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27611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舒曼《童年情景Op.15》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舒曼年情景Op.15调式调囹精技法研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一共包含13首钢琴小品,每一首都有生动的标题,音乐极具诗意与幻想性。舒曼将音乐作品与文学性相结合,凸显出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声语言精练且富有色彩性,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舒曼有意打破古典主义的功能和声框架,提高下属和弦的地位,常用下属变和弦、巧妙运用和声小调与自然小调的交替融合、使用离调、变和弦等手法,将浪漫主义风格和声的典型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丰富的转调手法运用音乐作品当中的调性变换即为转调,转调手法的运用为推动音乐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典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蕴含的调式调性特征具有鲜

2、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通过运用调式的融合与交替使得和声语言极具色彩性,逐渐突破古典主义的禁锢,带来富有其个性特征的和声语言。舒曼童年情景中运用的转调方式种类繁多,为调式调性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一)通过共同和弦的转调转调的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共同和弦作为媒介进行转调在近关系调中的使用尤为多见,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谱例1舒曼童年情景PerfectlyContented)(1)自然音和弦作为共同和弦。以舒曼童年情景的第二首作品为例,标

3、题为奇异的故事,主调是D大调。作品1-8小节为A乐段,由4+4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方整性的转调乐段,在乐段的结束处转入主调的属方向调,并形成属调的完满终止,结束A乐段的陈述。从和声的整体布局来看,A乐段展现了和声的功能序进特征,以属主和弦的和声进行为主,第六小节的最后一拍作为转调过程中的共同和弦,在前调D大调中是主和弦,同样作为后调A大调的下属和弦,之后紧接K46和弦担任A大调的转调和弦并形成完满终止。谱例1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五首作品,标题为无比的幸福,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主调D大调。图中1-2小节为A乐段第乐句的第二乐节,和声进行以属和弦至主和弦的交替进行为主。36小节为A乐段的第二

4、乐句,和声色彩与第一乐句有明显的对比,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之上,加入离调进行,向四级高调后立马解决至四级和弦,第五小节降B的使用为和声大调降低六级音,在调式色彩方面此处可理解为调式交替和弦,交替至主调的同主音小调d小调,第六小节为属七和弦,丰富的和弦外音不仅使音响效果绚丽多彩,调性亦处于模糊、过渡地带,变得扑朔迷离,下一小节降B音的出现仿佛是离开了D大调,但此处应把和弦音C、E、G、bB作为共同和弦处理,在前调D大调中是自然小调的导七和弦,等于后调F大调的属七和弦,后一小节还原F与还原C的出现是转调特征音的重要标识,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连接更是证实了F大调调性的确立。由此可见,舒曼善于运用自然小调并

5、融合于以大调为主调的音乐作品中,通过变音记号做细微的处理,使音乐的色彩与情绪在短时间内富于变幻,在一系列的变化当中我们能窥见调式交替的影子。(2)通过变和弦的转调。谱例2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3首作品,标题为捉迷藏,主调b小调,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A乐段在主调b小调中陈述,以功能和声序进为主。B乐段转入下属方向e小调的关系大调G大调,图中第七小节第二拍的和弦音为B、#D、#F、A,结构为大小七和弦,#D的出现标志向六级和弦离调,进行至下一小节的四级和弦,形成离调当中的阻碍进行,与此同时此处G大调的四级和弦:C、E、G充当共同和弦的作用,同样作为后调b小调的拿波里和弦,舒曼运用下属变和弦一拿波

6、里和弦作为转调的共同和弦的手法可谓是极致细腻的和声技法处理,且此和弦延伸2小节,不仅体现为和声上的延伸,在音乐的材料上,四分音符加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来源于前一乐节,通过裁截、模进等手法,使音乐材料的进一步变化发展,低声部级进加跳进与旋律声部音阶式的级进上行跌宕起伏,并结合和弦外音、下属变和弦的使用产生了音乐情绪的细小转变。(一)转调模进的运用模进指在保持基本形态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单声部或多声部音乐片段首次出现后即刻转移到不同音高位置再次出现。模进的分类主要有调内模进、离调模进、转调模进三种类型,转调模进的特点为各模进音组不属于同一调性范围,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调性。在童年情景中转调模进这一

7、手法频繁出现,使音乐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在变化中保持统一性。谱例3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3首作品,标题为孩子的请求,主调D大调,曲式结构为单一部曲式。该作品以两小节为单位的重复乐节手法贯穿全曲,全曲一共由abca四个乐句构成,在旋律发展运动的逻辑上,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特点,乐曲的开始处为D大调的属功能组与主功能组和声的交替进行并以此确立主调,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构成转调模进,调性转入远关系调g小调,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转调模进较为特殊,具体为:两小节为单位的模进中后一乐汇呈下五度的严格模进,而前一乐汇较为自由变化,和声方面为属持续上的不稳定的和声背景。第三乐句体现出“转”的特征,不仅离开了模进,旋律

8、进行方向也与前两乐句形成较大的对比,不再单纯地作下行处理,而是级进上行后再下行,呈现出正波型旋律形态。该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一乐句结束后谱面都会出现双纵线,体现出与前一乐句的断分感,并在调性上形成较大程度的对比,伴随调性的远关系转换,形成调性对置的特点。(三)调性对置的手法调性对置亦称换调,可以理解为有意“淡化”或省略”中介和弦,形成调性的直接对立关系。调性对置的种类繁多,近关系调、远关系调都能使用此手法,总体表现为音乐情绪的直线转折,使音乐的发展具有突变性。舒曼对于调性对置的使用包含丰富的手法,该套曲十分广泛地运用了调性对置手法。以舒曼童年情景的第12首作品为例,标题为入睡,主调e小调。全曲

9、由声部间交错的八十六与附点节奏型形成节奏卡农,并以此动机贯穿始终,作品的1-8小节为A乐段,由a和a1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的4+4方整性结构,第9小节为B乐段的开始小节,调性转换至同主音大调E大调,该位置正好是两个乐段间的更替之处,不仅如此,调性转换的方式也非常直接,不是以临时变音记号而是以调号记谱,再加上和声上新调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接连进行,使新调的确立不容置疑。舒曼在此处运用同主音大小调形成调性对置的手法,从结构上来看,位于音乐作品的乐段之间,这是调性对置中典型的和声手法,构成了直接、突然的调性对置。(四)离调手法的运用发生在结构内部的短暂的调性转换称为离调,事实上,离调只是短暂地进入另一

10、个调,并没有真正离开原有的调,亦未建立起新的调性关系。离调手法的使用使音乐极具紧张性,和声的不协和性增强,使音乐富有动力化的和声背景,常在展开性段落使用,给音乐带来新的发展素质。以舒曼童年情景的第8首作品为例,标题为火炉旁,主调F大调。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作品前8小节为A乐段,9-16小节为B乐段,A乐段的和声背景较为稳定,以完全进行为主,偶有离调和弦的加入。B乐段为展开阶段,和声方面极不稳定,在属持续音的基础之上形成大量的离调进行,且材料来源于A部分的动机,变化发展形成两个4+4规模大小的上二度离调模进,第一乐节以向二级和弦的离调进行为主,第二乐节向三级和弦进行离调,连续不断的离调进行

11、使B乐段的和声紧张度增加,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调性布局的主要特征调性布局作为音乐作品的宏观概念,是音乐发展整体构思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有转调结构的作品中,主题部分的调性被称为“主调”,其他部分的调被称为“从属调”或“副调”,调性的整体布局与作品的结构、规模、内容、体裁、风格、等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作品的调性布局,有利于对全曲的和声调性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舒曼对于作品调性布局体现出古典主义调性布局特点与浪漫主义特征的融会贯通。(一)钢琴套曲的总体布局特点童年情景曲集的总体调性布局宏观上具有T-D-ST的特点,13首钢琴小品的调性如下:第一首异国和异国人民主调G大调,第二首奇异的故事主调D大调

12、,第三首捉迷藏主调b小调,第四首孩子的请求主调D大调,第五首无比的幸福主调D大调,第六首重要事件主调A大调,第七首梦幻曲主调F大调,第八首火炉旁主调F大调,第九首竹马游戏主调C大调,第十首过分认真主调#g小调,第十一首惊吓主调G大调,第十二首入睡主调e小调,第十三首诗人的话主调G大调。纵观整套作品的调性布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至6首,此部分中,调性有规律地转向属方向调一由G大调开始,接着转入属调D大调,第2、4、6首的调性均为D大调,第3首为D大调的平行小调,直至第6首转入A大调,调性的属方向转移体现出离心力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第7、8首作品,调性均为F大调,是G大调的下属方向调,

13、有较强的回归向心力,但第三部分的第9、10首并未马上回到主调G大调,而是先转到下属近关系调C大调后转入远关系调#9小调,通过等音调可理解为ba小调,C大调与ba小调呈现出三度关系的调性特点,表明舒曼有意突破古典主义调性特征,此处运用新颖的调性转换方式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调性特点,最后第四部分的11、12、13首才真正地回到原调。由此可见,舒曼善于使用四、五度调性关系的转换,这是极具动力性与功能性的调性关系,也是古典主义时期调性布局的常规手段,在以四五度调性转换的基础之上加入三度调性关系转化,体现出舒区的浪漫派主义风格的抒情性特征。(二)乐曲内部的调性布局特点童年情景内部的调性布局具有古典主义时期调

14、性布局的特点,转调多为近关系调性转换,体现出功能性特征的四、五度调关系转换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所呈现的共性特征。但并非所有作品都包含此特征,第五首无比的幸福,从D大调转入F大调;第十首过分认真由#9小调转入B大调;这两例都属于远关系的调性转换,而且呈三度关系,体现出浪漫主义抒情性的音乐风格。第十二首入睡采用e小调与E大调调性对置的手法,使音乐情绪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增添了音乐的色彩性与内在的表现力。三、调式的交替与融合谱例4舒曼童年情景一CuriousStory音乐作品的创作广泛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大、小调体系的调式和声为主,18世纪以来大小调体系和声达到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其中自然大调、和声大调

15、以及和声小调运用范围广、也体现出传统大小调的典型特征与历史地位,而自然小调由于其特殊性,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纵览音乐发展脉络,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对于自然调式和声的运用不在少数,如:肖邦、勃拉姆斯、格里格、柴可夫斯基等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都曾把大小调体系和声结合自然调式特点。这是由于19世纪后期,和声在的发展达到顶峰,调性的扩张势不可挡,形成对新的和声途径发展的趋势,自然调式的回归是为和声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在和声的历史发展中,调式之间的融会贯通又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后期,我们可以看到弗里几亚调式的渗透,由此可以得知旋律调式结构对和声的意义非同凡响。舒曼在童年情景中多次使用和声大、小调与自然小调

16、之间的融合,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交替,大小调与弗里几亚调式的融合,表现对传统和声的巨大挑战,使和声展现新风格,突出调式色彩的对比。谱例4为舒曼童年情景的第2首作品,标题为奇异的故事,图中16小节为A乐段的后一部分,7-9小节为B乐段,B乐段前的弱起小节还原C的出现,形成“A、C、E”的小三和弦结构,此处正是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手法,交替至a小调的主和弦,仅一个变音记号的变化,使和声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音乐情绪发生细小的转折,接着转入e小调,倒数第二小节最后一拍还原D的出现有意回避e和声小调的调式特征音升七级,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小调调式特征,并以此为共同和弦,转入D大调,下属与自然小调的和声进行属于过渡阶段,形成下属功能的扩展,表明舒曼有意提高下属功能的和声地位。有关弗里儿亚调式的渗透,舒曼把这特殊音调所带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声乐器乐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