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6605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研读(第9讲 解读“泰伯篇第八”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语研读(第9讲:解读“泰伯篇第八”篇)教学内容:解读“泰伯篇第八”篇21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教学重点:本篇以“圣”为主要内容,兼及贤人、君子、士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泰伯”篇共21章,615字。其中孔子言论有16章,曾子谈话5章,孔子在本篇内较为集中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6位圣人: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尧是圣人中境界最高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其仁如天”,系圣之仁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选于众,举皋陶”善用人才,系圣之智者;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河”,身体力

2、行,事必躬亲,系圣之勇者;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谦冲信睦,“义之与比”,举义旗而抗暴,系圣之义者;武王“有治乱之臣十人“,确立周代天下,系智勇兼备之圣人;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七年,健全礼制,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尧是最高的圣人,周公是最完美的圣人。【原文】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释】泰伯:又作太伯。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有圣德,想把君位传给他。长子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便与二弟仲雍出走,避居于句吴,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

3、。姬昌继位后增强了周的国势,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三:泛指多O【语译】孔子说:“泰伯,他真可说是达到了仁德的最高境界,多次将王位让出不受,百姓简直不知如何赞扬他才好。”【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泰伯“至德”的赞扬。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长兄,泰伯与文王是叔侄关系,泰伯让位给季历是兄让弟,大让小。泰伯的“至德”表现为“谦让”,“三以天下让”。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以下让上,以下位敬上位,文王的“至德”表现为“仁敬”,以“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敬,可谓大敬,泰伯不仅谦让王位,连让王位的美名也让了。民众知其德高而欲称赞,却无从赞誉,不为名而行善,“善行无辙迹”,为善而不着于

4、善,这正是泰伯“至德”的境界。【原文】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注释】礼:时中,恰当,也指礼度。蕙(xi):胆怯,害怕。绞:指言语尖刻、刺人。君子笃(du)于亲: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笃,忠厚。故旧不遗:君子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偷:薄。这里指感情淡薄。【语译】孔子说:“谦恭而不以礼节之,就会白辛劳;谨慎而不以礼节之,就会胆小懦弱;勇猛而不以礼节之,就会犯上作乱;率直而不以礼节之,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如能厚待亲人,则人们就会趋向仁德;不遗弃旧朋老友,则民情就不会淡薄。”【解读】本章可从三个方面理

5、解。一、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二、“亲”与“仁”的关系;三、礼与仁,礼与中的关系。“恭”大而言之,孔子侧重强调有三:“居处恭。”“貌思恭。”“其行也恭”。居处,外貌,行动,必须要恭敬,朱熹认为“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内。”郑玄认为“不懈于位曰恭”。恭与仁、与智、与勇三德相配,有仁者之恭,智者之恭,勇者之恭,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在“恭”的应用上表现各有不同。“慎”,一般说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即“慎言”,“慎行”,如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如“恭”一样,仁、智、勇三者在慎的应用上呈现不同的状态。“勇”有四勇,仁者之勇,智者之勇,勇者之勇,匹夫之勇。“直”有四直,仁者之直,智

6、者之直,勇者之直,直者之直。只有“仁者”之恭、慎、勇、直四德符合礼度。其余的各种状态与“礼度”均有一段距离,勇者之恭、勇者之慎、匹夫之勇、直者之直,直接体现“劳”,“蕙”,“乱”,“绞”四种弊端。“仁”主于内,礼主于外。“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是仁德的外化,“礼”相对于四德来讲,四德主于外,礼又主于内。四德与礼,礼与仁之关系是层层内化。【原文】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日:“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注释】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6岁。疾:病。启:此指掀开被子。诗:三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小旻I

7、nin,意思是做人要小心谨慎才能避免灾祸。小子:对弟子的称呼。【语译】曾子得了重病,叫来弟子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祸害了。小子们!”【解读】本章曾子谈“全体贵生”。曾参小孔子46岁,年纪不大就随父亲曾皙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孔子说他“参也鲁”。他强调“内省”工夫,对“仁孝”,“礼仪”研究颇深。尤以研究孝道著称于后世,他对孔子的孝作了极大的发展,“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而且孝,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普遍适用法则,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放

8、之四海而皆准。这节谈的意思比较简单,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全体贵生”谓之孝。【原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臭;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透豆之事,则有司存。”【注释】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孟武伯的儿子。问:慰问,看望。动容貌:使自己的容貌严肃。斯远暴慢:就避免粗暴傲慢。斯:代词,那。暴:浮躁,粗暴。慢:傲慢。出辞气:说话注意言辞和语气。鄙倍:粗野。倍:本义即“背”。背理,错误。篷(bian)豆之事

9、:指祭祀礼仪方面的具体事项。绘:竹制的祭器。豆:木制的祭器。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小官吏。【语译】曾子患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很悲切。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话很和善。君子对道的尊崇有三点要注意:容貌严肃庄重,可避免粗悖傲慢;表情端正,就近于诚实守信;讲话注意言辞声调,就可避免鄙陋背理。陈设礼器之类的事,自有主管祭祀的部门管理。【解读】本章是曾子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谈个人行为礼仪诸项要求。曾子病重,大约他自己预感生命垂危,临近死亡,不待孟敬子发问,就主动“言日”,“直言日言,论难日语。”曾子性格内向,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主动抢着说,相当于临终遗言,可见其语言的重

10、要性。而且曾子要说的是“行为礼仪”的话,他却不直奔主题,而是绕着弯子,先发一通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宏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设喻,推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强调其言辞的和善,强调其内容的重要。“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一句总起,接着三句顺序相接的话构成一组排比句,凡是由“数词”总起的句子,都是讲授者深思熟虑的话,何况是临终遗言。“贵乎道”的“道”,即行为礼仪。“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礼容外貌端庄恭敬,那么就远离暴虐怠慢;减少暴慢之辱,端正仪容气色,满脸诚恳,那么就接近诚信,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言辞舒缓,语气谦和,那

11、么就远离粗俗鄙陋,减少鄙倍之祸。邢邮疏云:“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语言,故三者相次而言也。”为什么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容貌”,“颜色”,“语言”呢?因为“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需要通过外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正如大戴礼记四代所说:“盖人有可知者焉,貌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声众有恶焉,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内质与外美协调一致。曾子强调其外美,孔子在易传中也告诉我们:“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一个内心不诚实,诡诈多疑的人,从容貌、颜色、语言一系列外部表情都可以表现出来。孟敬子来探望一个弥

12、留间的重病人,曾子自言自语滔滔不绝,是不是对天漫语而无所指呢?不是,是因为孟敬子,平素狂傲,举动任性,出言粗鄙无理,曾子明知这类人不可教,不能教,不屑教;但仍寄一线希望,喋喋不休,可见其拳拳仁慈之心。【原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注释】犯而不校(jiao);别人冒犯了自己却不计较。校:计较。吾友:前人大多认为,此处的“吾友”指颜回。也有人认为,称“吾友”是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德行的意思。【语译】曾子说:“不仗己之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人求教,不仗己之多识还向比自己知识少的人求教;拥有某种学问却如同没有这学问一样,知识学问充实却表现

13、得空虚;受到别人挑衅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朋友中就有人这样去做过。”【解读】本章曾子谈为人的三种品德,一是勤学好问,二是务实谦虚,三是以德报怨。第一种美德,勤学好问。一部论语差不多都是弟子问,老师答的“问答式”的语录体,孔子认为整天学习不去思考,也不知道提问的人,我真不知道该把他怎么办。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己矣。”卫灵公篇孔子强调学习要多“问”。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道”都在“问”“思”之间啊!可见“问”的重要性。孔子在易传文言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聚”、“辨”、“居”、“行”也离不得“问”,“有朋自远方来,

14、不亦说乎。”谈的也是朋友交往,问学之乐,因此,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辨”“行”也是离不得一个“问,,字。“问,的范围广且深,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而“不耻下问”的学风,实在是不容易。另外,对孔子“问学”的内容,也有一个“度”的理解和运用,你在做学生阶段,不妨多问,不耻下问。但步入社会生活,尤其是进入仕途官场,你就要慎言慎问而多思了。比如子张向孔子学习如何做官,孔子则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孔子在这里谈的都是“多闻”,“多见”,“慎言”,“慎行”,不是教你“疑则问,问则获,而是教你“阙疑”,“阙

15、殆”,意即保留有怀疑的地方,保留有糊涂危险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或官场上遇事多思,多看,多听,不盲目下断言,不匆忙,不造次,不急着去问。“问”也是有范围的,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或空间的限制。“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谈的也是对时间或空间的限制。第二项美德谈的是谦虚。谦虚是美德,孔子一向鄙薄把“没有当作有,把空虚当作充盈,把贫困当作奢泰”的人,他认为不是“有恒”的人,不能做“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而应该像曾子说的做到“有若无,实若虚”,意即“有如同没有,充实如同空虚”。第三项美德是“以德报怨”。对待怨恨的态度,一向是有三种方式:“以德报怨”、“以怨报怨”、“以直报怨”。孔子主张“以

16、直报怨,以德报德”。曾子迂讷,为人厚道,他主张应该更宽厚一些,“以德报怨”,“犯而不校”,冒犯你却不计较。三项品德,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为人之准的,前两项是“修己”“自治”,后一项是“安人”“治人”。【原文】8.6曾子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六尺之孤:未成年的君主。六尺,古代的六尺相当于现在四尺多一些,六尺高还是小孩子。孤,孤儿。百里:指诸候国。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语译】曾子说:“可以把未成年的幼主托付给他,可以把方圆百里的地方的命运交给他,在生死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就是君子吗?这就是君子啊!”【解读】本章曾子谈托孤寄命、大节不夺的君子。托孤寄命,大节不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