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教学大纲Syllabusofcommunicablediseases课程号:课程名称: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s周学时:1.5-1学分:2.0预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MiCrObiOI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免疫学Immunology面向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Studentstrainingclinicalmedicine授课语言:双语Chinese-English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课与见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熟悉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常用消毒隔离方法,同时建立临床思
2、维。为今后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二)可测量结果1.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1)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主要理论,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定义、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通过授课,学生需要掌握以下9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9种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2)通过见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总结病例资料,
3、形成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并根据掌握的传染病学知识开展进一步的检查以得出正确的诊断。(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获得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掌握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腰穿、胸穿、腹穿、骨穿等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医学杂志及教科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自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培养临床思维:在传染科见习和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组织相关的病例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书写病历、制定诊疗
4、计划、书写病程记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诊治操作,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1 .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实物标本等方式教学。2 .临床见习:通过观看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示教讨论、小讲课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二)考试评分与建议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包括最隹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病例分析题等。第一阶段:课堂教学大纲(共18学时)一、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的作用、传染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与预防措施。三、了解中国在防治传染
5、病方面取得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围、学习目的及祖国医学对其的认识。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一、前言(自学为主)(一)传染病学的范围及学习目的。(二)新中国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成就。(三)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二、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的表现(重点讲解)。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应答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性。机体的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自学为主)(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三)重
6、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重点讲解)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重点讲解人畜共患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五、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重点讲解)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呈一定的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有些传染病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或复发。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包括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3、临床类型。六、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分析三个
7、方面的资料:(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等。七、传染性的治疗(一)治疗原则: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或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二)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八、传染病的预防强调综合性预防的重要性。群防群治。(一)管理传染源:严格遵守传染病报告制度,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二)切断传播途径: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许多寄生虫病尤为重要。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为重点措施。(三)提高人群免疫力:起关
8、键作用的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熟悉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二、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三、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四、了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肝炎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关系。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一、病原学重点讲解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二)传播途径1、粪一口传播。2、体液传播。3、社区获得性传播。4
9、、母婴传播。5、性接触传播。6、医院内传播。(三)易感性与免疫力。(四)流行特征。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自学为主)扼要讲解甲、乙、丙、丁、戊五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与病理特点。一般讲解黄疸、肝性脑病、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等的病理生理机制。四、临床表现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1、急性肝炎:典型的急性黄疸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2、慢性肝炎:可分为轻、中、重三度。3、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4、淤胆型肝炎: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5、肝炎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五、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解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的
10、意义。六、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应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感染中毒性肝炎等相鉴别。七、预后急性肝炎多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易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肝细胞癌。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八、治疗(一)急性肝炎:以一般治疗及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急性丙型肝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二)慢性肝炎:除一般治疗及支持对症治疗外,还应进行适当的护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抗肝纤维化治疗及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熟悉其适应症、不适合治疗对象及不良反应。熟悉疑有病毒变异时的处理。(三)重型肝炎:采取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
11、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于难以保守恢复的病例,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并争取行肝移植术。(四)淤胆型肝炎:可试用泼尼松治疗。九、预防(一)控制传染源:隔离急性期患者,管理病毒携带者。(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对甲型肝炎的主动免疫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主要对象为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对乙型肝炎的主动免疫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应进行普种。对乙型肝炎的被动免疫可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lG),主要用于易感者暴露后的免疫保护。三、肾综合征出血热目的要求:一、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12、诊断和治疗原则。二、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三、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特性、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病原学扼要讲解汉坦病毒的血清学分型。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二)传播途径: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及虫媒传播。(三)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团型病毒感染后特异性IgG抗体可维持多年。(四)流行特征:呈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自学为主)(一)发病机制:通过病毒直接作用及宿主免疫作用引起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二)
13、病理解剖:可引起全身小血管病变,肾、心、脑、肝等全身脏器均可受累。四、临床特征重点讲解典型病例的临床五期经过。(一)发热期1、发热:发热常在3940团之间,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2、全身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3、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管型尿。(二)低血压休克期: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热退后发生休克,不同于细菌性感染。(三)少尿期: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四)多尿期:表现为尿量增加,处理不当可继发休克。(五)恢复期。五、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血液浓缩、白细胞升高、
14、血小板减少,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二)尿常规:出现蛋白尿甚至尿膜状物。(三)血清学检查:在第2病日即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六、并发症(一)腔道出血(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三)肺水肿等七、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好发季节及疫区居留史。(二)临床特征:包括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后者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实验室检查:血液浓缩、白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和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有助于诊断。检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特异性IgM抗体可以确诊。需与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肾炎等鉴别。八、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
15、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就地治疗。采取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熟悉血液透析的指征。(一)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二)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容、注意纠酸。(三)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四)多尿期: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五)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六)并发症治疗。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一、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二、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三、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一、病原学(自学为主)扼要讲解乙脑病毒及其抗原特性。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猪是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通过带病毒蚊虫的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或动物。(三)人群易感性:高度隐性感染率及持久的免疫力。(四)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季节性、散发性、年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