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99804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一、本文概述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其诞生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提供一种广泛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将首先对通识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概述,然后重点讨论其核心概念、特点、目标及其在实现过程中的挑战与困境。通过深入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识教育的视角,为推动

2、通识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二、通识教育的定义与特点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广泛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其定义可以概括为:通过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跨学科性: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基础性:通识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关怀:通识教育

3、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个性发展:通识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广泛的知识领域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实践性:通识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具有跨学科性、基础性、人文关怀、个性发展和实践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是塑

4、造全面发展的个体,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广阔知识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识教育旨在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拓宽知识视野:通识教育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复杂问题面前的应对能力。培养人文精神: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有

5、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功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推动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四、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

6、法是确保通识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学校应该构建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领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些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识教育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再者,通识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建

7、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识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通识教育的熏陶。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全面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才能确保通识教育的理念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全面素养的优秀人才。五、通识

8、教育的挑战与对策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课程设置的复杂性是一个显著的问题。通识教育需要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如何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深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师资力量也是一个挑战。通识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还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是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通识教育中获得真正的收益,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高校应该加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

9、系建设,确保课程的全面性和深度。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世界。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跨学科人才、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高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然后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使通识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识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应该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通识教育才能更好

10、地发挥其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六、结论经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它强调知识的整合与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世界观。通识教育并非简单地堆砌各种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一,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11、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展望未来,通识教育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通识教育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通识教育的推动下,未来的教育事业将更加繁荣昌盛,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

12、价值观。通识教育是英文uLiberalArts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语境下,最先提出“通识”一词的是钱穆先生。他于1940年撰文改革大学制度议,提出“智识贵能汇通”,并警示中国大学“一门学术之发皇滋长,固贵有专家,而尤贵有大师今日国内负时誉之大学,其拥皋比而登上座者,

13、乃不幸通识少而专业多”。1941年,梅贻琦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也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的著名论断。通识教育虽自民国草创,但迄今为止许多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提倡也仅停留在少数具有先见之明的教育家文字中。如今,中国社会和大学经过数十年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建设,通识教育的现实基础已经具备。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edu

14、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IiberaI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通识教育最早由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家弗吉里奥在论文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中阐述。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

15、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

16、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微积分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