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98352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东周小国史鲜虞中山国原创2023-08-2918:56历史长河边的磨坊#文化历史解析#鲜虞中山国,一个历史相当复杂的北方狄人国家。它源先于商朝,后又被狄人占据,之后与晋国的较量中反复被压制,直至春秋战国之际灭国,随后又奋发图强,学习中原文化制度,全面向中原看齐。进入战国时期,鲜虞再次复国,这次直接从“方国”进入“王国”,成为北方强国之中山国,但为时已晚,在大国争霸中,中山国仍不够看。鲜虞国源流鲜虞国历史上位置不断变动,最早鲜虞建国渡沱河一带,因“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渥沱。”此鲜于水当即源出五台山西南而流注于渡沱河之清水河,所以此地称鲜虞,也称鲜于。再鲜虞一名与商朝箕子有关,姓谱“武王封箕子

2、于朝鲜,其子食采于于,因以鲜于为氏”,而后在1977年天津武清县兰城村出土东汉时期的鲜于璜碑,碑铭谓鲜于氏乃“箕子之苗裔”。也就是说早期鲜于(虞)国主体民族是箕子的后代,子姓,文化上属于商朝。春秋时期白狄东迁,灭了鲜于国,白狄继承了鲜虞国名同时,还吸收了不少先进的商文化,最典型的证据是出土的鲜虞国陶器中有不少“鸟”形图案。图3:春秋时期河西白狄与赤狄居级翅W河边的唇坊白狄与鲜虞国中原地区对周边落后文化的民族有一个范称一一四夷,礼记中记载;“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原文化对北狄的

3、概括是“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用鸟兽的羽毛与皮做衣物,居住在洞穴中,且“不粒食”即不储存食物,可以看出礼记对西戎与北狄的描述差不多,二者也可混称为“戎狄”。西戎与北狄生活环境类似,处于西北方,正好在游牧与农耕的混合处。在“农业”还未出现,且无法“定居”的情况下,先民就是处在这些原始生活中。在周代商后,一部分“北狄”投靠了周朝,他们被周朝吸纳进周文化与周领土中,成为独立封国,或者封国的贵族,拥有自己的土地;另一部分则被周朝打击,居住在周文化影响力少的地方,这部分主要就是分布在陕北晋北等大片区域的“白狄”部落。投靠周朝的“北狄”在春秋时代继续融合,发展出六个大部落一一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

4、、艘瞒、腐咎如,这六部已触及到“国家”的形态,比如说潞氏,在春秋时期建立潞子国,位置在在今山西潞城县。简而言之,赤狄文化较高,制度上更接近中原诸侯国,在国家利益上(主要是土地)与晋国产生核心矛盾,双方打的死去活来。而白狄,发展水平较低,然后就被晋国的“和戎政策”给骗了。前569年晋悼公四年,晋国在对白狄的战争被搞的精疲力尽,因为白狄太穷,晋国对白狄的战争,无论是输还是赢,在经济意义上都是输。为此魏绛提出著名的“和戎政策”,就是用有价值的东西与白狄换土地一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此政策一出,大量白狄部众争相与晋国交换土地,在得到晋国的物品后,白狄离开生活的土地,向东向北迁徙。为什么说

5、白狄发展水平低?因为从部落发展到“早期国家”阶级,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土地(领地)”,赤狄发展到这一阶级,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为了领地赤狄只会与晋国火并,争取发展资源;而白狄显然没能“国家与土地”意识,只当土地是可能交易物品。晋国与鲜虞的战争白狄东迁后,一部分居留冀北山地,建立了包括今河北张家口、宣化、怀来和北京延庆等地在内的代国;另一部分则由冀北南下,最终在河北西部的太行山麓与山西东部的太行山内立足,形成鲜虞(今河北正定县一带)、鼓(今河北晋县一带)、肥(今河北藁城一带)和仇由(今山西盂县一带)等部落集团。白狄建立的国家吸收了当地文化,再加上赤狄六部被诸侯国灭亡后,其余部也来到这些国家,形成了

6、商、狄、周文化的融合;再加上春秋中后期,铁器的出现,进一步加大这些国家的社会进程。由此带来进一步的冲突,典型的就是晋国与鲜虞国的战争。.4.切公元前588年,晋国灭亡赤狄六部中的最后一部一一腐咎如,领地进一步北扩,在处理好新得领地后,晋国又与楚国“弭兵休战,晋国将视角看向了自己的后方一一鲜虞联盟。晋国自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30年)始,七十余年中先后十次发动了对鲜虞联盟的攻击:公元前530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Bo公元前527年,晋荀吴伐鲜虞,围鼓,克之,鼓国归顺晋国。公元前522年,晋之取鼓而返鼓子焉,又叛于鲜虞,灭亡鼓国。公元前506年,晋士鞅、卫孔圉帅师伐鲜虞。公

7、元前505年,晋士鞅围鲜虞,报观虎之役。大约公元前474年至公元前456年间,晋国灭亡仇由国。晋国征伐鲜虞,数十年如一日,或则运用偷袭手段,或则实施联合它国的策略,或则悉起上军以攻其不备,或则逐一分化其同盟。反正是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灭掉鲜虞国。鲜虞在同晋国的多次交锋中,虽然一直处于下风,但也多次打败晋国。如(公元前505年,左传记载鲜虞曾在平中大败晋国军队,并俘虏其勇士观虎。就这样鲜虞国(因迁都改为中山国)一直在与晋国僵持着,直到晋国发生内乱。林胡春秋后期的诸侯国义渠公元前497年,晋国剩余的六大势力一一魏氏,赵氏,韩氏,中行氏,智氏,范氏发生内江,晋国的卿族之间开始了一场大混战

8、。准确地来说是赵氏邯郸午拒绝从卫国那儿得到的五百户人家交给赵氏宗主赵简子,结果范氏、中行氏支持邯郸午以对抗赵简子,而魏氏,韩氏与智氏与范氏、中行氏有矛盾,所以站到了赵鞅的阵营。晋国六卿分为二大阵营,开始火并,结果引来其它诸侯国。因中行氏与范氏与齐国卫国等诸侯国关系好,所以齐卫等中站在中行氏与范氏一边,而鲜虞与赵氏领地相近,所以鲜虞也选择支持中行氏与范氏。一场国内混战,引得众多诸侯国参战,使得这场战争打了近三年。到公元前494年,中行氏与范氏失败,齐侯和卫侯会于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会师,共同营救范氏,鲜虞趁机伐晋,“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由于帮助范氏、中行氏的缘故,晋国(主要是赵

9、氏)伐鲜虞,“三年春,齐、卫围戚,求援于中山。”公元前491年十一月,“邯郸降,苟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公元前490年,范吉射和苟寅逃奔齐国,晋国卿族之间的大混战也暂时告一段落。公元前489年经载,“晋赵鞅帅师伐鲜虞。”以报范氏之乱也。随后“三家分晋”。鲜虞国可以说是北狄建立众多国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其“生命力”比起燕国来强多了,几乎就是在逆境之下发展,面对强大的晋国,仍看准时机果断出击,多次联合齐卫等诸侯国干涉晋国”内战“,只可惜国力太弱,进入战国后,被经过改革的魏国灭国。自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始,鲜虞以中山之名出现于史籍,改国名的理由当与迁都有关。因在晋国的多次猛烈攻击下,鲜虞国的

10、同盟国肥国与鼓国相继灭亡,再加上晋国驻兵在原鼓国肥国境内,鲜虞国处于东西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鲜虞国君臣只得迁都于冀北山区筑城据险以守。而中山国之名来源于新的都城一一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按古人选址建城的眼光看,古人建城一般考虑四种因素水资源、防卫、土地开发程度以及民族传统。所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中山国选择都城山在邑中的模式,最大的理由是防卫它国的进攻。赵灭中山公元前457年(一说前476年),赵襄子趁其父赵简子丧期,登夏屋山假意请代王(赵襄子的姐夫)饮酒,灌醉代王而加以杀之,接着便出兵攻灭代国,其至其姐自杀于夏屋山。代国灭亡后

11、,大量的白狄人涌入中山,为防止中山国收容这些白狄人壮大实力,赵襄子派新稚穆子乘胜追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中山的北方重镇左人和中人。中山国失去北方屏障,再加上原有失去的南方土地,已几近灭国(实际上已经灭国),只要赵氏(赵国)继续进兵,中山国必灭无疑。面对送到嘴边的肉,赵襄子犹豫了,因为魏国魏文侯提出瓜分中山国的要求。面对魏国的要求,赵襄子感到十分为难,因为战国初期魏国十分强大,赵襄子不敢得罪魏国。但如果答应魏文侯的要求,等于引狼入室,中山国是灭了,但来了更强大的魏国。此时赵国的常庄提醒了赵襄子魏并中山,必无赵矣!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因封之以中山,是中山复立也。常庄的的话主要有二点;其一,

12、魏国吞并中山,魏国的势力就逼近赵国核心区,赵国往后的生存空间基本等同于无;其二,保留复立中山国,将再魏文侯的女儿公子倾嫁给中山君,封地就在中山境内。即可不得罪于魏国,又可延缓魏国的北方势力。赵襄子同意常庄的建议。魏国这边,魏文侯不费一兵一便使自己的女儿得封,而且赵国也因此不能独吞中山,双方没有损失,便同意了赵襄子的意见。如此之下中山国得以复国,在这场事件中复立的君主应该就是中山文公,中山文公在位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在任期间受到赵、魏的操纵,难以有所建树,也无文献记载,直到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王方壶刻有铭文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才知道中山国曾存在这号人物。魏灭中山公元前414年,中山国出现一位强硬

13、的君主中山武公。中山武公又迁了一次都,世本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对现有势力进行大的改革,都城根本迁不动,何况中山国之上还的赵国与魏国掣肘。可见中山武公手段相当高明或者强硬。且武公迁的顾地可能是定州一带,而且顾地在中山国北边,新稚穆子攻破中人、左人后,中山国的北部曾一度为赵氏所控制,武公此举极有可能是向北夺回北方地区之后迁的都,这也间接说明中山国与赵国在中山的北部地区展开过激烈的战斗,目中山国获胜。所以战国策补注道:中山武公初立,意者其国益强,遂建国备诸侯之制,与中夏抗欤?间接这次是真的中山武公对中山国的现有体制对进在大幅度的改革,制度上全面学习中原国家,而且一度使中

14、山国强盛起来。公元前424年,赵国从晋阳(太原一带)迁都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说明赵国的势力向南移,与中山国的冲突在减少。正当中山国顺利发展时,南方的魏国经过数年的战争,已经在西面取得了对秦的一系列胜利,到公元前409年止,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今陕西北部),魏国得已抽出手来解决中山国。公元前408年,魏国派了二路大军来灭亡中山国。一路由大将乐羊率领的魏军借道赵国,由赵之晋北领地经飞狐隆而入中山,围攻中山国都城顾,而且乐羊还在顾城外围修筑乐羊城,以做长期围城的打算;另一路由河西守吴起率领,从中山国西南的井隆关入中山与乐羊会合。中山武公坚决不投降,率军抵抗了三年,期间还抓了乐羊的儿子,中山武公为使乐

15、羊退兵,悬其子以示乐羊,不想乐羊并不就范,并且中山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啜之,尽一杯,颇有后世刘邦的风采。三年后,中山国已不能支持,只能开城投降。中山国再灭。魏国吞并中山国后,开始对中山国进行治理与改革。魏治中山公元前406年,魏文侯将其长子公子击(后魏武侯)分封到中山,为中山君。魏文侯此举有二个目的,其一是培养继承者公子击的治国能力;其二,将中山国尽快纳入魏国的国力中。为此魏文侯给公子击找了三个人;其一,公子击的老师赵苍唐;其二,名将乐羊,将乐羊分封到中山国的灵寿,以扼守井隆要道、源沱要津,防止国外势力的干涉。其三派儒门弟子李克,为中山相。猱国鼎盛时期形势图战国改期,我国北灭中山,西战秦,南攻组东伐齐中山国的具体治理由中山相李克负责,中山君公子击只能算被其父安排在基层,增长见闻,根本干涉不了中山国具体事情。为了让中山国尽快安定下来,魏文侯保留白狄中山之祀,以缓和国内民族间的矛盾。而且特意将儒门弟子李克找来,对中山施行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比如李克为中山相时,治下苦径之地的治理官交上比之前更多的物资苦隆之吏上计入多于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