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一、基本状况我市是革命老区、盆周山区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核心贫困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和十年新阶段扶贫开发,贫困落后面貌得到很大变更。但基础薄弱、贫困落后、发展不足仍旧是基本市情,贫困问题仍旧是最大的民生难题。截止2010年底,全市农村按扶贫老标准(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还有29.57万人,按扶贫新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还有85.5万贫困人口,其中有9.3万特困人口须要移民搬迁。还有26.3万残疾人,40万城乡低保对象。区域性贫困、实力性贫困相互交织,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突出,稳定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2、的任务非常艰难。二、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扶持秦巴山区等特别类型贫困地区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切支持巴中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奇葆书记在四川省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打好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和攻坚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更加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仔细实行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委“两个加快”的要求,深化实施四大战略,推动五个突破,打好老区扶贫攻坚战和建设发展翻身仗,以扶贫攻坚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
3、户实力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扶贫机制,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体推动、综合扶贫,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总体思路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常规扶贫与特困区域扶贫相结合,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实力相结合,专项扶贫与强农惠农扶贫相结合,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主要目标是:尽快稳定解快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力争到2015年基本消退肯定贫困。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增加,推动贫困村向小康村、新农村的转变,贫困户向富裕
4、户、小康户转变。为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工作重点(一)细心编制扶贫开发规划。想方设法抓住国家和省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的大好机遇,主动作为,搞好调查,摸清家底,找准薄弱环节和主攻方向,细心编制秦巴山区(巴中部分)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巴中市农村十年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巴中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等。根据“全域、全程、全面”的要求,坚持规划到村、到户、到人。坚持一片一片的规划,一片一片的推动,一片一片的脱贫,前三年成片连线,中三年扩面连片,后四年覆盖全市,在新的起点上提高
5、扶贫攻坚的水平和实效。(二)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坚持把新村建设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规划五年内完成1163个村的新村建设。根据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要求,做到新村建设与连片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各类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相结合。坚持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努力方向,新建社道3630公里,整治社道1590公里,硬化社道1150公里,新建入户路3756公里;解决农村16.15万户、57.8万人的饮水平安问题;村小危房改造&57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16.20万平方米,新(改)建中心幼儿园1000所;在50
6、0个村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500个,在537个村改建村卫生室537个,做到硬件全覆盖,服务上水平,管理一体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根据“三打破、三提高”要求,推动新建农房和村民聚居点建设,新建住房539.33万平方米,覆盖3.97万户、14.03万人。改、扩建农房2118.76万平方米,覆盖22.21万户,83.18万人。同时做好庭院绿化,建好公共排污设施、垃圾处理站点和沼气池,削减环境污染,新建垃圾处理站(点)3200处、公共排污设施1751处,对14.95万农户家庭实施庭院绿化、美化;在1534个村建沼气池6.85万口。(三)扎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
7、交通扶贫。根据“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的要求,加快建设“八路”高速马路,加快铁路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区域交通枢纽。同时,加快市内交通网络建设,抓好干线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断头路、连网路建设,新建村道马路338公里、整治6700公里,硬化村道路7493公里,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着力抓好水利扶贫。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大中小微并举的原则,尽快完成牛角坑水库、二郎庙水库、双桥水库等3个在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红鱼洞水库、天星桥水库等15个大中型项目,尽快完成85座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农水建设,搞好病塘、水库的整治和渠系配套,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用水问题。规划新建山平塘1325口、整治92
8、93口,新建微水池5553口,新建浇灌渠4403公里、整治6680公里,新建提灌站1292处。新增蓄水7804万立方米、有效灌面38.18万亩。同时加快实施一批国土整治项目,将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统筹来抓,增加农业综合生产实力。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在1071个村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改造农村低压配电网6600公里,解决34.18万户农村居民的用电难、用电贵问题,促进规划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抓好园区建设。坚持抓好项目办园区、突出特色办园区、整合资源办园区、开放合作办园区、创新机制办园区。全市加快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工业园东区、通江食用菌、曾口化工
9、园、驷马工业园、兴文物流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每个县(区)集中建设一个工业集中区,启动建设2个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将企业逐步向园区集聚。加快产业基地培育。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优质水果2.10万亩、优质核桃6.10万亩、优质蔬菜13.45万亩、食用菌12300万袋,种植中药材4.05万亩、茶叶11.54万亩,覆盖2327个村、75.2万户,力争村村有特色产业,县县有规模优势品牌。以构建现代畜牧业为核心,加速发展具有山区特色和有肯定规模优势的生猪、肉牛、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等畜产品,养殖肉牛18万头、生猪248.85万头,养羊32万只,发展小家畜、家禽1850万只,其中巴山土鸡150
10、0万只,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700个,发展水产养殖5万亩。以企业为龙头,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食品、茶叶、食用菌、畜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方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253个,年实现加工产值6.55亿元。依托秦巴山脉原始生态、红军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以秦巴山脉自然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探险等为特色的综合型旅游产品,重点建设红色旅游、光雾山-诺水河生看法假等精品线路,打造秦巴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观光等综合性转变,在233个有资源条件的村发展农家生态游900户。(五)切实加强实力建设。始终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
11、实力、靖加自身造血机能作为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来抓。突动身展职业教化。在普及九年义务教化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职业教化攻坚,扩大职业教化规模,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把初、中学毕业分流学生全部纳入扶贫培训对象。加快实施农村免费职业教化的步伐,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贫困农村免费职业教化解决好。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依托劳务培训基地,加大对贫困农夫群众的培训和转移力度,完成17.6万农夫工、2.92万贫困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逐步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做到培训一个,转移一个,致富一家。大力普及农村好用技术。利用科技资源与贫困村干脆挂钩,大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培训、技术示范等活动,开展农村好用技
12、术培训335万人次,实现户平有1-2名科技明白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培训乡(镇)、村(社)干部6900人,提升基层干部的整体素养,增加宗旨意识、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实力。(六)统筹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连接工作,在1527个村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尚未覆盖的3.22万农业人口逐步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建农村敬老院33所,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给率。切实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实力。加强文化设施、广播电视和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意城乡广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
13、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建村级文化站897个、村两委活动室884个、商业供销网点942个。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尊老、敬老、孝老”活动,“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活动,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文明素养。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市、县(区)党委主要负贲同志为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做到扶贫攻坚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检查。把扶贫攻坚列入重要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支配。从市到县(区)、到乡(镇)、到村层层签定年度扶贫攻坚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扶贫攻坚目标管理。(二)落实奖惩费任。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市、县年度综合目标管理,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对不能完成当年扶
14、贫开发目标任务、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地方和单位严格问责,情节严峻的依纪依规肃穆处理。(三)抓好定点帮扶。根据省委“挂、包、帮”活动的要求,仔和落实市、县(区)级领导挂点,市、县(区)级部门定点包村,党员干部帮户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坚持以扶贫攻坚为目标,深化开展领导干部回乡开展群众工作活动,增加工作实效。(四)创新扶贫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夫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引导、县级部门整合资源、群众出资投劳、招引业主投资”的投入机制;坚持农夫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的群众参与机制;坚持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公告公示等制度,公开公
15、正规范运作的监管考核机制。(五)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坚持传承红军精神、发扬王瑛精神,把外部的支持和自己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在国家和省的扶持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苦干实干,超常付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部门统筹、协调、监督、服务职能,主动协调发改委、财政、交通、水利、教化、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根据职责分工,主动搞好协作协作,形成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五、恳求协调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恳求将我市涉农居委会和新调整的行政村纳入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2002年底全市有284个乡(镇)、2348村、131个居委会。2003年进行撤乡并镇改革,共削
16、减乡(镇)96个、行政村21个。撤乡并镇后,为便利管理,各县(区)又先后在被撤销乡(镇)成立了145个涉农居委会。平昌县于2010年将47个涉农居委会经县政府常务会议探讨确定调整为了行政村。在以上涉农居委会和新调整的村中,绝大部分居民属于农业人口并从事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与其它行政村相同。省上在前期编制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时,只将行政村列入了规划。为此,特恳求将我市98个涉农居委会和平昌县新调整的47个行政村纳入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一并赐予扶持。(二)加大扶贫投入的力度。省上在编制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时,规划区域内的五个市全部村投入都按每村840万元,其中国家和省投入380万元。我市四县区都属于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行政村幅员面积大,生产、生活环境差,须要更大的投资力度才能根本变更其发展环境和帮助脱贫致富。(三)恳求削减我市市级地方财政投入比重。我市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