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5842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耕地恢复实施路径调查与思考报告当前XX省耕地保护面临着耕地总量减少、布局分散、细碎化程度较高、耕地“非粮化”、林草复耕冲突、管护不到位等现实困境,亟须逐步有序地推动耕地恢复工作,以弥补上一轮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缺口,落实年度“进出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等耕地保护工作要求。目前,虽然已有XX等省开展耕地恢复相关工作,但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仍缺乏顶层设计和可持续推动耕地恢复工作的抓手。本文在对省内5个地级市、三大示范点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耕地保护目标,提出构建由“空间优化、时序联动、利益平衡、管理协同”构成的耕地恢复实施路径,形成一套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具有XX特色的耕地恢复政策与经验做法,

2、为引导带动稳妥有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夯实基础,也为耕地恢复配套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1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调研区包括佛山市、东莞市、清远市、河源市和阳江市等5个地级市,其中佛山市南海区、东莞市和河源市东源县是省级耕地恢复示范点,三大示范点分别是珠三角桑基鱼塘区域、高度城市化地区、粤东西北典型农业发展区的典型代表。耕地现状情况东莞市耕地以水浇地为主,其余4个地市以水田为主。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成果1,位于粤西的阳江市(10.71104hm2),粤北的清远市(17.56104hm2).河源市(1053X104hm2)耕地面积大,且水田占比均超七成;而位于珠三角的佛山市(

3、2.12X104hm2)东莞市(0.92X104hm2)耕地面积小,其中佛山市水田占比接近六成,而东莞市水浇地占比超九成。此外,结合上一轮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研究区耕地资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其中清远市缺口最大,其次是佛山市。耕地恢复潜力情况研究区耕地恢复潜力以难以恢复为主,且群众意愿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基于耕地恢复潜力调查评价结果,从地类来看,佛山市、东莞市耕地恢复潜力地类以园地和坑塘水面为主,而河源市、清远市和阳江市以园地和林地为主;从恢复难易程度来看,均以难以恢复为主,其中难以恢复耕地占外业调查耕地恢复潜力的比例均超五成,主要是由于群众恢复意愿低和耕地恢复成本高,尤其是群众的恢复意愿低对

4、耕地恢复影响最大。2 .实施做法由于各地市财政资金、恢复意愿、耕地现状、以奖代补支持等存在差异,耕地恢复力度和工作开展进度也存在差异。其中,清远市和阳江市由于财政资金紧张等原因尚未开展耕地恢复工作,而佛山市、东莞市、河源市东源县坚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探索恢复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从佛山市、东莞市、东源县三个地区实践来总结耕地恢复典型做法。佛山市通过探索“两个模式”,灵活多元补偿一方面,实施耕地恢复“标准模式”和“简易模式”,前者由政府组织实施,以获取耕地储备指标为主要目标,实施程序参考垦造水田等文件实施;后者包括由政府组织实施和由社会资本投资组织两种类型,暂无法获取耕地储备指标,以恢复成

5、符合国土变更调查认定标准为底线2,以满足耕地缺口、进出平衡等任务要求为主要目标,实施流程较为简单。其中,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合发力,并将耕地恢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减挂钩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耕地恢复加整改图斑面积约6000亩3,保障耕地恢复工作可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佛山市通过提高种植补贴、延长租赁时间等来吸引社会资本自发恢复耕地和后期管护,以及南海区勇于探索实行“房券”奖励政策,即对于当地村集体连片出租农用地给政府实施垦造水田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能获得2万元/亩的一次性现金奖励,以及能兑换20平方米/亩的产业保障房4,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共享经济

6、发展红利;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奖励机制,奖励标准达到11万元/亩,增强村集体、社会资本投资耕地恢复的动力。东莞市以耕地保护集聚区为基础,实施“市定规则,镇管工程”的恢复模式东莞市创新性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并根据耕地流出情况、近三年批次占用情况、耕地保护任务缺口、耕地卫片监督问题图斑、耕地转出需求等,制定耕地恢复计划并落实到各乡镇、街道。与此同时,东莞市构建了“1+N”政策体系,按照“市定规则,镇管工程”的恢复模式5,将耕地恢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年度“进出平衡”、耕地摞荒治理等相关工作统筹实施,在耕地保护集聚区内以恢复为主、补充为辅的形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助推耕地集中连片

7、保护和质量提升。此外,东莞市为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通过提高种粮补贴标准(水稻补贴提高到500元/(亩造)、玉米补贴提高到250元/(亩造)、将种植大豆纳入市级种粮补贴、减免租金、购买农业保险等方式支持粮食生产,激励农户自主参与耕地恢复后期管护工作。东源县通过“指标奖励”,探索“引入社会资金投入,村企共建“恢复模式东源县以座谈会的形式向乡镇、部门相关负责人宣讲政策和答疑解惑,推动乡镇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同时,东源县结合点状供地政策,探索“引入社会资金投入,村企共建恢复模式5,通过引入龙头企业,由企业和村集体按6:4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对恢复面积不低于50亩且通过验收后,政府将给予不高于恢复总面积3%的

8、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在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的同时,激励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参与耕地恢复工作。3 .实施瓶颈耕地分布零散,耕地保护和发展空间矛盾突出由于“三调”调查口径变化,“可调整地类”不再纳入耕地管理的范畴,导致研究区稳定耕地大都布局分散,破碎化程度高,大量位于城镇建成区范围内,或以开天窗的形式存在于城镇建设区之间6,且耕地恢复潜力空间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与发展空间高度重叠,对城镇发展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造成严重制约,也不利于对耕地的耕种和管护。耕地恢复投入大且周期长,缺乏可持续资金支持基于群众恢复意愿低、耕地恢复地块涉及权属人多、种植作物类型繁杂等情况,耕地恢复成本涉及工程建设、地表补偿、后期长效管

9、护等费用,如需要将种植果木、药材、苗圃、养殖鱼塘等高收益的地块恢复成耕地,则需要给予农民足够的经济补偿并持续支付收益降低补贴,造成恢复成本高,资金需求大。同时,实地恢复为耕地的地块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才能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变更为耕地,不能一步到位填补地区耕地保护任务缺口或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且恢复后因耕种缺乏内生动力也会面临再次改种等现实问题。此外,基于恢复项目程序复杂、耗时长、预期收益不高等因素,目前耕地恢复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缺乏可持续资金支持,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大,不利于推动耕地恢复工作的开展。缺乏统筹联动,后期管护难以到位耕地恢复项目涉及踏勘选址、立项、实施、验收

10、、管护等内容,需要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财政、执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等多个部门联动实施,但因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晰、考核标准不一,又缺乏部门联动统筹工作机制,且缺乏耕地恢复的统筹规划布局指引,导致基层部门在耕地恢复具体工作中存在管理重叠与冲突、沟通不畅、后期监管缺位等问题,难以实现闭环管理。同时,由于未明确“非粮化7-9、耕作层破坏口O-11等概念的界定,且缺乏宣传,致使大部分农民对耕地“非粮化”的理解与传统思想上对耕地的认知存在差异,不利于后期管护。此外,由于耕地恢复工作涉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农户等多方利益主体博弈12-13,导致不同主体对耕地恢复工作思想认识不一,加之激励措施不足难以

11、让个体在耕地上获得可持续的收益,致使落实长效管护难。配套政策不完善,缺少恢复典范一方面,省级层面未出台耕地恢复实施指引、项目管理实施、利益协调等政策指导各地有序恢复耕地,缺乏政策顶层设计,政策综合性欠缺,各地尚无法立即大规模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虽然目前示范点正在积极探索耕地恢复的实施路径,但仍未在项目管理、激励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形成全省适宜推广的经验做法,缺少典型案例。此外,在耕地恢复实践中存在“耕地恢复与林地、草地等相关政策不协调,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时间、农业种植时令不衔接,与耕地占补平衡、设施农用地等业务涉及管理模糊区域、回填客土来源与监管难”等典型问题,因而其可操作性不强。4 .实施路

12、径本文以目标和问题为双导向,借鉴垦造水田、补充耕地等相关做法,结合省级耕地恢复示范点经验,提出构建由“空间优化、时序联动、利益平衡、管理协同”构成的实施路径。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提升治理韧性基于耕地及潜力情况,按照“立足禀赋,衔接规划,空间优化,部门联动”的原则,划定耕地保护集中整治区,并编制耕地恢复专项规划。同时,鼓励优先在整治区内开展耕地恢复,经验收合格后的优质耕地优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再逐步引导将破碎的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调整为集中连片的耕地地块5。在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空间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强化耕地生态功能,如通过实施配套水源保障、提高道路通达度等措施14,进一步形成布局合理、

13、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服务健全、管护到位的集中整治区。立足实际,制定恢复时序联动计划首先,省级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耕地恢复难易程度、农业发展定位、地方需求、国家政策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布局集中连片“,科学制定“15+5+3+1”的恢复实施计划,及时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地市。其次,各地市结合恢复潜力大、粮食主产区、恢复意愿较强、农业发展适宜程度高等情况,因地制宜统筹项目联动实施,探索“耕地恢复+”实施模式,稳妥有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创新多功能管理,平衡多方利益一是补偿融合,平衡多方利益。针对政府、农户、市场力量等不同主体建立稳定、可行的耕地恢复地类多功能价值补偿机制15。

14、对于地方政府,建议实施耕地恢复指标储备管理和市场化交易16,同时建立省级耕地恢复专项资金,对做得好的地区给予奖金、建设用地指标、补充耕地指标等奖励;对于经营主体,各地综合考虑农作物类型、作物生长周期等确定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的标准,并实施差异化的补贴发放政策,而在日常管理中建议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且不造成耕地地类改变的前提下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对于市场力量,通过以奖代补、政策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耕地恢复的积极性。二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提升综合效益。首先,探索“土地预流转”模式,实施以“吸收、储备、经营、转租等农民的承包地或承包地使用权、资金融资”为功能的“耕地恢复银行”,推动

15、耕地规模化经营。其次,因地制宜推进复耕后的耕地与农旅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耕地的生态及景观文化价值的显化17,从而提高耕地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全方位的耕地恢复网格化管理路径一是加强配套政策供给,完善顶层设计。省级加大对耕地恢复工作的政策供给,制定耕地恢复实施方案,研究出台耕地恢复项目管理、激励措施、质量监管、资金管理、后期管护、监督考核等配套性政策。与此同时,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耕地流转扶持政策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制度,以及探索有偿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易地代保等工作机制。二是坚持党、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村集体、农民等治理主体紧密配合,且各司其职,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共治模式18。其中,成立省级耕地恢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全省耕地恢复工作,指导并加快推进省级耕地恢复示范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督信息系统,探索搭建耕地恢复工作管理模块,并衔接好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耕地“双平衡”、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等业务,实现与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执法监督等环节互通。同时,以XX智慧自然资源平台为支撑,搭建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五级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体系,提高耕地智慧化管理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