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jta疗法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ojta疗法诊疗常规.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Vojta疗法诊疗常规一、概述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VaclavVojta博士提出,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的运动疗法。在20纪70年代初,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CP的理论与手技,并总结出7种Vojta姿势反射,Vojta法首先让患儿取一定的出发姿势,通过对身体特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患儿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又称为诱导疗法。二、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脑瘫、周围神经损伤等导致的尖足、腹肌无力、头背屈、不能由俯卧到仰卧等异常。(二)禁忌症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所致的肿胀,骨
2、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三、操作规程(一)操作规范Vojta治疗手法包括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种移动运动,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和诱发方法,在患儿身体上一定部位的请发带上给予刺激,诱导出上述移动运动,从而促进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诱发带分为主诱发带和辅助诱发带。辅助诱发带目的:促进肌肉收缩活动增加和对移动运动给予抵抗,调节运动方向,加强肌肉持续性收缩。在利用主诱发带刺激后出现反应时,才可以使用辅助诱发带。1、反射性俯爬(R-K)反射性俯爬是在俯卧位姿势下,促进头部回旋上抬、肘支撑、手支撑、膝支撑等功能,以及促进爬行移动的刺激手法。(1)出发姿势:取俯卧位,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颜面向一侧旋转30度,头
3、略前屈,前额抵床。颈部伸展,肩胛部、髓部与床面平行,颜面侧上肢;肩关节外旋上举110135。肘关节屈曲40,手在肩的延长线上,手指半张开。后头侧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位于躯干一侧。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手指呈自然地半伸展状态。双下肢:髅关节外展、外旋30。,膝关节屈曲40。,踝关节取中间位,足跟在坐骨结节的延长线上。(2)主诱发带分布(四肢远端):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上靓:向肩胛骨的内侧、背侧、尾侧3个方向给予刺激。颜面侧下肢股骨内侧骸:向股骨方向的内侧、背侧进行压迫刺激。后头侧上肢前臂槎骨茎突上ICm处:向外侧、背侧、头侧3个方向给予刺激,与上肢外展、前臂移动相对抗。后头侧下肢跟骨:向膝关节方向
4、的内侧、腹侧、头侧3个方向给予刺激。(3)辅助诱发带分布(躯干伸肌群)5处:颜面侧肩胛骨内缘下1/3处:向颜面侧肘关节方向的头侧、外侧、腹侧3个方向给予刺激,使内收肌放松,肩胛骨内收。颜面侧骼前上棘:向内侧、背侧、尾侧3个方向给子刺激,使腹斜肌收缩,下肢屈曲。后头侧臀中肌处:向颜面侧膝关节内侧、腹侧、尾侧3个方向给予压迫,利于臀中肌收缩、关节内收、外展。后头侧肩峰:向内侧、背侧、尾侧给予抵抗,使胸大肌伸展。后头侧肩胛下角下7-8肋间:向颜面侧肘关节内侧、腹侧、头侧给予压迫刺激,使肋间肌与横膈伸展。(4)诱发的反应D颜面侧上肢:肩胛骨内收固定、肘关节屈曲,并保持中间位置、腕关节掌屈和背屈、拇指外
5、展。后头侧上肢反应:肩胛水平位前举、肩胛外展外旋上举、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背屈。2)颜面侧下肢的反应:麟关节外展外旋90,膝关节屈曲外展、骨盆抬高、膝关节支撑后踝关节背屈。3)后头侧下肢的反应:酸关节、膝关节伸展,用脚蹬床面向前移动,与颜面侧下肢交互运动,形成俯爬移动运动。4)头颈部反应:由头部向一侧回旋开始,逐渐变为中间位,然后向对侧旋转,由于颈部给予一定抵抗,所以头部出现上举旋转,从而脊柱旋转一腰方肌、背阔肌收缩一颜面侧脊柱短缩,由于腹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常伴有排尿和排便。(4)反射性俯爬移动运动标准反应模式:颜面侧上肢向后、后头侧上肢向前、头向对侧旋转、颜面侧下肢屈曲、头后侧下肢伸展的移
6、动运动反复规律,这就是反射性俯爬移动运动标准模式。(5)反射性俯爬移动运动的其他类型:R-Kl法: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霞,后头侧跟骨;辅助诱发带:肩骨下角或肩胛骨内侧缘下1/3等3个以上的诱发带,由2位训练师完成。R-K2A法:用于上半身障碍严重的患儿。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黑: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或后头侧骼前上棘处。反应同R-K。R-K2B法:适用于下半身重于上半身的患儿。出发姿势:颜面侧下肢屈曲于患儿腹部下方。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牌,后头侧跟骨: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臀中肌、骼前上棘,诱发下肢屈曲、抬高骨盆。如为促进肩胛带与骨盆抬高,可选用肱骨内上牌,骼前上棘:如
7、为促进肘膝支撑,可用颜面侧臀中肌;如为促进下肢交互运动,可选用跟骨、股骨内侧牌。PN变法(E-Po):又称位置变法。出发姿势:双下屈曲于腹部下方,俯卧于治疗台上,足背距治疗台外2cm,主诱发带:颜面侧肱骨内上踝,后头侧跟骨;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或骼前上棘处。此法适用于较大患儿,可促进抗重力伸展。促进下肢的支撑及爬行移动的起立,促进踝关节背屈,纠正足尖及拇趾内收。2反射性翻身(R-U)(1)出发姿势:患儿仰卧,头部正中或向一侧旋转30,颈部伸展、头略前屈,颜面侧上肢伸展、后头侧上肢屈曲,或者两侧上肢呈自由伸展姿势,两侧下肢轻度外展、外旋,腰关节与膝关节呈轻度屈曲状态,头部、颈部
8、、躯干成一条直线。(2)主诱发带:在颜面胸都,乳线(锁骨中线)上,膈肌附着点附近(锁骨中线与剑突水平横线交点),即乳头下两横指与乳头外侧一横指处。可以左右上下移动1cm,刺激时向躯干内侧、背侧、头侧三个方向给予压迫性刺激。方法:用拇指尖端与诱发带部位呈近于垂直的方向,持续性地由小到大给予刺激,注意甲必须剪短,手指不可来回移动,以防止产生疼痛。(3)辅助诱发带:后头侧肩峰:向主诱发带方向给予刺激。2.下颌骨:向颜面方向给予压迫刺激。(4)诱发的反应:局部反应:按压激使7-8肋间肌伸展,横膈扩张:肺部受压,纵膈移动,腰肌、腹肌收缩而使骨盆抬高,身体向对侧旋转。颜面侧上肢;肩关节水平内收,肘关节屈曲
9、10-15,腕关节背屈或梯屈,手指呈半伸展状态,颜面侧上肢类似拥抱动作,上肢向身体对侧移动。后头侧上肢:肩关节轻度外展外旋,使支点逐渐向后头侧的肩部移动;上臂呈内旋或中间位置;肘关节轻度屈曲,腕关节背屈或梯屈,手指伸展,这时支点由肩部移向肘部,用肘支撑,头部可见旋转动作。(二)操作流程1 .正确评价患儿的神经发育水平,运动能力的发育状况,确定主要的异常姿势和异常反应。2 .经过评价,确定主要问题,并按照主、次问题列举出来。3 .确定治疗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4 .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四、注意事项(一)不适合呼吸运动功能较差或体质较差的患儿。(二)病重、高热时应停止治疗。(三)具体实施患儿应裸体进行,使之有利于正确选用诱发带,清楚观察各部位反应的状态。(四)进食后1小时内不宜治疗,治疗后应注意补充水分。(五)治疗前后不宜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