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地球的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 地球的表面.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激发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
2、行有依据的猜测。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难点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表、课件。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活动手册。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 .播放视频:从太空中俯视地球。2 .聚焦问题: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3、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二、探索活动一:观察地形地球仪,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1.教师出示并介绍地形地球仪。2 .提出观察任务:观察地球表面的特点。3 .小组活动:观察地形地球仪,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4 .交流汇报。1.地形地球仪相比较地形图而言,更加立体直观,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的样子形成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探索活动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在地形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区域,观察我国的地形,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2 .学生分组观察。3 .交流汇报,教师引
4、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形特点。4 .教师讲解地形概念,小结我国的地形特点。5 .提出问题:我们的家乡在地形地球仪的哪个部分?它的地形又有什么特点?活动三:观察地形特点,推测成因。1 .谈话: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我们知道了全国的地形地貌,图中的这几个地方,它们的地形地貌特点是什么呢?2 .教师用课件展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学生观察、描述地形。3 .小组汇报交流。4 .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些地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把猜测记录在记录单上。5 .集体交流。6 .谈话: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这将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2.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目光从整个国家的地形,聚焦到自己居住的地区,以自己
5、熟悉的地区为切入点进行观察描述,对地形概念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3.教材中的5种地形地貌类型丰富,特点突出,且与后面即将要研究的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并初步解释原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记录表的填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三、研讨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预设:(1)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2)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3)广阔的平原;(4)低缓的丘陵;(5)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海洋多、陆地少
6、高原:地面坦薄,边缘陡峭山地: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平原:广阔丘陵:低缓盆地: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教学反思】本课是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课前教师应对学生己有认知经验进行调查,这样才能使得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地形,第二部分是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在内容的安排上面是有层次性的。在教学的时候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地形”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因此,后面的交流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下个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地形”的概念,方便后面教学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