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思想宣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思想宣讲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读懂中国关键是要读懂中华文明。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考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渔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J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J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J习近平总书记
2、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J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
3、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无论是在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的现实环境中,中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道独特的景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历史并不是线性前行的。中国出
4、现过盛世和治世,也出现过衰世和乱世。魏源以史经世作为圣武记的核心内容,“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是这部著作对清朝这个所谓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描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历史长河出现了急转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中国仁人志士发出的“天问”。但是,无数仁人志士没有找到“天问”的答案,也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5、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谓强国?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何谓复兴?实现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意蕴和旨归就是,在宽广的世界视野中,使中华民族重现曾经拥有的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浩荡潮流;在悠远的历史视野中,使中华民族重塑自己的样貌,在21世纪凤凰涅槃、浴火再生。在这层意义上看,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何以中国?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将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关键词。这是历史逻辑、现实建构和未来指向使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今日之中国是昨日之中国的延续,是明日之中国的奠基。“何以中国
7、”之根源是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今天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创造文明,是全人类担负的共同责任、共同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文明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整体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开化、进步状态和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避免片面发展,已愈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一般意义上,文化和文明指的都是人类的创造物,二者甚至可以作为同义语使用。但在实质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涵盖性更
8、大、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可以有正向、负向、中性等不同指向,而文明的唯一指向则是进步,它深深铭刻着积极成果的烙印。辩证地看,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J人猿相揖别,不过几千寒热。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文化,创造了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观同时也是空间观,其基本内涵就是世界观、文明观、劳动观、奋斗观。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
9、家的文明。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从现实空间来看,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可谓地大物博。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谓历史悠久。黄帝、颛顼、帝售、尧、舜“五帝”时代,中华文明从各区域同时独立并起,多线发展,相互影响;到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已进入早期发展阶段,并表现为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在世界文明谱系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是唯一窿续不断、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一
10、,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的创新性智慧成果和标志性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有过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不胜枚举。关于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也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所有这些发明,都大大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以
11、相同的步伐随着工业前进J第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朽名篇,凝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因为它历史久远,而是因为它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世界上保留历史记忆最为丰富的国家,浩瀚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表征,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印证。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
12、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同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指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J文字符号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痕迹,成熟文字则
13、是真正开启人类文明的记忆符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四书五经”、史记、永乐大典、齐民要术、黄帝内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甘石星经等典籍,饱藏着取之不尽的文明智慧,深蕴着用之不竭的实践义理,是解开中华文明延续密码的历史文化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J第三,
14、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古代制度文明建设的可贵探索。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肇始,是由原始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转变的尝试。以夏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政治制度;实行井田制、贡赋制、编户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经济制度;实施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用人制度;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军事制度。这些制度,规范了各层级管理行为和全社会秩序,维系了国家权力正常运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推动文明教化、维护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虽旧邦,其命
15、维新。”荀子提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当时制度设计的先进性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特别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典章制度,涉及社会规范、文化制度、刑罚政令、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调治人心、惩恶扬善、保护生态等价值和意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譬如,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并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治吏经验。“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应有的
16、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第四,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和互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积极活动,传递出“美美与共”的强烈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J人类是一个整体。当今,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倡导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高度契合。人在促成天与地交合、天长地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