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4、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愿思。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找寻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育学生实际调查观。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教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找寻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
2、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找寻,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日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L重点字圮(PI)募(mi)金棹(do)小舟木柿(f4i)曳(y6)铁钿(Pd)Jl(yn)没咽(0)齿潮(su)流朦(yi)断联(yu)2.通假字曳铁把(“钿”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阅,古义:经验;今义:阅读)(3)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挡作用的器物)(4)但知其一(5)是非木柿(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去Q(是,古义:代词,这
3、;今义:推断动词,是)(6)求之下流,固便(固,古义:副词,原来;今义:坚实)(7)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二)作者简介纪监)(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土。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三)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的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
4、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才智,尤属佳品。三、整体感知词类活用(I)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特别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四、整体感知1 .在找寻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方法?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阅历动身,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够提出正确看法。2 .故
5、事对石兽的位置的看法各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答: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肯定会慢慢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肯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窟,慢慢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窟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始终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3 .文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学问。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阅历,
6、笑讲学家主观臆断。4.为什么寺僧与讲学家的看法是不对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答:寺僧依据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视了流水。而老河兵有实践阅历,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答: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困难的缘由,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依据常情主观推断。应当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变更。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2、从这篇文章当中,你学到了什么?
7、答:一是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二是实践出真知;三是实践阅历有时比书本学问更重要;四是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三、写作借鉴1、逐层深化,脉络分明本文三段,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尚依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推断石狮已被冲走,摇船往下流找寻,结果终无所获。紧接着绽开其次个层次,设帐讲学的道学家以博学自夸,讪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化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
8、理属性以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找寻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争论一句,立即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题旨。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化、结构严密,余味无穷。2、卒章显志。本文先记述了庙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兽的不同方法,然后由事与理,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揭示了“遇事不能依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的主旨。四、总结全文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找寻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知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行主观臆断。板书设计:借事说理僧: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人:空谈理论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阅历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缺憾)强调“实践出真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