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35716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2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四单元爱国情怀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列提纲的方式,先进行整体构思再习作。列提纲有助于学生梳理习作内容,理清习作思路,表达更加有条理。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示儿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

2、的思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题临安邸痛斥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花天酒地的荒诞生活,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己亥杂诗叙述了诗人对变革社会的热切渴望,表达了诗人振兴国家的愿望。掌握诗歌断句的方法,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课时少年中国说(节选)文章赞颂了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学会给文言文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把握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意义;受到爱国思想的鼓舞。2课时圆明园的毁灭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和被毁灭的过程,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

3、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激发爱国情感。2课时小岛文章以将军的行踪为线索,讲述了将军登上小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现了我国海防战士不畏艰苦、守卫祖国海疆的爱国深情。了解战士们不畏艰苦在岛上种菜的事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能复述课文。1课时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写想象作文,展现二十年后家乡的面貌。合理大胆地想象,巧妙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家乡的变化。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掌握朗读技巧。做到朗读时能读出课文蕴含的充沛感情;区分词语的不同感彩,并会恰当运用;区分

4、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并能正确运用。2课时词句段运用了解词语的感彩,学会运用顿号和逗号。书写提示书写诗歌训练,注意笔画、结构方面的细节。日积月累积累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L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重点)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预习单。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多媒体课件。示儿1 .认识生字“乃”,会写“祭、乃”2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这首诗,理解字词,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这首诗。3 .借助注释、资料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

5、的情感。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导语:同学们,说到“爱国情怀”,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的形象?(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屈原、陆游、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等人物的画像。)看来,同学们对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从没忘怀。是的,作为中国人,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最永恒的情感,是各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将要穿越到南宋那个国土失守、朝廷苟安的时代,去听听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叮嘱。2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6、古诗,进入古诗意境。3 .教师板书“示儿”,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并提出问题。明确:“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儿”,儿子。组合起来就是“把(写的诗)拿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思考: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诗给儿子看的呢?告诉了儿子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示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1)教师指名介绍作者,检测预习情况。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陆游工诗、词、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示儿为陆游的

7、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4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交流要求。要求: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5 .教师检查预习及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及词语的理解问题。(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记、书写生字。(边读边在课桌上写,读准,写准。)(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纠正。6 .学生熟读全诗。(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一一听音频、看视频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注

8、意读好停顿、节奏。(2)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标出重音。(3)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及情感。明确:朗读节奏: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语气及情感: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所以要以愤慨、悲伤的语气缓缓地读,要读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简笔画画出来。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诵读了诗歌,体会到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现在,我们不妨拿起笔,把诗人病危时将儿子喊到病床前诉说遗愿的情景描绘出来。2 .同桌交流简笔画的创意,展示简笔

9、画。3 .教师选出较好的简笔画展示,引导探究。(1)陆游病危时的情景怎样?他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病入膏肓、气息微弱;九州同。)(2)陆游为什么而悲?(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3)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是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4)看到这幅画,你觉得陆游是怎样嘱咐自己的儿子的?(吃力地,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5)陆游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出于对国家的热爱。)4.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采用第一人称说说画面内容。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 .理解首句,想象情景。(1)结合写作背景和画面内容,说说陆游去世前的情景

10、、气氛。示例:1210年1月的一天,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烛光昏黄,全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已经85岁的陆游躺在床上,气若游丝。(2)这时的陆游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明确:此时的陆游豁达地认识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二思考:“万事空”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生死观?(陆游面对生死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对“死”极其豁达的陆游面对死亡真的是“万事皆空”,无话可说吗?(不是。)这句诗中的哪个词为下面的诗句做了铺垫,并且暗示诗人还有话要叮嘱?(“元知2 .理解第二句,体会情感。过渡:是什么事让诗人陆游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句诗Q(I)学生多读几遍诗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1、3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情感。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能作为全诗的诗眼?(悲。)3 .理解后两句,明确愿望。过渡:这深沉的爱国情真是让人感动。虽然陆游对南宋朝廷和军队苟且偷安非常愤慨,可他依然对南宋朝廷和军队一一“王师”充满希望。(1)陆游在临终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齐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J)(2)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学生答: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呢?(学生答:王师。)(3)我们可以从哪句诗中看出陆游对“王师”的期望?(学生齐读:“王师北定中原日J)(4)怎样理解“北定中原”的意蕴?(表明陆游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祖国

12、。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的是平定中原。表明陆游虽然看不惯王师醉生梦死,但坚信王师一定会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祖国。表明陆游一生都坚持抗金,几十年来矢志不渝,至死也不绝望。)(5)“王师北定中原日”是陆游对“王师”的期望,那他对家人有什么期望?(学生齐读:“家祭无忘告乃翁J)(6)从诗人的期望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平定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4 .教师小结。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

13、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这是难能可贵的。全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了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题临安邸己亥杂诗1 .认识“熏、亥”等4个生字,会写“熏、杭”等6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3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把握诗意。4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背诵示儿,抽查和齐背相结合。5 .引入新课。过渡:我们

14、学习示儿时,就知道陆游将“北定中原”的希望寄托于南宋的“王师”。在这期间,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悲惨,颠沛流离,甚至家破人亡。而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题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一一题临安邸,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题临安邸。)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明确:题,题写。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旅店。所以,诗题的意思是“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二(2)介绍作者。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平

15、阳人,南宋诗人。(3)介绍背景。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南宋士人林升所作。此诗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时代背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个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几十年中,他们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6 .认识生字,理解重点字词。(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课件出示。)(2)运用上节课中学习的理解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题临安邸中的重点字词。7 .熟读全诗。(1)学生先自读诗歌,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评议。(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标出重音。明确朗读节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节奏朗读诗歌,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品读想象,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推断诗句的意思。(2)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3)用描述性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2 .品析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