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公开课教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授课人:黄琳程授课内容:14级语文根基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根基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三、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
2、出思想情感。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四、教学难点学生与文本进展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六、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屡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2、学生品味、感悟和教师引导相结合。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思念。有
3、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品味歌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
4、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就是苏轼。二、知人论世标题?定风波?苏轼苏轼生平简历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任杭州通判。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079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后来,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
5、。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脩州(今海南)。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分。三、解题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自义)2 .播放朗读音频?定风波?(一)齐读序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2、个别学生
6、读序,概括序的作用。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和写作缘由。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几首有诗序?孔雀东南飞?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流浦口,闻舟生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7、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二)读词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单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料峭(春风)、(山头)斜照、萧瑟(处)无风雨无晴重读原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缺乏于萦怀。“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沉着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表达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沉着、闲
8、适“竹杖芒鞋表达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若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迎风冒雨,沉着前行的神态。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任:任凭,表达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下片“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比照,突出天气的变化。“萧瑟(处)重读,突出刚刚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3、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
9、态。(三)词序结合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表达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2、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插入提问:品味“穿林打叶”)3、苏轼若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积极面对的态度(外物缺乏于萦怀,不为外界环境左右;沉着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表达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蓑:不是眼前的实景
10、,而是心中所想,闲人、隐逸者的装束)4、探究一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从何而来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说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沉着。或: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5、探究二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若何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迎风冒雨、不畏困难、镇定沉着、旷达乐
11、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一醉”东坡的形象。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1)齐读(2)下片写什么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8、小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若何的人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总结明确:醒”东坡一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四、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或给你感悟,触发你灵感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无字是苏轼的思想浓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的分别(佛家的达观)明确:“无”一物我两忘的“坡仙化境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
12、归是苏轼的思想浓缩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一心安是家明确:“归”一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可能喜欢的句子: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13、,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感受:六、小结:1、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它表达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2、在经过忧患苦难、九死一生之后,苏东坡还能写出?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潇洒,这样飞扬,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狂打超脱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艺术才情,更是他的人境界的表达。3、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
14、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七、布置作业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把它背下来。八、板书资料链接:?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这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词人苏轼人物形象及人生态度、苏轼词特点2、明确以小见大、双关等写作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稳固(抽查背诵)二、深入探究文本思考:词人是一个若何的形象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苏轼词有何特点1 .人物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
15、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迎风冒雨、不畏困难、镇定沉着、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2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一一以小见大3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迎风冒雨,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4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5 .苏轼词特点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6 .写作风格1、豪放风格。充分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大方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2、旷达风格。?定风波?3、婉约风格。感情纯粹深婉,风格安康高远,对传统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