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糖尿病五级防治策略要点(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糖尿病五级防治策略要点(附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糖尿病五级防治策略要点(附图)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函待遏制的公共卫生问题。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IDiabeteSFederation,IDF)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全球20-7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估计2021年为10.5%(5.366亿),2045年上升至12.2%(7.832亿)1.o40年间,我国2型犍尿病(type2C1.iabetesmeWtus,T2DM)的患病率*持续增长态势。据估算,】980至1984年T2DM患病率仅为1.29%,2015至2019年期间已达14.92%2,而经济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
2、、老龄化因素等是造成糖尿病在我国呈流行趋势的主要原因3。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仝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耍坚定不移更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糖尿病是我国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这也正是我国糖尿病防控的总方针。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笔者受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启发,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的零级预防和三级顼防理念,提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糖尿病的五级防治策略”,期里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一、背
3、景及问题(一)糖尿病防控现状1.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C病因复杂,具有高度异质性。遗传因素中,T2DM仍然是遗传学家的“噩梦”4;环境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疾病发生发展“加速器,而早期有效干预和纠正各种不利因素,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2 .糖尿病患病率及疾病负担相当严重:H前,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约1.4亿,居全球许位,与10年前相比增幅高达56%。2020年,1.ancet杂志公布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1990至2019年伤残调整寿命年前25位影响因素排名中,糖尿病从第
4、20位上升至第8位;而全球疾病负担(含死亡率、死因)排名,糖尿病从第14位上升至第8位5。3 .当前糖尿病防控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未诊断糖尿病的比率较高。依据2021年IDF数据,全球2079岁精尿病人群中,未诊断糖尿病的比例达44.7%(2.397亿),其中非洲(53.6%).西太平洋地区(52.8%)和东南亚地区(51.3%)比例较前北美和加勒比地区(24.2%)比例较低,中国未诊断糖尿病比例高达51.7%(约7283万)6o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估计,2013至2019年期间,英国患T2DM的成年人中有30%未被诊断;而且,与年长的成年人相比,患T2DM的青年人更难以诊断(=75岁的患者中
5、有27%未被诊断,而1644岁的T2DM患者中方50%未被诊断)7。其次,中国成人糖尿病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一项利用2015至2017年全国健康与营养监测数据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8401例已诊断成人糖尿病患者的体肃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糖、血压、血腼、生活方式和饮食达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中国糖尿病患者风险因素控制没有达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的水平。只有1/3的患者BMI控制在正常值(24kgm2)以下;仅4.4%的患者个体化血糖、血压和个体化血脂三项指标同时达标;生活方式方面,仍有1/4的患者吸烟,1/3的患者饮酒,1/
6、2的患者睡眠时间不达标,4/5的患者运动不达标,生活方式总体达标率只有51%8o(二)提出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近四十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出10余倍的快速增长态势?为什么糖尿病医师成倍增加,仍遏制不住糖尿病患病率的增K?为什么糖尿病新药不断涌现,仍遏制不住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二、中医的启发纵观世界医学史,我国是对糖尿病(消渴病)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旦其论述最详尽,两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据不完全统计,先秦到元记载消渴病的书目大概有60余部,其中仅单卷或单章论述消渴病的书目就有40多部
7、9。素问奇病论篇中有关“牌獐”“消渴”的表述堪称经典,且已有糖尿病前期的概念。中医提出的富有原始创新意义的“治未病”思想,内涵深邃,预防为先的理念贯穿其诊疗的始终。字年104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说过,中医学“治未病”是超前的科学的理论,它不是一般的经验医学。“治未病”工程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口0。当前,“治未病”思想已经基本形成r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疫后防空的理论体系。笔者受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启发,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的零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理念提出r“糖尿病五级防治策略”口口,即按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以疾病发展和变化规律,将糖尿病人群分为般人群(无病)、高危人群(未病)、糖尿
8、病前期(欲病)、糖尿病期(已病)和健尿病并发症期(变病)五级来防治,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精准的、动态的综合防治(图1)。图1糖尿病五级防治策略的“一掌五指图”三、糖尿病五级防治策略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防治研究进展迅猛,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不断涌现,有关糖尿病的各种指南和共识也在不断更新。笔者从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的角度切入,以公共卫生的医防融合视角去看问题,详细阐述如何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来预防、干预、阻断和延缓糖尿病发生、发展以及终末事件的出现。(一)一般人群(无病)1.现状和问题: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有云:“良医者
9、,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首先,何谓“一般人群”?“无病之病”是方病吗?从糖尿病预防角度看,恰恰如此,现在社会E“一般人群”往往也“不一般”!究其原因,其一,有相当比例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和(或)未诊断的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患者)隐匿其中。共二,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超过50%e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其中1844岁、4559岁和260岁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4%、18.3%和13.6%,肥胖率呈上升趋势12,其三,当前我国“一般人群”中有不良生活习惯者比较普遍,且
10、年轻人更甚。首先,饮食模式的改变已是常态。研究显示,从1991至2015年,中国成年人饮食模式的变化趋势是从以谷物和蔬菜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乳制品、蛋糕、肉类等高热最食物占比大幅升高的现代饮食模式13o通过收集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资料中622岁汉族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低于Ih和30min的报告率分别为82.06%和54.69%;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h和3h的报告率分别为95.20%和83.26%;每H静坐时间超过2h和3h的报告率分别为50.64%和31.92%;每口屏幕使用时间超过2h和3h的报告率分别为42.02%和27.79%;睡眠不足和含
11、糖饮料消费3次/d的报告率为27.77%和8.21%,鸡蛋、牛奶、早餐摄入2d/周的报告率分别为47.21%、32.36%和9.73%14o缺少体力活动、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根源,也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直接因索15o尽管目前都在普及多形式的健康教育,但收效不大。反观,各种无节制吃喝的饭时和夜宵、不健康的外卖饮食、五花八门的含糖饮料等,随处可见。因此,笔者呼吁,一定要将糖尿病预防的关口进一步前移,把“一般人群”纳入糖尿病防治体系和策略中去,这是源头防控的关键所在!2.对策:科学养生。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
12、邈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治未病”须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治未病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从而达到良好的健康状态口6中医的“顺时养生”与现代公共卫生提出的“零级预防”,还不完全一致。前者重在内修养生,突出以自我为主体,通过遵循时令规律、天时变化来调养,来维护体内的阴阳平衡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后者是借助外部干预,强调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制订法规、政策或指南,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顺时养生”思想加上“零级预防”措施,全社会共同来积极作1号和遵循科学养生的原则,从生活起居、精神、饮食、运动等方面来自觉地树立和践行“公民
13、是自己健康的第责任人”的理念以及法定责任和义务,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维护健康权益C尤其要从小学抓起,杜绝不健康饮食,防止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二)高危人群(未病)1.现状和问题:糖尿病高危人群是指糖尿病发病风险增高的人群。具体包括:(1)一级亲属中有T2DM患者;(2)超重/肥胖者,素问奇病论篇中所指的“数食11美而多肥”之人;(3)有其他可能引起糖尿病发病风险增高的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F顼专家共识中将糖尿病高危人群归为12类,具有任何二1个危险因素者即可认定17。尽管也发现了不少单基因遗传糖尿病,但普遍认为,基因-环境的相
14、互作用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且多属于多基因遗传。30年的,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T2DM患者中母亲患糖尿病人数显著多于父亲患病人数(PvOQ1.)18,这种母系效应现象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近几年,在内环境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表观遗传改变的代际间传递颇受关注,有研究者认为,饥荒(1959至1961年)通过影响胎儿B期发育阶段而导致r糖尿病的流行口9.同时,不断发现新的糖尿病遗传基因或位点,瞥如有研究团队发现卵母细胞发育中的环境敏感窗口通过TET3(tetmethy1.cytosinedioxygenase3)基因不足而赋予卜一代简萄糖耐受不良的易感性(在卵母细胞中,TET3基因是唯一1
15、个DNA5甲基胞崎咤修饰附)2Oo全世界约有2/5的糖尿病妇女处于育龄期,该项研究结果为认识糖尿病提供了崭新的科学视角。超重和肥胖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庆研究2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良性肥胖人群长期心血管病风险和死亡与正常组无差异,但其T2DM发病率显著增加,肥胖合并其他代谢紊乱人群的T2DM、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发病风险增加更甚211.良性肥胖是一种特殊的肥胖亚型,即代谢健康型超重和肥胖(metabo1.ica1.1.yhea1.thyoverweightandobesity,MHO),指血压、血脂及血糖等代谢功能无明显异带的超重和肥胖人群,约占总肥胖人群的10%30%0最近有研究者探讨
16、了中国成年人群MHO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发现MHO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22。这些研究结果都强烈提示,无论超重和肥胖是否为代谢健康型,都应尽早实施有针对性的F预措施,以防止代谢健康状态转变为代谢不健康状态。2.对策:精准筛查。该类人群是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目标人群。要牢固树立“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体检及机会性流行病学调查等各种途径开展积极、精准的高危人群筛查工作,这是早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只有早发现,才能吊干预、早治疗。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17详细介绍了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方法、干预流程以及随访管理,此处不再赘述。不久前,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干预指南也通过网络发布,随着生物遗传学研究与转化的不断深入,临床上与糖尿病诊断、治疗相关基因及位点的筛杳应用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