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68097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习俗黄梅三月天的风俗黄梅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大特征是四季分明。网络资料载: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一是按天文特征划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地球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在黄道上的特殊位置,使得太阳直射赤道和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这些时刻为参考点来划分四季。我国习惯以这四点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即春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然后以这四点为基准点,推算出四季的起点.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是按气温高低划分,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定为夏季,小于10摄氏度定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定为春季、秋季。近代常将阳历的35月、68月、911月、12月至翌年2月分别定为

2、春、夏、秋、冬四季。我觉得黄梅要向前推一个月。迎春炮竹一响,人们便觉得暖和许多,俗有:交春一日,水暖三分”的说法,但依旧是春风如刀别;然而,大地已开始从沉睡中缓缓地苏醒过来,柳枝在冰雪中孕育着嫩黄的芽胞,春风一吹便舒展开来;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生机,油菜抽苔,小麦拔节,桃花李花伫立枝头,含苞待放,路边的小草拱出了土,冬眠的蛇钻出了洞,昆虫啾啾,蛙声一片,再过一月,便是万类江天竞自由:各种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燕子也翩然归来,双翅剪杨柳,衔泥筑巢忙。但入春之后,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候多变,时暖时寒,且气温变化幅度很大,资料上载:1962年4月3日仅1、3摄氏度,而1967年4月29日则高达31、

3、7摄氏度,变幅达30摄氏度以上,因而忽晴忽雨,变化无常。寒潮入侵时,常常伴随连绵阴雨、大厮口冰雹,称之为“倒春寒”气候现象屡见不鲜。俗语春东风,雨家公、春天雨菜篮、春寒多雨水,夏寒断壁流,都说明了这种乍晴乍雨的天气特征。黄梅俗语说:清明要明,谷雨要晴,仲春时节,万紫干红斗芳菲,但春光的妩媚,只有在艳阳高照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示。当然这句俗语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如果这两个节气都是晴天,当年就一定有个好年成。是旧时种田人所特别期盼的。阳春三月天,布谷声声叫,宋代蔡襄(书法家,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有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J黄梅有正月撮

4、吃撮喝,二月打藤(农用的粗绳)纽索,三月犁耙水响,四月人人赤脚J的俗语,黄梅人的犁耙水响,就是对蔡襄的诗生动形象的诠释。耕田耙田,为插早稻秧做准备。这时节,春耕生产热火朝天,而且是风雨无阻的。不过,现在的三月,依旧是休闲季节。农历三月,仲春季节,细雨绵绵,落红阵阵,古代文人,惜春伤春者众,唐诗人王驾诗云: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甚至也跟着蜂蝶追赶到隔壁家寻找春色。唐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伤春者欲断魂,踏春者却是顺着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寻找酒家,饮酒行乐,欣赏仲春大自然里生机勃勃的万物。然而,对仲春的态度

5、,民间文人与官家是不同的,唐代韩朝的寒食里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说唐代长安皇宫的,尽管无处不飞花,尽管寒食禁火,但他们享乐依旧,不受任何时令禁忌的限制。上面那些都是古人的情感,现代人对这个时节的态度恐怕要积极向上得多。本老汉也说了几句仲春时节的话:柳絮悠悠漫清流,舒波倚浪逍遥游,哪管乡关何处是,逢摊落土长驻足。君不见,汀州垂柳绿绦舞,乳燕呢喃乐啾啾,人生随意尽欢娱,安之若素不强求,陪君放棹漂流去,五湖四海弄偏舟J柳絮,柳树的花,仲春时节,漫天飞舞,我觉得,那是表象虚无的结束,自立扎根的开始,根本用不着什么伤感,应该潇洒,无拘无束,闯荡天下,活

6、出个自己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季节的感慨自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也有的感慨却是亘古不变的,比如三月清明节祭祀祖先,现代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并不比古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逊色,这就是浸透到我们骨髓中的,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黄梅人祭祀先人的专门节日有三个:清明、中元、重阳三个节日,其中清明节是人们最为注重的。清明节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既是节气,又是节Bo此时,正是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燕喃莺啼,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若天气晴和,艳阳清朗,四野明净,用清明来称呼这个节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此黄梅有俗语云:清明要明。不明,即阴天或下雨,就显示不出“又清又明的节气特点来。清明节的节俗活动有

7、扫墓、踏青、插柳等。黄梅人的活动主要是祭祖扫墓。黄梅人把清明节的祭祖扫墓叫做做清明,非常看重。旧时,祭远祖、扫公墓,聚族行动,三更造饭,五更启程,浩浩荡荡,足见其重视。而今,身处异地的人,只要能赶回家的,就一定赶回家,亲手往祖坟上添一锹黄土,亲自跪在祖宗坟前磕三个响头。不能回家的,点一柱香,对着家乡方向,望空遥拜,算是对先人有个交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清明节上坟扫墓,全家出动,大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祖坟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纸扎的清明花与自然的野花交相辉映,煞是热闹,面貌也焕然一新。按照习俗,做清明的时间限于节前三天,节后四天,逢隔(按甲子推算不宜的日子)回避;也有的人不

8、很讲究这个,说只看见活人烧纸,没见过死人用钱,不过是个心意。但去年故去者的第一个清明必须提前做,如老姑娘去世,娘家的弟侄辈去做清明至少要提前三天。清明节是给祖坟破土动工立碑的专门日子。黄梅人把为父母坟墓立碑看着是最后一次尽孝,俗规是老人去世三年后方能动手,碑立好了,才觉得老人被安顿好,才心安。墓碑形式多样,旧时,有月亮形的,笔架形的,等等;碑头碑身为花岗石,碑牌为水磨抛光的大理石,在上面刻下先祖的姓名、生殁年月、生平简历,品行德操和子孙后代名姓。上世纪50年代前,女儿女婿外孙是不许上碑牌的。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碑牌比旧时讲究许多,一些富裕人家还在祖坟周围砌上一圈围栏,石柱石栏上雕刻着龙凤狮

9、虎、松竹梅兰,门口一对石狮,十分威武;圈内还要修建亭台轩榭。女儿女婿外孙的名字,现在大都会刻在墓碑上,这是社会的进步。立碑这天,女婿外孙、兄弟子侄都来出力,为老人尽最后一次孝心。踏青,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现在叫春游。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是春游的最佳时期。旧时,踏青是富人和读书人的事,解放后(即1949年以后),中小学老师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风景名胜地玩一玩,当日去当日回,师生们的兴致都很高旦近20年,因为上一级领导强调安全教育,哪个学校出问题,那个学校的校长负责,那个班级的老师负责,因此,大家都懒得找这个麻烦,淘这个力,多于一事不于少于一事,组织学生春游的习惯消失殆尽,

10、真个是因噎废食。最近两年,清明节有法定假日,城镇人和机关单位一些人借祭祖扫墓之机,外出野游踏青,一举两得。但乡下人没有踏青的意识。至于清明插柳,黄梅人还真有这个习惯。旧时,乡下人在这个节气,大都要在房前屋后栽树,特别是栽柳树,随便到大树上掰几根树枝,随手往水塘或水渠边一插,当年就枝繁叶茂,乱插乱活,倒插也是一样的,十分简单。因此,人们到处插,年年插,乡下每个村子的水塘沿岸一圈都是柳树。这是30多年前的事,后来,水杉慢慢取代了柳树,现在垂柳依依,清波涟漪的水塘很少见到。黄梅还有一个清明节倒树的习俗,就是房前屋后的树,特别是大树,需要砍伐的,一定得在清明节这天进行,否则会犯禁,人畜不得平安,如果错

11、过机会,那就要等到冬至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个节日知道的人不多,即使知道也不会讲究。寒食节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40年前后),晋献公次子重耳因遭后母骊姬陷害,逃亡狄齐诸国,谋臣介子推等人相随。难中,介子推忠心事主,痛着腿讨饭给主人吃,自己却饿着肚子。有一次,重耳生了大病,为了给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重耳在狄、齐国等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做了君主,他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

12、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到朝廷受赏封官,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因不愿见晋文公,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立即赶到绵山,命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介子推,有人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一定会自己走出来,我们就在那里守候。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下令放火,谁知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将整个绵山的树木都烧个精光,就是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上山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还发现柳树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

13、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哭拜一阵,将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离开绵山时,他还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叹道:悲哉足下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敬称为足下,据说就来源于此。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赐其名为清明柳。黄梅地区在春季还有两个独有的节日,一个是农历二月初一的土地会,一个是农历三月初三吃菜

14、肥。先说二月初一土地会。农历二月初一,旧时黄梅乡下人称为土地会,要庆贺一下,多数人家要在这天晚上弄点好吃的。因为有“拜年到到土地会,越拜越有味”的俗谚,所以一般人都认为这个节日是过年的延续,将其划归为过年的范围。其实,土地会是一个单独的节日,而且是我们黄梅所独有的,且只限于农民的节日,现在已经消失,三十岁以下的人大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二十岁以下的人大都没听说过这个节日名字。相传,农历二月初一是土地爷的生日,农民祭祀土地爷,叫土地会。黄梅县志上是这样记载的:土地会,农历二月初一,农民祭祀土地神,有的三五户农民共同供奉一尊土地神像,此日做会祭祀,所以叫土地会。无会的农民也拿香烛到田头祭祀,以祈丰收

15、J这段文字记述了土地会的形式与意义。实际上,黄梅农民做土地会有其实际意义。旧时在黄梅乡下,土地会是一种农民自发组织的,极其松散的经济组织。每会三五户、七八户不等,章规自议,点头生效,出入自由。一会之内的每个成员,必须出相等数量的基金,现金实物均可。全部基金给会内某成员使用,或作一年的生产投资,或作生意本钱,或做一件家庭大事,听悉尊便,很有积极意义。有点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某些单位,为解救职工经济危难所成立经互会。基金每家轮流使用一年,但无论是谁使用,都要付利息。利息所得,在二月初一这天,全体会员集体享用,主要是恨1最一顿,由利息付出者经办。做土地会要进行以下仪式:全体会员到土地庙前,烧香鸣鞭,向

16、土地爷跪拜作揖,之后,将会中成员名姓、田地座落方位,都写在黄表上,称之为疏,将疏在土地爷神像前焚烧,祈求保佑田地无虫无害,确保丰收。有的还请道士念经。祭毕,全体成员回会主家猛吃猛喝,以示庆贺。宴毕,桌面算账,下余部分,或分红,或扩大基金,大家说了算。也有的会将基金放给会外人员,当然利息要高得多。有资料载:安徽徽州地区有些乡村历史上也有做土地会”的习俗,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二。主要活动是唱戏三天。初二上午到土地庙,抬出土地菩萨游村,游完后送回土地庙里,烧香跪拜,祈祷土地爷保佑村里水土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如此这般后才开锣唱戏。与我们黄梅的土地会完全是两码事。再说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吃菜肥,是黄梅人所特有的习俗,特别是乡下,家家户户必吃,老老少少必吃,说吃菜肥不生疮长疔。因此,家庭主妇们从初一忙起,洗米、舂粉、切菜、做耙,忙得不亦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民俗传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