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大文物人才队伍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措并举加大文物人才队伍建设.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多措并举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物人才工作,多次就文物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文物考古机构编制待遇、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体系不间断完善。建设布局一大批重点科研基地,聚焦“防保研管用”典型应用场景,建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的金字塔。不间断完善人才评价、识别机制,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使优秀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急难险重工作中脱颖而出。不间断优化人才培养保障条件,在重要科研任务分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研修中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培
2、养科研骨干。拓展涉外培训支持渠道,举办出国(境)培训项目,支持科研人才拓展国际视野。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一直不间断拓展。完善文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同时加强职业能力建设,统一标准认定,为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教育培训提供科学依据。开拓文物技能人才培养途径,通过举办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多措并举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文物后备力量培养平台平稳搭建。坚持国家站位、形成事业发展合力,以行业需求为牵引,创新高层次后备力量培养模式。促进考古、文物、博物馆学自身学科建设和独立性发展,2022年将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调整为“文物”“博物馆”两个研究生专业学
3、位,其中“文物”调整至交叉学科门类并可授予博士学位,开辟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新通道,鼓励高校开展“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试点工作。共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强化实践与案例教学,为培养石窟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在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落地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扩大考古方向研究生培养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为推进文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与丰富的文物资源、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文物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与质量等方面的不足愈发凸显,整体素质亟待提升。第一个是文物事业专门人才总量不足。2022年文博系统仅有从业人员18万
4、余人,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与全国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L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的资源体量相比明显不匹配。第二个是文物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物人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缺乏统筹和顶层设计。目前,文博系统高级职称人员仅有不到L2万人,高层次人才供给缺口巨大。青年骨干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文物人才队伍质量亟待提升。文物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学科知识生产与创新能力不能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亟待提升,保护管理专业力量依旧薄弱。扩大文物人才培养规模。通过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科学与技术等核心学科建设,发挥学科群聚集倍增效应,构筑全面均衡发展、
5、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科平台。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积极筹备设立国家级文化遗产专门大学,加强文物急需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规模。完善优秀青年人才“选、育、助、用”的全链条培养制度,通过科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落地实施高校优秀毕业生培养具体落地实施计划等多种途径,造就规模宏大的文物人才队伍。优化文物人才队伍结构。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骨干和创新团队为关键,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和年龄结构,搭建科研方向稳定、多学科协同、老中青搭配的创新型团队,形成“科学认知一系统保护一人文解读一价值传播”全链条的人才专业结构的创新设计与系统安排。优化文博事业单
6、位岗位结构,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70%,并相应提高科研人员比例。地方文博事业单位中,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及研究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别按照一级不超过40%、二级不超过35%.三级不超过30%控制。文博事业单位可依据工作需要设置开展文物保护科技研发工作的创新岗位,岗位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提升文物人才培养质量。以人的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为首要目标,实现以机制保障团队凝聚力的发展模式,兼顾文物工作对学科多样性的要求,遵循“术业有专攻”的人才成长规律,使各“专才”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整体效能。落地实施“文物科创2035工程“,培育国家级科研团队,形
7、成国家领军力量。落地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具体落地实施计划”“文物优秀青年支持具体落地实施计划”,造就一批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对领军人才给予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的配套,并灵活采用“以用代培”、选送青年人员脱产访学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切实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文物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强化案例教学研究、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推行“双导师制”等措施,促进教学与实践无缝衔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把人才培养和使用摆在核心位置。完善人才发展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政策,关心爱护文物科研工作者,树立“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精神,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实现有序的人才储备,保障业务领域与研究方向长久健康发展。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杜绝让青年人才把精力过多投入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为文物人才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文物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