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趣”化文言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传统文化“趣”化文言教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承传统文化趣【摘要】培养文化自信是新课标下语文素养型课程构建的重要表现。笔者试图通过趣味教学的“四步法”激趣、探趣、寻趣、乐趣,立足初中文言文趣化过程,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目标追求,将文化自信素养转化为趣味阅读教学的不同层面理解,以期实现在培养文化自信中更好地开展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趣味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养型课程的构建,凝练出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
2、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要求可知,传承并理解传统优秀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初中文言文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路径,因此,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趣味教学法作为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独特的价值。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体会,立足文化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激趣、探趣、寻趣、乐趣四方面论述文化自信下初中文言
3、文趣味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激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之趣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汉字的传承发展。文言文作为汉字运用的表现形式,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而且将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文言文的学习富有历史之趣、文化之趣。如学习论语十二章,学生既可以通过学习去寻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又可以通过学习去了解传统文化中古代先贤学习、生活的态度,进而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中,要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着眼于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之趣,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素养的主线,才能使趣味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
4、习兴趣。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作为一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小短文,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认识诚信的重要意义。但是全篇寓意远不止于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落实主旨教育以外,通过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表现,即陈元方与陈太丘朋友的对话,找到礼仪文化的句子,并通过转换为现场角色扮演、视频录制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文化自信,使课堂教学转变为素养型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以问激趣与朋友约好了同行,如果朋友先行,你会怎么样?这一问所对应的是“友人怒”这一尴尬场景。结果学生们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回答,即按时赴约和不按时赴约两种。这一问就是为了更好地对
5、应陈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其次,笔者以故事激趣,通过身边类似故事的引用,激发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学习兴趣。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问,陈元方的应对对学生礼仪的启示,学生可以进一步优化方案,以使之更好地体现出礼仪文化的内在要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回顾中进行了角色扮演,通过语言、神情、场景的再现,引导学生以礼仪文化学习兴趣为核心,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更好地进行趣味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找到切入口,通过切入口的文化寓意,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联系起来,使趣味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理解关键词句。二、探趣:在初中文言文教阜中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之趣激发学生的
6、兴趣,是初中文言文切入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言文的内容与意义,才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就是要以文化理解为追求,将文言文学习与传统文化探索之趣融为一体,使整个学习充满乐趣,以实现趣味教学的追求。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笔者试图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进行趣味教学,进而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学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笔者除了讲解基本的资料以外,还引导学生翻译这句话。很多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回答不一样。针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笔者就积极引导学生
7、从关键字词的理解去探索文言文学习之趣,以便通过汉字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学而时习之”这一句中,有学生就认为,“学”除了有学习的意思以外,应该还有学说、学问之义。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疑问,本句作为整部论语的首句,其不仅是学而篇的开头句,而且对论语有重要的定位判断,通过本句来传播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但是,如果将“学”翻译为学说、学问之后,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要发生变化了,又要如何进行翻译呢?这成了学生的头等大事,也是探趣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笔者以此为关键,以文字释义为载体,与学生们一起开展探索之趣的教学。从“学”到“时”,从“习”到“之”,最后再转向“而”的解释,一句只有五个字的话,却让整个课
8、堂充满了探索之趣。最终,在师生合作之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资料整合之下,这句本是学习并且时常去复习它”的话语,有了另一个版本“学说如果被时代所接纳(它)mO通过这种释义考据类型的探索之趣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整部论语的认识就不会局限在单一句子的理解之中,而是从文化理解那个时代里众多学说的传播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意义这一层面上更深入地去探索学习。这既是激趣,又是探趣,是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的初奏。由此可见,对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来说,重视探趣就要重视学生不同声音的表达,并通过不同声音找到文化自信增强的契合点,从中进行突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趣味阅读教学。三、寻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传统文化之趣
9、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中,要把文化自觉作为增强并培养文化自信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自我追寻、自我理解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论语十二章的趣味阅读教学中,笔者只要抓住了一个发现契合传统文化、符合历史条件的不同见解,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一番探趣学习,而在这番探趣之后,对其他章节、句子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自觉去完成,这也是寻趣的意义。但是对有些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来说,寻趣既是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传统文化之趣来实现对文化自觉的追求。如在桃花源记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就是了解文学常识、背诵并翻译课
10、文、掌握重点字句及语法现象、理解课文内容等,但在素养型课堂构建的新课标要求下,笔者把素养培养与寻找传统文化之趣作为一次心中旅程加以设计。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再到今天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一条中华民族对更美好未来的孜孜以求之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文化自觉之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历代先贤的追求凝聚为理想世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红色文化等文化自觉的不断发展,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把桃花源记下的描述,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等,以列表的方式进行了认真的对比,从而找到桃花源记学习的“钥匙”不同时代的文化自觉下理
11、想的社会现象。这样一来,整个教学就不再是单一课文的寻趣学习,而是一个有对比、有发展、有差异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错的文化自觉寻趣学习。学生除了通过自我寻趣以外,还可以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共同寻找传统文化趣味的学习之路,从而使课堂教学走上自主、合作、探究之路。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初中学生而言,语文教师的引导要更有针对性、更有耐心与细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氛围浓郁转向学而有得、学而有思,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四、乐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沉浸传统文化之趣乐在其中,是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也是学生沉浸式学习的
12、典型表现。如在学而篇的学习中,从关键字词的激趣学习开始,学生就在笔者的引导下一步步去验证自己不同的想法。尤其是通过第一句每个字的验证释义,使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很多大胆想法的验证过程中,从想象到验证、从验证到回归句子释义,从释义到传统文化理解,每一步都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尽管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确实有较大的难度,但在趣味阅读教学中,由于有趣味的支持,有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每个学生通过这一学习之后,不仅对古汉语产生了兴趣,而且对古代文化与自己认识的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兴趣,由此开启了沉浸式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之路。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之后,其后的十一章学生都能自觉按照笔者的要求开展学习,并乐于在传统文化的
13、理解、认同中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展探究式学习,使自己沉浸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中。正是有了这种乐趣学习,趣味阅读教学也会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课外,自觉去学习整部论语。虽然整部论语的学习语文教师不可能都介入,但通过作业或作文等其他表现形式,还是能发现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引导学生沉浸传统文化之趣来开展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必然要求,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研究、探索。语言、文学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集语言、文学于一体,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探索,使学生在激趣、探趣、寻趣、乐趣的过程中,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文学文本的精髓。这样才能逐步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培养文化自信素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推动擘生在文化自信中走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