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卫生院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1)所有从事职业的医务人员都是责任报告人。(2)医疗机构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管理。(3)明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详见附表1)(4)明确报告内容(5)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获得传染病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市卫生局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市卫生局指定的专业机构。附表I:一一鼠疫:发现I例及以上鼠疫病例。霍乱:发现I例及以上霍乱病例。一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
2、I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一一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I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一一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一一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O例
3、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麻疹:I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一一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一一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一一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
4、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一一流行性乙型脑炎:I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一一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1或发生I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5、。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一一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一一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一一水痘:I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一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lV感染。一一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
6、灭的传染病。一一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附表2:事件信息: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
7、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12、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2级医疗机构)(1)科室工作人员熟悉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包括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经医院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
8、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3)对传染病进行分类隔离,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4)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科室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5)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6)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做好疫情报告。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预防保健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