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跟踪审计的瓶颈和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跟踪审计的瓶颈和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政策跟踪审计的瓶颈和对策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国家重大政策开始执行或者执行过程中的某个时点介入,实施动态的审计监督,以及早揭示和反映妨碍国家政策顺利实施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及时整改,促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政策贯彻落实,提升政策的执行效果。在审计实践中,政策执行审计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型的政策执行审计。二是结合型政策执行审计,包括:与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与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与专项审计调查的结合等。相较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常规性审计,政策执行审计相对比较复杂,其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综合多个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困
2、难:(一)缺乏政策预期指标,审计结论认同度低。政策制定时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任务,但这些目标大多都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审计无法用权威的、普遢公认标准来衡量政策执行预期。如对公共资金存放管理的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时,除资金的开设账户的个数、优惠利率的上浮比例、存放银行的选择等内容有一些硬性评价指标,可以通过量化衡量外,在对定活期存放比例、每日现金流量等内容进行评价时,却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界定如何既满足资金的安全性又保证存放效益的最大化。再如对药品零差率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各家医院的各项指标和数据,发现虽然政府补贴了大量资金实行了药品零差率,但对患者而言,药占比和
3、人均就医费用下降不明显,未能体现政策执行初衷。被审单位认可审计人员的整个分析过程及数据,但却否认审计结论,认为医药价格改革是一个大的体系,这两项指标没有下降,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不能直接把“看病贵”未能得到解决这一结果和这项政策执行效果直接划等号。(二)审计介入时间节点难以把握。政策执行审计主要特点是政策种类繁多且连贯性强,审计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解。且一项重大政策从酝酿、制定、出台、配套措施的制定、执行,再到显示出政策执行效果,有较长的周期,这就对政策审计介入的时间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在政策成效还没有体现的时候介入,会对政策执行的效果缺乏深入分析,提出不恰当意见或建议,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4、。如果在政策执行完成后再介入,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偏差无法得到及时调整,发现的问题也不能在过程中得到及时整改,从而产生巨大的纠偏成本。(三)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尚显不足。政策执行审计涉及领域广、内容多,且需要对政策制定的背景、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趋势、执行后的影响等方面深入分析,界定政策目标的实现与资金运行背后的权力和责任,并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产生,对审计人员宏观政策措施的研究把握能力要求很高。而客观上地方基层审计机关的项目时间要求比较紧,人力资源有限,主观上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相对比较单一,能力素质与政策审计的要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审计人员很难发挥以往审计业务的经验优势,短时间
5、内“吃透政策”,编制出较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方案,影响审计效果。(四)审计机关管理体制制约。政策审计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往往需要财务、基建、法律等各方面的审计力量,但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组织模式相对固化,存在内部处室、单位之间的机构壁垒,审计信息无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形成合力,组织模式无法与政策跟踪审计要求契合。另外,审计机关内部的考核仍然以传统审计业务考核为主,对各类审计项目的评价主要以“揭示、纠弊、处罚”为评价重点,但政策执行审计发挥的是审计预防性和建设性功能,审计业绩难以准确量化,审计成果不能得到真正体现,不利于调动政策执行审计积极性。通过审计实践也可以发现,政策执行审计报告所
6、反映的问题仍然偏重于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虽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涉及,但较少能对政策实施的绩效情况作更深层次的审查,达不到政策审计要求的高度。微视角下政策执行审计对策对审计人员来讲,合理选定审计项目,快速进入政策审计角色,较快较好地完成政策执行审计,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实现。编制政策措施清单对党委、政府以及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包括决议、措施、配套的制度、具体操作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在此基础上列出政策措施清单。确定政策的要点、具体要求、措施、流程、贲任单位、时间节点,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科学把握政策选择在前期审计调查中,选择一项适合的政策作为
7、审计重点非常关键。一是尽量选择有资金和项目支撑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执行才能有载体,有具体的效果体现;二是结合本地区年度规划及任务目标,尽量选择有较为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的政策,这样的评价才有依据,操作性更强,评价结果也更能得到认可,也更能契合政府中心工作,审计成效更显著;三是尽量选择单项政策而非综合政策,且有明确任务要求、有具体时间节点、具体事项和责任单位的政策,适当控制审计边界。同时在确定政策时,还要关注政策执行周期,根据不同的时间段,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如果在政策刚落地期间,审计的重点可能是配套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性,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是政策成熟期,审计的重点可能就是执行的效益效
8、果。细化方案,建立程序表审计程序表在组织大型项目中有较好的应用。通过列举明确的审计事项,对应的审计流程、使用的审计方法,可能产生的审计问题描述以及所应用的法规,审计人员只需根据审计事项选择相应的宙计程序表,根据程序表上的内容和方法逐一执行即可,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但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建立在对所审计政策十分了解,长期从事该项审计任务的基础上。整合审计资源,提升人员专业素质要在短时间内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除了通过审计人员的个人学习,也可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做现场指导,能大大提升审计成效。此外,也可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力量。例如在社保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对很多医疗专业知识不了解,到医院
9、进行延伸审计时,审计人员和社保中心的内部稽核人员组成联合审计组,审计人员提出疑点和思路,由医保稽核人员针对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审查,使审计结果更有说服力。转换视角,提高审计站位政策执行市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剖析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后续的影响,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审计过程中,转换视角关注政策制定层面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放到政策这个环境中去看待,深入剖析,分析问题成因是否和政策自身缺陷相关,这样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站位才会更高,提出的审计建议才更具综合性、宏观性。在开展政策执行审计时,要综合分析政策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协调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考虑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开放性。通
10、过科学选择政策,编制政策措施清单,建设程序化审计流程,高效率使用审计方法,整合资源,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拔高思想站位,才能更好的完成政策执行审计任务。河南省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打头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河南是全国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国有企业是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发挥好支撑引领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打头阵、挑重担。顺应科技创新趋势,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引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
11、展的先决条件。河南省国资委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推动省管企业围绕战略所需、产业所趋、博弈所急、国企所能,深入实施“创新领跑行动”,让更多科技创新迸发涌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完善创新机制。围绕考核激励等重点环节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进一步筑科技“高原”、攀创新“高峰”。落实好科技创新“24条”和“12条”激励措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力度,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提升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一企一策”推进硬考核,确保2025年省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科改示范企业”达到6%o启动省级科改示范行动,筛选培育一批国有创新型企
12、业,享受等同国家“双百行动”和“科改行动”的支持政策。强化科技攻关。聚焦重点领域启动国有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加强与中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嵩山、黄河、神农种业等省实验室科研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持续推动创新联合体“开新、扩围、提质”,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共建共用,打通技术供给端和企业需求端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优化创新生态。以创新土烧孵化创新因子,更好发挥河南市场规模优势,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首套首批首板首试首用,加速技术扩大应用和迭代升级。实施“企业家领军行动”,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引
13、进培养力度。探索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落实科技创新责任豁免机制,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鹫搞科研,形成引育人才“小气候强磁场。巩固两端发力态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产业引领支撑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时,也让“老树发新芽”。河南省国资委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坚持既“更新迭代”又“另起炉灶”,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实现破题破局、抢占先机。推进传统产业“焕新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企业“老树发新芽
14、”。加快煤炭产业智能化开采、低碳化利用,煤化工产业瘦身集聚、延链强锥,钢铁产业联合重组、特钢转型,加快迈向中高端。推进新兴产业“倍增”。抢抓宝贵战略机遇,深度融入“7+28”产业链群建设,灵活采用并购重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实施“新业倍增行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千亿规模的大数据产业,提高新能源产业集中度,打造千亿级尼龙产业链,聚力发展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数智+”引领高端装备高质量发展。推进未来产业“启航”。立足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网络、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北斗河南分中心建
15、设,开展氢能技术研究和规模化运用,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探索AI制药、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投资及试点研究。到2025年实现省管企业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未来产业投资规模较2022年“两个翻番”。重塑国资布局优势,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仗。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力要素间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必须推动各类生产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河南省国资委坚持围绕战略部署产业、围绕产业布局企业、围绕企业配置资源,深入推进全省国有经济布局重构重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务重大战略能力。推进战略重组。实施“重组提质行动”,在航空、港口、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电子信息等14个全省重点产业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
16、和专业化整合,以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产业链完整和供应链安全,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内一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战略领军企业,构建“一业一企一强”新格局。做强主业实业。以高质量落实全国国资三级规划为基础,梳理明晰核心业务,结合战略重组动态调整企业主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同主业管理。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力度,腾挪出资源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资金资源向核心业务、擅长领域集中,心无旁警锤炼主责主业“看家本领”,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注重开放引领。将央企合作作为实施制度性开放重要抓手,加快重点合作项目和工程落地实施。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增强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中欧班列(郑州号)聚焦全省陆港“一张网”、河港“一条钱”,累计开行超过1万班次,打造陆上丝绸之路和中原出海新通遒。郑州一卢森堡“空中丝路”交出在郑货运量超百万吨、投资收益超百亿元的“双百”成绩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