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度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建设及培养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导师制度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建设及培养路径.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双导师”制度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建设及培养路径摘要:本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为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双导师”制度,是助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本科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本科职业院校发挥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应构建“多样、开放、终身”学习理念、打造“内外兼修”的课程体系、运用“渐变式”的弹性化教学方式、构建“长效性”保障机制。关键词:“双导师”制度;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双导师”制度作为一种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制度,近年来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认可。通过在本科职业教育中构建“双导师”制度,能够
2、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成果有效应用于企业实践运行中,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满足国家对多类型、高层次人才建设的需要。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开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大门随后教育部审批通过了15所民办专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又增设17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促进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的是,本科职业教育更关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但以往传统的“单导师”制度,仅关注学生在学校内部的学习状况,忽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导致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陷入桎梏。以“双导师”制度为依托,通过校内外导师的
3、双重协同,能够促进本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一、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建设及培养的内在逻辑(一)基于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本科职业教育是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有所不同的是,本科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网。从类型上来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典型的职业性特征;从层次上来看,其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两个特征体现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这两条轨道在高等教育阶段取得了融合发展,从
4、横向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类型的丰富,从纵向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实现了国家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二)基于职业导向与技术应用的实践逻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向岗位工作中劳动更杂程度的发展,从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探索人才培养价值,依据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如此不仅能够促进技能供需结构的匹配,还可以推动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说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将职业导向和技术应用作为实践逻辑,是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之需。(三)基于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现实逻辑在整个社会中,教育系统属于一个子系统,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教育都不可避免要受到当下社
5、会的影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一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在人文、经济、教育、社会等多种需求驱动下发展起来的。在人文层面,本科职业教育回应了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外在功能,同时满足了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接受高层次技术教育、推动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经济层面,本科职业教育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为己任,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教育层面,本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从同质化向特色化、多样化过渡,打破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在社会层面,构建高水平、高层次的本科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助力高端人才培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二、“双导师”制度下本科职业教育人
6、才建设及培养的价值内涵(一)助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单靠院校内部导师一方的努力,还要做好校外导师的引进,通过双导师为学生开展精准的指导和透彻的解析,助力其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0一方面,校内导师通过针对性、专业性指导,辅以严谨的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理论素养,掌握更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校外导师通过实地指导、实战解答以及现场操作教学等,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在“双导师”的共同助力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将快速呈现出来
7、,人才培养质量将取得显著提升。(二)推动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时下,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很多经济社会领域,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热门关键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0月份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并提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根本要求和紧密部署。建立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而“双导师”制度为本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实施“双导师
8、”制度,从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规划育人体系,系统安排导师工作任务,有助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矩阵,紧密契合人才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技能传授,从而实现本科职业教育综合水平的提升,助力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三)促进本科职业院校社会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本科职业院校大多有意识地将应用型理念和职业定位视为学校办学的理念指引,融入产学研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发展缓慢、融合不充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本科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局限于“应用”和“职业这一操作性层面,缺乏“开放包容”办学理念的探索。通过构建“双导师”制度,将校内教育与
9、校外指导相结合,符合“开放包容办学理念的要求,这种育人模式不仅是对社会的开放和包容,更是对院校育人体量和育人理念的扩充。能够促进本科职业院校针对社会岗位需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面对社会所需劳动力进行应用型专业设置,面向社会所有有进一步学习需要的人进行招生,从而能够促进本科职业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做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其社会职能的发挥。三、“双导师”制度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建设及培养的实践路径(一)构建“多样、开放、终身的学习理念双导师制度视域下,本科职业教育要想提升人才培养成效,首先就需要明确育人理念,应依托“双导师”在不同层面的育人优势,构建多样、开放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促进人才培养工
10、作的全面开放。1.依托校内导师开展多样化、终身性学习校内导师引导学生树立多样化、终身性学习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对知识进行系统钻研与讨论,为大学生营造深度学习氛围,使之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多样化、针对性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成为高质量创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基础保障;打破教学局限,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引入开放性教学内容和分阶段专项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多样化学习中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和基本内涵;构建长效学习机制,从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就寝等多方面开展“一站式指导服务,通过构建学生社区,开展精细化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2.依托校外导师进行
11、开放性学习结合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定期引导校外导师到校内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圆桌会议、现场解答、虚拟操作教学等帮助大学生掌握实践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针对性学习,打破学校边界,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融合,营造开放性学习环境;构建“双导师”专属线上平台,利用平台技术优势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教学资源相协同,使学生足不出户实现校内外学习资源的融合并用,扩大学习边界,树立开放性学习理念。(二)打造“内外兼修”的课程体系无论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本科职业教育应当依托“双导师”制度,构建高
12、质量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有坚实的支撑。1 .精准合理的校内课程体系本科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依据是岗位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因此各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典型的差异性特征,这就需要使各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看,在校内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应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基准,梳理整合原本混乱的独立课程,使整体课程成为几个具有内在联系,且便于学生提升专项能力的课程集合,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推动学生实现技能组合、知识组合、要素组合。校内导师在这种模块化课程中,按照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规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的达标。2 .紧密协
13、同的校外课程体系校外导师作为双导师制度下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应当在构建精准合理校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强化校外课程体系的建立。通过构建与校内课程紧密协同的校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对接,助力实践能力培养的提质增效。一方面可以依据校内课程体系规划校外课程体系,使校内外课程中每一章节教学都实现“一对一衔接“,打通校内外教学的界限,使学生在参与校内学习的同时积极到校外进行实践巩固,促进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先根据各专业学生岗位能力要求、技能标准等设置校外课程体系,形成以专项能力提升为主的校外教学标准,然后依据校外课程体系构建校内课程体系,针对专项能
14、力培育设置紧密高效的校内课程标准。(三)运用“渐变式”的弹性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双导师”的教学优势,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在本科职业教育过程中引入研讨会教学、讲座教学、锻炼/练习教学、实习/现场教学和监督下的自学等模式,并结合学生所处的阶段渐变式调整侧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宽广、有弹性的学习空间,营造自主创新的机会。1.基于学习阶段的创新根据大一到大四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本科职业院校学生快速掌握重点知识,实现综合技能的循环提升。在大一和大二时期,以讲座式、研讨会式教学为主,锻炼/练习教学、实习/现场教学为辅,其中每周邀请校外导师参与一次校内讲座式、研讨会式教学活动,实现理论
15、学习与实践指导的交融渗透;在大三和大四时期,逐步减少讲座式、研讨会式教学模式,持续增加锻炼/练习教学、实习/现场教学式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走出校外,到实践基地开展参与式、操作式学习,并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设置监督机制,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监督、校内课堂学习监督,通过系统平台检测学生学习时长、学习重点等,形成准确的评估标准。3 .基于学习需求的创新本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为创新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这就要求“双导师”制度下的教学模式不能
16、固化,而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弹性空间。一方面,通过构建线上“点餐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机会,例如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岗位需求设置专项学习议题,并按照实践/理论/案例/项目等教学模式进行划分,帮助学生快速找到符合自身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畅通线下实践性教学渠道,打开实训基地大门,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兴趣、意愿等自主选择时间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并自主选择导师进行辅导,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四)构建“长效性”保障机制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落实、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离不开一个真正有效的保障机制作约束。本科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双导师”的组合作用,构建完善的长效性保障机制。第一,构建领导小组。在院校内部构建包含校内外导师在内的领导小组,分别负责校内外教学活动,小组成员共同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商讨,形成系统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