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9043 上传时间:2024-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摘要苦难是人类生存境况中不可避免的属性,人活着就势必要面对生活的苦难,余华是当代文学中倾向于书写苦难的作家。本文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两部小说中苦难的具体表现形式,苦难的创作动因,余华及余华笔下的人物对待苦难的态度进行分析,试图联系作品探讨苦难书写的人生价值。关键词:苦难余华姿态价值引言1一、苦难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1(一)自然灾害1(二)战争的威胁2(三)“死亡”3二、苦难书写的动因4(一)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4(二)作者创作观念的转变5三、面对苦难的姿态6(一)“话语”淡化苦难6(二)忍受苦难7(三)消释苦难8四、苦难书写的价值9(一)苦难中的乐观心态9(二)生存

2、挣扎中的奋斗1O五、结语1O11致谢12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书写一一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徐高峰苦难是文学的依托,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存在。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伴随着苦难而生活,陈晓明先生认为苦难就是人类历史和生活的本质。而书写苦难是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文学也因为苦难的映衬才有了深度和广度,历来使古今中外文人广为书写。而余华在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后,更赋予了苦难深层次的内涵。余华转型后期的两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也更加表现了作家关注小人物苦难和对苦难的独特书写。笔者认为作家一直坚持的书写内容常常包含着苦难。于是本文拟从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入手,解读苦难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作

3、家本人所处时代、成长背景对作家书写苦难的影响,探寻其苦难书写的内涵,阐释作家对苦难书写正面价值的挖掘。一、苦难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一)自然灾害活着开篇写到了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我”,偶然遇到了福贵,并且听福贵讲述自己动荡不安、充满苦难的一生,倾听福贵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如何填饱肚子似乎成了穷苦百姓每日最发愁的问题,尤其又再遇上天公不作美,下上十天半个月的雨,洪水泛滥成灾,田地里的庄稼全部被淹没,颗粒无收导致粮食短缺,家家户户都没有东西糊口,城里城外闹起了饥荒。身处饥荒时的福贵一家人秉持着“日子再苦也得往下熬”的信念,四处挖野菜、忍饥挨饿想方设法找吃的,在饥荒的威胁中拼

4、命地挣扎,福贵的妻子家珍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也要进城找父亲拿米,人性的丑恶也在此时暴露得淋漓尽致,凤霞挖到的小地瓜在粮食极度缺乏的艰难时期成了“救命稻草”般被争抢,王二欺负凤霞没法开口说话硬要抢夺她费尽千辛万苦挖到的地瓜,福贵一家不仅要竭尽全力寻找到一点宝贵的食物来抵抗饥饿,还要小心地防范着对他们的粮食虎视眈眈的、同样饿着肚子的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也经历过由于频繁的下雨造成的饥荒,一家人喝了几十天玉米粥艰难度日,尽管精明的许玉兰已经够俭省着用家里所剩无几的粮食了,仍然没法解决一家人饿得眼冒金花的痛苦,许三观无奈之下毅然决然决定再去卖一次血,对许三观来说,“卖血”是他对抗饥荒的最好方式,这一次

5、卖血换来的钱,让全家人熬过了处处闹饥荒这样的艰难时亥I。余华在两部作品中都极力地刻画了自然灾害给社会底层人民基本生存带来的巨大冲击,让人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民族的老百姓在以前那个吃不饱的年代里有多么苦不堪言,国家没有能力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们只好依靠着自身的弱小力量抗争着,努力的活着,不被饥饿吞噬,福贵和许三观两个生命个体在灾难面前都是那样的顽强,不会被轻易地打败,因为他们的坚持,让他们平凡又渺小的生命变得熠熠生辉。(一)战争的威胁活着中福贵的整个人生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苦难,而福贵所亲身经历的解放战争更让他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悲惨。丧父之痛和妻子家珍的离开给福贵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母亲的

6、宽慰下福贵重新振作,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一家人,好好过日子,但是命运不给他喘息的机会,当福贵外出为病重的老娘买药时,就在大街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随着国民党远渡长江,颠沛流离在军营,福贵觉得“那时候最多的就是子弹了,往哪里躺都略得身体疼。”3,一个普通平民无辜被卷入了解放战争中,每天担惊受怕要打仗丢掉性命,福贵眼看着前线打仗的伤号被担架抬回后像垃圾一样被乱扔在地上,哀嚎遍野,让福贵更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之处,后来又亲眼见证了一夜之间几千人全部死亡的惨烈场面,连他在战场上认识的,坚信自己会活着回家的老全也在战争中丧命,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战争而永远的逝去,而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也被打上

7、了个体为摆脱战争的威胁而斗争的烙印。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而人民从来都是政治斗争的无辜牺牲品与经历者。正如活着中当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福贵原本已经重新振作,决心努力干活带着家里人重新过上好日子,可是战争却不由分说地剥夺了他生存意志的自由,使一个手无寸铁的平民在毫无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身HI处悲惨的战争地狱,心里时刻怀揣着对家人无穷无尽的想念以及害怕死在战争中的忐忑。战争带给个体的威胁与折磨不仅存在于肉体表面,连精神层面也被野蛮的战争掠夺着。(三)“死亡”如果将人的一生当成一场旅程,那么死亡便是这趟旅程的终点站,虽然死亡是每个生命个体最终都要面对的结局,但是死亡给活下来的生

8、者带来的不幸是更巨大的。余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描写的每一个生命都鲜活无比,有血有肉,却难逃死亡的厄运,活着中福贵的父亲在被龙二讨去房契后心中郁结最终不幸死亡,父亲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他开始反省自己过去荒唐的生活,幡然醒悟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至亲的离世,福贵开始低下自己从前高昂的头,穿上青鞋布袜当起了农民养活家人。战争后得以回家又得到了母亲早已生病去世的噩耗,福贵此时更是痛苦不已,无法在母亲临死前陪伴在榻前尽孝送终,无法见到生他养他的母亲最后一面,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如此。就在我们以为福贵一家的生活会慢慢变好起来时,儿子有庆又被活活地抽血致死,有庆的死亡来得突然又荒诞,一个充满无限未来与活力的

9、生命就这样死于一场意外,要承受丧子之痛的福贵心里早已千疮百孔,有庆的死让福贵悲拗,处于社会底层的他申诉无门,只能无奈地接受儿子的死。福贵身边的亲人都难逃死亡的遭遇,没有任何预告,自己就被这个世界彻底抹杀,有的荒唐、有的突兀,然而却让人无计可施又无路可逃,只能去承受痛苦的折磨。作为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虽然没有被死神打败,却要忍受死亡加之在他身上的精神痛苦和折磨,而能承受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的福贵,更显示了平凡人的伟大;他能伴随着死坚韧的活着,他是平民里的英雄。当作家在一个故事中多次渲染死亡、命运的无常,那么死亡成为符号的不断重复便象征了主体意志与命运间淋漓尽致的抗争,更凸显生存艰难的命运无力

10、感。许三观卖血记中以许三观的12次卖血为主线,其中不时穿插着许三观身边人的死亡,许三观在医院遇到了最初带着自己踏上卖血道路的乡下人根龙,从根龙口中得知了以前的伙伴阿方因为卖血败掉了身体已经离世了,随后眼睁睁看着根龙卖完血就倒在了饭馆,根龙和阿方的死,让许三观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以往他只将卖血当作解决生存难题的手段,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同伴的死给了他当头一棒,也警醒了他,卖血就是在卖命,每一次卖血都是在向自己的生命发起挑战,就像走在钢丝上的人,他永远要忍受着死神随时到来的精神折磨。这些死亡带来的痛苦,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付出了许多代价,更凸显了过去中国社会体制的错乱,个体生命与

11、尊严的泯灭。二、苦难书写的动因(一)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余华的作品不遗余力的向我们展示个体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那个人民在艰难中求生存的年代。而将目光投放到余华身上,余华能不遗余力的去挖掘并真实的表达时代的苦难,带着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去剖析人民的苦难,这与余华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余华本人所说:“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是由自身成长的经历决定的,”而余华笔下的一切都源自于他童年时在故乡生活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余华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一浙江海盐长大成人,而在他的小时候,由于父母都是医生,于是病人血淋淋的躺在手术台上的场景、在太

12、平间伴着一具具尸体睡午觉、几乎每晚都被失去亲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吵醒的种种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觉得恐惧的经历,余华却是习以为常,甚至他还说自己当时都已经能区分出各种各样的哭声。而余华作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历史见证者,亲眼目睹了多次的街头游行、批斗大会、造反派大乱斗的混乱画面,都为他日后对于小说里人物的苦难的书写与刻画铺垫了一个基础。余华成长的大环境和亲身经历的小环境都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于是这些都造就了他在刚开始写作时写下了一篇篇充斥着非常态的、接连不断的死亡。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也不仅仅有对于文革时期主人公所遭受的苦难的描写,活着中更是描写了大量福贵身边人荒诞意外的死,作者余华借此回顾了自己生

13、活年代的政治变革给社会造成的严重损失,也是作者对于那段荒唐的政治、历史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反思和控诉,更是作者对于荒诞的时代进行由内而外深刻反省。由于父母日常工作繁忙,只好将年幼的余华反锁在家,当时最令余华记忆深刻的便是被锁在家时常常趴在窗边看的窗外那片广阔无垠的田野,闯祸时为躲避父亲的惩罚而藏身的那片稻田,那是他记忆深处的广阔天地,儿时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在悄悄萌芽,所以他不甘于做一个牙医,每天只看着别人满是疮痍的嘴巴,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十分熟悉的故乡,来到了文化差异巨大的北京,在更广阔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新的冲击,他因此得以将记忆里血迹斑斑又充满苦难的世界展现在世人眼中。

14、(一)作者创作观念的转变余华的小说由前期的先锋实验性转为后期的通俗现实性,据余华本人所言,写作风格的转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内心深处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固有观念在某种无意识影响下悄然变化。余华受自己最初的经历影响,早先的作品里暴力、罪恶、丑陋、恐怖、死亡等是他竭力描写的对象。但一切的改变源于一个梦,余华在1989年的某个夜晚梦到了自己就像他曾亲眼所见过的批斗会上的人一样,被控诉完种种罪行之后就被宣布执行死刑,自己的头部被子弹击穿留着一个血窟窿。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精神现象和隐匿的心理表现,自幼儿时期开始积累的未能满足的愿望、冲动和需要不会简单的出现在意识领域,而以各种变形的形式出

15、现在梦中。于是这个梦的出现使余华不再单一的描写血腥与暴力,他开始正视现实,转变写作的观念,余华便成了中国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不可否认的是童年的经历对余华早期和后期的创作观造成了许多影响,这是余华自我内心层面导致的创作观发生变化。在余华向现实主义文学转变的过程中,他还遇到了音乐。音乐作为一种与小说一样用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也极大地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余华在无意中听到美国民歌老黑奴后,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这首歌中的老黑奴身边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余华说他被这首歌深深震撼了,于是他写下了活着,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就是老黑奴的形象,在活着中,福贵也经历了

16、身边亲人朋友的一次次离去,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依然坚强地活着。正是音乐对于余华创作思维的激发,给了余华全新的创作方式。而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遭受“文革”迫害的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反思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而经济改革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余华的小说也非常明显地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尝试将小说内容逐步转向社会生活,贴合社会生活的审美世俗化。西方文坛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巨匠们如“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启迪了余华的创作,在这众多的作家中,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最为巨大,卡夫卡怪诞孤独的写作风格启发了余华日渐枯竭的想象力,激发余华去探索个人精神上的真实与广阔,这是社会外部因素使余华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