述,对全面理解人类行为,消除及矫正病态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二、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一)实验及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 JB)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华生(Watson JB)(二)行为学习的基本规律 华生通过白鼠挖沙喂食实验,
5、提出了行为学习的两条规律1.频因律(law of frequency) 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2.近因率(law of recency)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要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三)环境决定论 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
6、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Watson,1924)。”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四)实际意义华生从心理学的科学观(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外显行为)、理论目标(预测和控制行为)、研究方法(客观实证)上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做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规定了心理学的基本特征和范式,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带来了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使行为主义心理学统治美国心理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华生行为主义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学习和记忆过程的研究,对神经科学领域关于动物行为的大脑机制的研
7、究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影响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在应用心理学领域,华生关于情绪条件作用的研究对临床心理治疗中行为治疗技术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华生的行为主义还影响了广告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比较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一)实验及理论基础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动物学习方式。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B.F. Skinner)斯金纳箱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1.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 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
8、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 。 2.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action) 当某一行为反应出现后总能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的操作。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1.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增强,称为正强化。 2.负强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负强化。 3.消退 (extinction) 在操作
9、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使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称为消退。 4.惩罚 (punishment)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称为惩罚。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三)实际意义 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同,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影响。 研究显示:人的各种理化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变化,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包括各种习惯或症状)都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机制而形成或改变。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四、班杜拉的
10、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一)实验与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 Bandura)创立的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班杜拉(A. Bandura)(二)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现象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实验表明,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学习。 2.替代强化 班杜拉将受试者不必亲自体验而只需通过观察他人便能得到的强化称为替代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 3. 自我强化 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
11、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4. 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照某种行为去行动。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和实际意义 1.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2.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由于人类能够运用符号思索和提出问题,因此人们能够预先知道个人行为的结果,并以此来改变行为或激发某种行为; 3.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4.强调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强调外部事件,也强调内部事件的作用。五、沃尔普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一)实验与理论基础 1958年,南非行为科学家沃尔普(
12、 J. Wolpe)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一系列实验结果及借鉴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沃尔普(J. Wolpe)1.交互抑制原理 沃尔普实验发现:当原先会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的刺激导出与适应不良行为互不相容的正常适应性行为时,就可以削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不良性反应。这种作用称为交互抑制作用。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2.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通过循序渐进的增加刺激程度,使个体逐步耐受和习惯原先引发不适应性的反应的刺激,来消
13、除某种不适应性反应的方法称为脱敏法。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原理。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二)实际意义 沃尔普根据自己在动物实验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原理,创造了系统脱敏疗法,并成功地应用到病人身上。沃尔普创造性的工作,为现代行为治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六、米勒的内脏学习理论(一)实验与理论基础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尼尔米勒进行了内脏学习的实验研究,他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用到动物内脏学习中,即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二)实践应用 传统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
14、米勒的内脏学习实验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该实验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有机体可以控制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例如心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的活动,即内脏学习。第二节 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第二节 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一、健康信念理论 健康信念理论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 是最早运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Hochbaum 和Rosenstock提出并由Becker和Maiman加以修订,成为第一个关于健康行为的系统理论,并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最早得到应用和发展。广泛运用于各种短、长期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和
15、改变。 六种与行为转变紧密相关的信念 1.感知到的易感性 2.感知到的威胁 3.感知到的益处 4.感知到的障碍 5.行动线索 6.自我效能二、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the stages of change model,SCM )又称为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是由Prochaska等人于80年代初在综合心理治疗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型之一。由于该模型整合了若干个行为干预模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故又称为行为分阶段转变交叉理论模型。 第二节 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健康行为的变化经历5
16、个发展阶段 1. 前意向阶段 2. 意向阶段 3. 准备阶段 4. 行动阶段 5. 维持阶段 第二节 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三、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合理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最早由美国学者Fishbein M和Ajzen I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在个体健康行为、道德行为和其他行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 TRA/TPB的理论要点 1.行为意向 2.行为态度 3.个人规范 4.感知到的行为控制 5.行为实际控制第三节 认知理论 概况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治疗方法体系,它是以矫正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理论认为患者的心理痛苦大多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患者的认知上。 第三节 认知理论 一、理性情绪疗法理论 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造成受治疗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第三节 认知理论 A-B-C-D-E模式图 其重要的核心:找到病人的不合理信念,与之辩论,产生新的信念,从而改变情绪反应。 为什么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