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认真落实建设先进制造业安排部署,加快钢铁产业链条延伸、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根据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集团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总体思路坚持钢铁产业支撑、服务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发展定位,突出需求牵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
2、由点及面,锚定高质量,全城一盘棋,建设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提升钢铁基础材料中高端供给能力,加快关键材料研发创新,支撑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提质升级,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推动钢铁产能向环境承载力强、运输条件好、资源保障足的优势地区集中,向装备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的优势企业集中。三、发展目标结合做强做优做大钢铁产业,持续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成链式、融合式发展。力争通过3年时间努力,完成钢铁产业结构体系性重塑,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品牌突出、智能融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实现钢铁企业冶炼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完成100O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
3、、100吨以下炼钢转炉、100吨以下电弧炉大型化改造;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5%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0%左右。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工艺10项以上,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冶炼生产点明显减少,完成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能源消费总量下降5%以上,能源消费强度下降10%以上,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每年废钢资源利用量达到IoOO万吨。四.主要任务(一)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紧盯钢铁产能置换升级改造工程及其配套项目,依法依规开通相关审批事项绿色通道,新建1800m3高炉投产后带动钢铁产业冶炼装备向绿色化、
4、智能化、大型化提升。跟踪行业先进工艺装备技术,突破资源节约型不锈钢复合板,延伸不锈钢化(复合材)零部件,加快推进中大规格优质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高性能装备零部件用合金钢供应能力显著提升;支持利用自身经营效益优、品牌效应强、区域龙头企业优势,稳定钢铁企业合作,开展与相关钢铁企业沟通,适时开展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合作控股、联合经营、资产收购、产能合作等工作,推进钢铁企业整合发展。(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钢铁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企业中的钢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对其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不超过100O万元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钢铁产业链上
5、下游创新资源,加强与院校和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营造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谋划建设钢铁区域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对项目研发投入予以补助,力争打破技术壁垒,提升钢铁产品附加值。推进配置高端实验室、配备具有检验和研究分析关键设备能力的高端人才,打造钢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带动钢铁行业整体研发水平提升。(三)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推动钢铁企业实施工业节能、节水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生产流程绿色化改造,实现全流程全工序超低排放,建立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绿色环保生产体系。继续以环保效果好、大型化、现代化的新装备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
6、后装备,加快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硝、清洁运输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025年底前所有生产环节完成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对标达标活动,鼓励钢铁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A级环境绩效企业。鼓励在废钢资源、电价、市场等方面具备条件的在城市建成区的钢厂发展短流程炼钢,对实施长流程工艺改造、发展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的企业实行差别化产能置换政策。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建设大型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钢铁产业链价值提升为主线,运用新一代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及装备,推动由钢铁制造向钢铁智造转型。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工程等
7、项目建设,2023年完成经营管控数字化智慧平台,至2024年建成一条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至2025年智能制造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造智慧钢城。发挥云商生态圈优势和科技服务能力做大供应链采销,做大做强商贸和供应链金融两个板块,着力扩大外部交易。加快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有效保障数据安全的数字化云平台。运用智能制造合作经验,发挥大数据中心功能平台作用,为国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优质高效稳定服务。(五)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加快向铁基新材料、高端专用钢、优特精品钢方向发展,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鼓励支持企业发展高端铁基新材料,着力打造一流的铁基新材料集群。鼓
8、励生产企业开展研发生产,引领产品升级;加快优质板材生产,重点推进高端板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拓展高档汽车用钢市场;大力提升型钢比重,支持企业积极研发生产高端性能产品,打造品种多样、规格齐全的型钢生产基地。(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大型优势钢铁企业集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较大市场话语权的特大型钢铁集团;鼓励钢铁企业跨省域、跨境域实施兼并重组,有序引导独立热轧和独立焦化企业参与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冶炼项目建设时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着力构建大型集团为引领、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集团为支撑、新优专特企业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格局。(七)提升产业发
9、展环境。深入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强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服务,在规划审批、环境评估、基础配套、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落实各级减税降费、纾困惠企、人才保障政策,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切实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加快项目用地的征迁和审批事项,为产业发展提供完整的建设用地。完善基础配套,拓展产业发展的平台空间。加强人才培育,落实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理念,开展钢铁与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自主人才认定,对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给予人才引进奖励、落户安置、子女就学等政策支持,支持一批高技术、高成长、强引领的人才团队打造产业领军团队。(八)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创
10、新平台建设,搭建重点用钢领域创新联盟周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弧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鼓励关键装备技术集成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和引领。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力争每年突破1-2种关键短板材料,实现关键钢铁材料的自主保障。(九)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严格执行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法律法规,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不达标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关于钢铁冶炼项目备案管理的意见,严禁以任何名义、任
11、何方式新建扩大冶炼产能项目,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工作机制,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严肃查处钢铁产能违法违规行为,认真核查举报线索,依法依规查处问责。(十)大幅提升质量效益。实施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对首次获得质量奖、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分别奖励200万元、100万元;对获得省质量奖组织奖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新认定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主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分别资助30万元、20万元、10万元。鼓励企业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意识,深入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钢铁产业营业收入保持在万亿元以上,实现
12、行业利润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制定实施钢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清单,依托大型钢铁集团和特色龙头企业,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钢铁生产企业与原料企业、用钢企业、服务企业等深化合作,加强模式和业态创新,发展钢铁配套产业园,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现产品由材料到器件、装备跃升,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十二)推动装备大型化改造。依法依规推动限制类工艺装备改造升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水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落实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政策,倒逼缺乏竞争力的产能退出。鼓励高炉、转炉、短流程炼钢设备向行业优势企
13、业集中提升冶炼装备水平。(十三)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淘汰落后高风险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应用,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制定应急预案,积极应对新兴技术融合带来的安全挑战。(十四)严格推动节能降碳。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引导未达到基准水平的钢铁企业,对照标杆水平实施改造升级,力争到2025年钢铁产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对已达到标杆水平的钢铁企业视情降低限产比例。开展钢铁工业节能诊断服务
14、和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支持企业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工作;创新低碳技术,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开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回头看,巩固改造成果,推动评估监测及公示。鼓励钢铁企业深度开发协同供暖能力,进一步替代原有独立燃煤、燃气锅炉等供暖设施,推动节能降碳。(十五)大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完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深化对产供销等核心业务的数字化集成,对生产数据、质量数据、异常信息实现透明化、可视化、数字化管理。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开发订单管理模型、供应链管理模型、财务管理模型等,构建高效供应链协调体系
15、。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区域性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撑企业内外数据汇聚和建模分析,为个性定制、智能生产、网络协同、服务延伸等新模式应用提供支撑。(十六)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补助,统筹现有各类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钢铁产业转型发展。实施税收分享政策,钢铁转移产能在转入地形成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统计口径等可与转出地在公平自愿基础上协商分享,促进跨区域产能置换整合、联合重组。钢铁产能承接地要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产能置换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十七)深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设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带动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社会资本出资。鼓励
16、钢铁企业通过定向增发、信托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权利质押等方式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钢铁产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项目。(十八)用好盘活土地资产。鼓励相关地方对产能退出企业的土地进行集中收储,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通过预算安排用于支付产能退出企业职工安置。钢铁企业就地转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涉及改变用途的,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不涉及改变用途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建设容积率可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十九)提高资源和环境保障能力。支持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铁矿石资源开发合作,加强铁矿产能储备。鼓励企业开展港口混矿业务,增加港口库存,发挥港口库存对资源保障的缓冲作用。稳妥参与铁矿石期货市场交易,对冲铁矿石价格波动。(二十)强化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培育引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