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粮油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 外观品质的变化:气味变化和色泽变化。种用品质变化:研究表明,储藏温度每下降10oc种子生活力就增 加3.3倍。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A、淀粉:淀粉质变的结果是黏性下降、糊化温度升高、吸水率(亲水 性)增加、米汤固形物减少碘蓝值下降。由于劣变而产生的淀粉质变, 可通过在煮米饭时加少许油脂得到改善。B、还原糖与非还原糖:还原糖与非还原糖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是另一 个重要的指标。粮油在储藏期间,非还原糖含量总是逐渐下降的,而还 的糖含量会逐渐上升。还原糖上升再下降,意味着储粮不稳定。非还原糖、还原糖的变化受储粮温度和粮食水分影响很大。水分越大, 粮温越高,影响越大。气调储藏对
2、非还原糖的影响不大。C、雷白质:蛋白质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主要是水解或变性。D、脂类物质:粮油在储藏期间或加工过程中劣变速度最快的是油脂。 大米在储藏过程中发热霉变,往往酸度增高,香味散失,做米饭松散无 味。小麦在不良储藏条件下,脂肪酸值迅速上升。脂肪的分解使营养物 质流失,产生令人不愉快的陈味。氧化酸败:这是脂肪酸败的主要形式。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过氧 化物,之后过氧化物分解,生成低分子的装基化合物,如醛、酮、酸类 物质,形成臭味。一般来说,成品粮以氧化酸败为主。低温、低氧、避 光、降水等有利于预防氧化酸败。水解酸败:脂肪在脱水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造成粮 食脂肪酸值增加。新
3、粮中脂肪酸值在15mgK0H/IOog ,很少超过 20mgKOH/IOog。碳数在410的脂肪酸,有特殊的汗臭味和苦涩味, 稻米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伴随着米饭变硬,甚至产生异味。游离脂肪酸增加意味着储粮不稳定。E、酸性物质:正常的粮食中性偏酸性。粮食水分大、储粮温度高或生 虫、生霉时,酸性物质的增加较快,而种子生活力明显下降。实践中可 用酸度指标来衡量储粮稳定性。生理活性物质:粮油籽粒中某些化学物质,其含量虽然很低,但具有 调节籽粒生理状态和生化变化的作用,促使生命活动增高或降低,这类 物质称为生理活动物质,包括酶、维生素和激素。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酶的成分是蛋白质。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
4、脱酰水解酶、脂肪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氢化物酶等。维生素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粮食加工过程中,B族维生素损失最多。储藏过程中食用品质变化延缓粮食品质劣变的途径保持储粮活力、改善储粮环境。保持储粮活力的办法:籽粒成熟度、籽粒完整度、籽粒干燥度(是保持 活力的最基本条件,水分越高,粮食寿命越短)、储藏温度(是保持活 力的重要因素)、气体成分。9、粮食微生物基础知识什么是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解能力特强的所有低等生 物的总称。(体形一般只有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微生物通常有五大共性: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 长旺盛,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什么是粮食微生物?寄附在
5、粮油籽粒及其加工产品和副产品上的微 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细菌和放线菌,其中对储粮危害最大 的是霉菌。交链抱霉是田间真菌的典型代表。储藏微生物以霉腐菌为主,许多曲霉 和青霉是重要的储藏真菌,它们能够导致粮食发热霉变。与粮食有关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霉菌、酵母菌)。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表现为横向分裂。真菌主要靠泡子繁殖。所以将主要以泡子繁殖,营养体为丝状体(或单 胞体)的异养型真核生物称为真菌。粮食微生物主要生态特点:粮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强弱与温度、湿度 和氧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粮食微生物中,以中 温性微生物为最多,其中包括绝大多细菌、
6、霉菌、酵母菌。水分是影响微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分湿生性、中生性和干生性微生物。 粮食中的细菌及部分酵母菌发育所需湿度必须在90%以上,粮食水分 在1618%以上,这种微生物为湿生性微生物。大部分霉菌和部分酵 母菌为中生性微生物,发育最低湿度为80%-90% ,粮食水分为15- 16% ,由此可见,高水分粮最容易发热霉变。粮堆气体成分的变化对粮食微生物的影响。分需氧、厌氧和兼性厌氧。 粮食微生物中大多数属于好氧性微生物,缺氧对粮食微生物生长是不利 的。但是对低氧耐受力较强,只有氧气浓度低于好氧微生物的最低要求(2%以下)时,菌体繁殖才被抑制。综上所述,RH在90%以上,LS水分在16%左右,温度
7、在30上下以 及有氧存在下,是粮食微生物保持旺盛生命活动的适宜条件。因此,控 制储粮干燥、低温和密闭是储粮防霉的基本措施。LS上常见的微生物是霉菌、酵母菌、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仓库中对LS危害最严重的是霉菌。酵母菌主要作用于高水分密闭粮使 之发酵,产生酒味。细菌数量最多,但它对环境水分含量要求很高,且 不能直接侵入完整粮粒,故对LS危害不及霉菌。放线菌在陈粮、发热 粮及含杂多的储粮上常见。霉菌:是指能够引起物质霉腐的丝状真菌。LS中以曲霉和青霉危害最 为严重,毛霉、根霉和镰刀菌等危害次之。酵母菌:是一类以芽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的营养体为芽生单胞 体,不能运动。无性繁殖通过芽殖、裂殖产生子囊
8、和子囊泡子。LS上病原微生物能引起LS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称为粮食病原微生物病 原菌)。粮食植物病害是粮食植物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遭受破坏, 甚至死亡的一种病原现象。粮食病原微生物中危害最多的是霉菌,其次是细菌和病毒。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菌隶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 座菌科、赤霉属。无性阶段为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对人和动物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称 为真菌毒素。A、曲霉毒素AFT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为肝毒素,是剧毒物质,有强烈的致 癌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是产生量最多,分布最广、毒性和致癌性最 强的一种毒素。其毒性比砒霜高68倍。杂色曲霉素(ST):也是肝毒
9、素,毒性与AFT相似。棕曲霉毒素(OA ):是一类肝毒素和肾毒素,可导致肝脏和肾脏病变, 此外还可导致肺部、胃部病变。B、青霉毒素:青霉产生毒素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岛青霉毒素、橘青霉 毒素、黄绿青霉毒素等。它们都是黄变米的重要毒素,但抠黄谷一般不 含这类毒素。岛青霉毒素:引起急性肝萎缩,慢性中毒为肝肿瘤或肝硬化,可诱发肝 癌。橘青毒素:是一种肾脏毒素。10、粮食微生物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微生物在适宜的储粮环境条件下,会大量生长繁殖,使粮食发生一系列 的生物化学变化,造成粮食品质劣变,使粮食发热霉变。储粮发热:粮油在储藏期间,粮温出现不正常上升的现象,称储粮发 执o发热原因:引起储粮发热的原因是多方面
10、的,主要是粮堆内的生物万分 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而积聚的结果。其中,微生物的生命活 动是造成储粮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粮油籽粒和储粮害虫等生物成分 呼吸代谢放出和热能。发热的鉴别:粮油本身没有固定的温度。鉴别发热的基本方法是对比分 析法。乱温现象不视做发热。储粮发热的过程:一般储粮发热经过出现、升温、高温、自燃四个阶段。储粮发热的类型: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局部发热、上层发热、下层发 热、垂直层发热、全仓发热几种类型。储粮霉变:粮油在储藏期间,由于微生物作用引起的粮油品质劣变, 称储粮霉变。储粮霉变引起粮粒变色、变味、生霉、霉烂甚至带毒。储粮霉变一般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储粮霉变类型:劣质霉变、结露霉变、吸湿霉变、水浸霉变四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