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LiteraryCriticismandTheoryintheNewCenturyFromRhetoricintheGeneral.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LiteraryCriticismandTheoryintheNewCenturyFromRhetoricintheGeneral.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1.iteraryCriticismandTheoryintheNewCenturyiFromRhetoricintheGeneralSensetoItsAgencyandDisguise作者:谭学纯作者简介:谭学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5年第20155期第50-57页内容提要: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义修辞学转向发生于特定的学术背景,有自身的学术逻辑。“转向”调整相关学科对文学与修辞关系的认知,激活二者互相融入、交互生长的开放性局面,释放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跨界再生产的能量:就学术面貌而言
2、,走出狭义的修辞技巧,走向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就学术视野而言,走出“纯语言学”场域,在“纯语言学”和“超语言学”之间重建文学修辞研究的支点。“转向”一定程度上调整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格局,也留下可以再拓展的学术空间。需要理性面对与此相伴的学科建设与开发相关问题,并探索越过屏障的可能性。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印年07期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与批评释放出修辞学转向的信号,作为“转向目标场域的“修辞实际所指是什么?在什么关联性场域发动?存在什么学术逻辑?”转向”如何调整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出场形象?如何刺激二者互相融入的学术生产?与此相关的学术能量及其学术面貌、学术视野如何描述?与此相伴的
3、学科问题如何面对?以上是本文拟讨论的要点。一、修辞学转向之修辞的广义所指、转向的场域关联和学术逻辑20世纪末,中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传播了广义的“修辞在西方当代学术风景中的在场形象,两书目录展示给读者的,即为散点透视意义上的广义修辞菜单。书中所论,以广义“修辞”的蕴涵回应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美学研究的修辞论转向,也预热了21世纪更大范围内学术研究态势的“修辞学转向。如果说前者更多属于学者对一种美学研究可能性的个人敏感,那么后者至少在文史哲场域产生了联动效应。观察文史哲类的高关注度刊物,如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学遗产、文
4、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在中国知网以精确方式搜索2000年以来论文篇名含有修辞/话语/语言信语/言意/隐喻像征/文体/符号/语境”等词语的研究成果,流向上述刊物的论文共1192篇。其中成果流向最集中的前三种刊物分别是文艺研究(192篇)、文艺理论研究(159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41篇),这一景观显示了“修辞学转向”的学术动向。需要注意的是,此修辞的实际所指,不是遣词造句的修辞技巧。通过文献阅读可以获取若隐若现的信息:21世纪以来,流向几十家刊物的相关研究成果释放的学术信号,实
5、为广义修辞学转向”。下文所涉学术文献的关键词修辞,除特别注明或区别性表述之外,均在广义上使用与理解。2004年,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中译本出版,该书清晰地描述了修辞之于改写传统史学理论的思想能量。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远离修辞的历史研究都无法摆脱修辞思维,那么与修辞之间距离最为贴近的文学研究更不应该至亲而疏。除了如何在技术层面进行语言加工之外,寻找文学与修辞未经阐释的学术领地,成为减少重复性研究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探索。学术市场不会忽视符号资本博弈的可开发空间,文学研究很快在修辞学场域聚集了人气。这方面成果流向集中度
6、最高的文艺研究,作为文学和艺术诸多学科共享的高端话语平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引导并推动了文学研究从文本外围转向文本自身乃至语言本体。当然,此前语言工具论被文学理论长期消费,透支了文学活动的主体对“得意忘言的精神自足,促使文学理论与批评在语言转向”的时间节点,转向本体意义上的“语言热。从早期的语言转向,到其后的修辞论转向“,再到近年的修辞学转向,文艺研究是转向研究成果最受关注的学术频道。修辞学转向通过刊物的学术形象,吸引了注重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汇聚了一批可以进行跨学科阅读的学术文献,促进了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信息交换及交互性生长:文学问题从修辞维度被重新观察、思考和解释;修辞学研究
7、为文学研究打开更宽广的空间,其学术品质也获得高认同的传播载体。这类刊物选定学术文本并推向学术市场,以刊物倡扬的学术理性,参与文学理论与批评格局中文化权力的角逐及其场域的转换,成为整合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理论资源、拓展学术空间的话语集散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修辞学转向有自身的学术逻辑:横向观察,全球视野中的当代修辞学多方位介入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本土风景中的当代修辞学研究对此做出了反应。这种反应和文学理论与批评在新形势下的价值开发相互撞击、映射,合成了本土相关学科领域的阶段性学术影像。纵向观察,阶段性学术影像呈现的研究热点可以理解为接受美学意义上的召唤结构”,每一次填入的中心话题,都会召唤同类学术
8、文本批量生产和读者关注点的相对集中。避免召唤结构拥堵与研究的创新要求互为因果。在文学研究成果的密集生产期,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修辞学转向由文学界和修辞学界共同推动,有着来自文学和语言学学科双方的驱动力量。就文学研究而言,学科外围的联动效应形成了学术市场合力,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修辞学转向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态势,符合当代国内学术走向中的文艺学科思想活跃的特点,及其在理论建设中的惯常身份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内学术研究的几次转向,都由文艺学发端。与学科外围的影响相呼应,学科内部从重写文学史到重绘文学地图;从文学媚俗论、文学终结论的失落与沮丧到纯净文学之魂”的坚守;从文学反本质研究到审美意识形态论;从新XX”
9、文学/精神到后XX主义充满激情也略显疲惫的文学研究频繁变换填入召唤结构”的主题关键词修辞学转向是其中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学术填空。就语言研究而言,受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思潮的影响,国内语言学研究倾向于自然科学的形式感和技术路线,修辞学研究面临不同的学术选择:或者割断文史哲不分家的人文传统,向语言学研究的技术倾向靠拢,以维系现行学科目录中修辞学隶属语言学下位学科的边缘化归属感;或者承续中国修辞研究文史哲不分家的人文传统,同时吸收现代语言学的滋养,向共享学术空间突围。由于修辞与文学相互缠绕共生,文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修辞学研究突围的目标领地之一;又由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修辞学转向不限于狭义的修辞技巧分析,而
10、是挖掘文学生产的修辞策略和修辞运作、作家编码方式、读者解码方式等诸多更具理论诱惑的话题,因此修辞学研究突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多为倾向于广义修辞观的学术选项。二、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义修辞学转向:跨学科能量及其表征广义修辞学转向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相关学科对文学与修辞关系的重新认知,催生了文学研蹈口修辞学研究的开放性局面,同时为文学研究修辞学研究注入了跨学科再生产的能量。对跨界的双方来说,既是整合相关资源、智慧的机会,也是自我生长的机会,二者均延展了自身的学术空间。这在文学界和修辞学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文学研究的能量积聚部分转向修辞维度近年文学研究打修辞牌的频率趋高,可以理解为文学与修辞互相纠缠
11、的关系被不断发现、不断阐释。新的发现与阐释,驱动了文学理论与批评转向修辞学场域的再生产。一些学者重新审视文学修辞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阐发修辞学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之于文学批评理论建设和实践调整的借鉴意义,以及从叙事学向修辞学转换的理据。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修辞学转向,改变了文论和批评的出场形象。从这一时期相关学术文献的叙述内容、理论资源和问题指向,可反向读出多元化学术市场格局中形象持重的刊物对转向修辞学的部分研究成果的价值识SL赵毅衡、赵奎英、申丹、周宪发表在学术月刊、外国文学、文艺研究的文章有较强的关联性,几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修辞学与符号学、叙事学、文化诗学以及文学理论的纠结。赵毅衡
12、修辞学复兴的主要形式:符或修辞的理论指向是符号修辞学,但文中还有另一条线索一修辞学作为符号学和叙事学的源学科,在符号学基础上重建符码修辞学,在叙事学基础上重建叙事修辞学;申丹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所评西摩直特曼的叙事修辞学游移于经典和后经典两种立场之间,在同期不少美国资深学者中颇具代表性;赵奎英语言观念的修辞论转向与语言文化诗学论证语言学转向和修辞学复兴共同促进了文学研蹈口文化研究结合的语言文化诗学的产生;周宪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论述从索绪尔等人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到福柯等人的话语理论在文学大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影响,以及超越的可能性。转向修辞维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汇入有一定规模效应的
13、学术走势,辐射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也辐射中国古代文学等不同领域。赵宪章语图传播的可名与可悦一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从语图互文性角度阐释文学传播的修辞成因与机制(11);张清华时间的美学一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论述时间作为修辞学问题决定作品的美学特征(12);朱大可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王尧思想事件的修辞一王安IZ(启蒙时代的阅读笔记异曲同工:论析文学记忆的修辞化如何符合国家主义尺度,思想事件”的修辞运作如何成为可能Q3);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写人研究的新变期待与修辞维度主张戏剧修辞会修辞一语言修辞与语言修辞一诗性修辞一哲学修辞”融通,重构古代小说写人理论体系(
14、14)。文学理论与批评修辞学转向的一个主要聚焦点是语言/话语/汉字。高玉强调中国现代自由话语决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主题(15);文贵良从话语生成机制、言说方式和话语主体三个方面描述大众话语的生成史及其特征,考察知识者被改造和同化的存在状态(16);南帆论述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在意义生产中的特殊功能(17);张卫中则从“字本位修辞策略观察五四以后文坛的口语中心主义潮流及被稀释的汉字修辞意蕴,分析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传承汉语文学字本位”修辞传统方面的探索(18)。这契合于广义修辞学的观点:汉字不仅是书写单位,也是修辞单位,同时还是体现修辞原型意义的元编码单位(19)。(二)修辞研究的能量释放部分
15、地转向文学空间由于与文学的天然联系,修辞学研究向外部拓展时较多以文学为突破口,由此扩大文学修辞研究的外延。文学修辞研究是修辞学的传统品种,但传统的做法通常以文学作品为语料来源,研究者从提问方式到学术目标,从理论资源到技术路线,更多倾向于狭义修辞技巧,分析遣词造句或作家的语言艺术,与本文所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义修辞学转向不同。对此高万云关于文学修辞批评的批评在元研究的意义上评述国内文学修辞批评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分析国内文学修辞批评的得失与走向,认为文学修辞批评即从修辞的角度对文学做出评判,系统阐释文学修辞行为的全过程,包含读解修辞含义、理清修辞关系、给出修辞评价(20)。这也在某个侧面概括了此类研究的广义修辞蕴含。例如朱玲从叙述长度、叙述语义、叙述节奏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修辞诗学问题,从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层面分析西方文学经典(21);潘红对勘文学翻译的源文本和目标文本,阐释文学翻译的修辞重构及其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功能(22);谭善明透视耶鲁学派文本理论的出发点(修辞),解析耶鲁学派强调文本的修辞本性以消解形而上学的干扰(23);肖翠云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考察文学终结论这一论断中所涵蕴的两大修辞策略:话语修辞和图像修辞,揭示这一命名的虚幻性(24);谭学纯建构整合语言学一文艺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