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预防医学重点专业建设方案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立项建设“十三五”自治区重点专业建设的通知宁教(高办2015109号)的要求,以及评审专家的意见,学院对原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形成新方案。(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根据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着意构建“1突出、2结合、4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1、构建“一个突出。在校期间,“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执业能力的提高。2、坚持“两个结合”。根据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基地结
2、合”,培养实用性人才。3、搭建“四个平台二(1)搭建“早期走进公共卫生”平台,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公共卫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思维。1)建立优秀专家和校友一堂课制度。每年邀请15位区内外专家,结合个人发展、工作实践和专业进展,为本科生开设讲座。以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理论的认知和早期接触。2)举办走进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3)调整实践课程体系,增加专业课前实习环节,使学生提前进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熟悉各科室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培养学生早期接触公卫,早期接触科研的能力。(2)搭建“理论与实践对接”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
3、开展基本科研能力训练。二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训练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借助国内、国际的大型科研合作项目,开展“群体现场实践”,不仅使学生在现场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要求学生按照“一生一题”的原则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完成毕业专题实习。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开题报告、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PPT制作以及论文答辩的全过程,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某些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及书写论文的能力,以适应卫生
4、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搭建“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全面实施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一一建立“一个目标、四个层次、四个模块”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即以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四个层次的实验课程;建立公共卫生基础实验I、公共卫生基础实验n、公共卫生常用技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四个模块,形成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科学研究,激发本科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和自主开展实验研究的热情。(4)搭建“社会实践与服务”平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引导
5、学生积极投身公共卫生社会服务。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大一学生“本科生导师制,大二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大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群体现场实践,大四学生“专业课前实习,大五学生“一生一题毕业论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国家及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全面实施“421”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即:4种措施提高素质,2个优先突出重点,1套管理系统激发活力。1、采取“四种措施”,提高公卫师资素质。(1)实施“双十计划”,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启动“国内10人培训计划”,即5年分别安排10名左右教师外出进修和到自治区CDC实践锻炼;
6、启动“境外10人培训计划”,即利用5年时间,共安排1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境外参加学历或短期技能培训。(2)针对“不同学历”,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内容。对于硕士学历的教师,要以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并重,同时考虑技能培训;对博士学历教师,要以到CDC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通过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名师;利用横向课题、院企合作的优势促进教师深入企业和基层,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使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而使专任教师成为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名师。(3)坚持“以德育才”,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继续完善本科生
7、导师制,并将其引入到学生管理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教育、学习规划、科研意识培养、心理健康、考研和就业指导列入每一位教师的导学任务,通过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发挥“传帮带”作用,重视教学传承。利用本专业教学名师及教学课程评价推出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同时在中青年教师间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坚持“两个优先”,培养青年学科骨干教师。(1)坚持优先培养“教学和科研全能型”骨干教师。积极选拔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管理水平高、教育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对经过考核具有
8、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资格的,要给予重点扶持,在工作条件、实践锻炼条件、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2)坚持优先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与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通过专门措施提高实践基地师资的教学能力和学校年轻高学历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质性的医(教)师资格的考取和职称晋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3、建立一套管理系统激发活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的各项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和完善引导、评价、竞争3种机制: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推进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和评
9、价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在适度稳健的状态下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三)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创新课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为依据,突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紧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步伐,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有机整合相关课程,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5个优化核心课程群。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突出培养和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应急应变等现场工作能力。(1)群体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群: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卫生化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
10、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公共卫生基础实验I、公共卫生基础实验II等。(2)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课程群: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3)创新思维与科研方法课程群: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进展、文献检索等课程,同时设立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学生学术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4)管理学与法律法规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医学法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法规与监督学、形
11、势与政策等课程。(5)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其相关的交叉与边缘学科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机能学实验I、机能学实验II、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遗传学。2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1)加强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利用,储蓄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中积累的教学资源,针对课程群进行相关课程资源的整合,推进五大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整体建设,建立包括教学案例库、教学媒体库、课件与网络课程库、试卷试题库、文献库、公共卫生资源索引库等在内
12、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并实现动态管理,不断收集、整理、存储和传输教学信息,使之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堂。(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促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以课程或课程群为资源组织单位,建设基于网络的共享型移动学习平台,依托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移动教学平台、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等,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统一的门户入口,形成动态开放式移动学习环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及社会服务搭建移动服务平台;建立适合现代公卫医师执业考试的计算机模拟考试中心。3 .更新教学理念,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突出专
13、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讨课程整合、衔接、更新与提高的实施方法,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办学思想、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修订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在保证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理论课讲授的条件下,一方面适当减少部分课程理论课的学时数,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如儿少卫生学),另一方面,减少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内容、方法的学时数,将节约出来的学时数集中安排,整合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I、公共卫生基础实验H,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14、践能力。具体见下图:卫生化学(2)在精选内容、提高起点、避免重复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确定每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删除陈旧内容、削减课程间的交叉重叠内容,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课程中要求增加反映学科进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的介绍,促使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拓展认知的新领域。依据新形势下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对照国家公卫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儿童少年卫生学里增加儿童保健学的内容,新增设妇幼保健学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两门课程,开设“公共卫生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程。(3)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强教材建设。实施精品战略,继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
15、师参加卫生部和教育部5年制和7年制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教学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鼓励和支持适合双语教学、留学生教学的新教材编写与出版,着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教材。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大力推进电子教材建设以适应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和需要。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及面向21世纪教材等各类优秀教材。鼓励教师参编高质量的教材,在继续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基础上,努力使我院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的数量达到9部,同时力争编写专业参考教材20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公共卫生基础实验
16、I、公共卫生基础实验II实践教材的编写。通过教材的选用、主编或参编教材、自编教材及编写辅助教材等措施,使教材建设更能突出预防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1.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并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一体化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继续稳步推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3-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PBL教学、CBL教学,开展启发式、窠例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改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 .构建自主式、协作式、交互式学习方式运用现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