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二2 .默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个“粗瓷大碗”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 .了解课文采用的“倒叙”手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引导学生主动拓宽知识层面2 .出示博物馆内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猜测或质疑: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用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军事博物馆里?明确:这个粗瓷大碗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同志用过的,是一件革命文物,教育意义重大。3 .简介赵一曼,导入新课。二、初
2、读课文,整体感知1 .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快速预习。(1)圈画生字词,疏通词句。(2)初步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的故事。2 .检测生字预习情况。识字方法:“还”是多音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音义辨析;“陈、联”等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粱”可与“梁”进行比较辨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3 .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粗瓷大碗?它有一段怎样的经历?预设:小通讯员送来粗鎏大碗,赵一曼要求还回去。(送碗)小通讯员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版,赵一曼偷偷倒了回去,盛了半碗野菜粥。(用碗)粗瓷大碗又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让碗)方法拓展:由此可见,“粗瓷大碗”既是文章的线索,又
3、揭示了故事的梗概。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4顺势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认识“倒叙”的手法。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粗瓷大碗的来历,点明它“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二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送碗一用碗一让碗)方法拓展: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
4、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过渡: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1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各自圈画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先写下来再集体讨论解决。2 .教师提供“问题清单”,再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2)见到碗后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3)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4)赵一曼是怎么想、怎么做的?(5)小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
5、你知道碗去哪儿了吗?想象这当中发生了怎样的事。(6)你觉得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7)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呢?说一说。3.集体汇报,重点赏析人物品质。(1)这个碗是怎么来的?(战斗中找到的。)(2)赵一曼原来的碗呢?(吃饭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表现了她关心战士的品质。)(3)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碗而已,为什么“好不容易”才找到?预设:播放与东北抗日联军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或视频,理解战争环境的艰苦和人们生活的不易。或是引导学生读一读第6自然段,感受“日子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一切物资都显得格外珍贵,不易获得。(4)小通讯员“一直想”给赵一曼找碗,“好不
6、容易”找到了,“连忙”送来,体现了什么?(对赵一曼的关心和敬爱。)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1)这是对赵一曼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读出稍严肃的语气。(2)赵一曼为什么让通讯员把碗“还”回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部队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赵一曼以为碗是群众或是战士们的,所以要求还回去,体现了她以身作则、爱护老百姓的优秀品质。)小结:这一“送”一“还”,给我们初步勾勒出一个关心战士、关心群众的革命领导者形象。(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从通讯员的行为、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战士对赵一曼的深切关怀。)(2)“这回我们政
7、委该吃顿饱饭了”,这句话流露出什么信息?(“我们政委一直都没吃饱饭J“吃这一顿饱饭很不容易J)为什么呢?(条件艰苦,物资紧缺,赵一曼连碗都让出去了,可想而知在其他方面也总是心想着别人,她对战士们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1)圈出句中的动词,读出重音。(2)赵一曼为什么这么做?预设: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理解战争中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赵一曼吃苦在前、关怀战士的优秀品质。这段话可以解读出多层意思:一是表明我们的部队是为了革命理想,不怕吃苦、坚持抗战的坚强队伍。二是部队上下团结一心,没有阶级之分,是没有人享
8、有领导特权的队伍。三是同志之间互相关怀:领导想着战士,吃苦在前,身先士卒,遇到好处却又先人后己;战士关怀领导,时时惦记着他们的辛劳,想办法照顾他们的生活;乡亲们拥护队伍,队伍优先照顾伤病员,同志之间团结友爱。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同时也充满生命力的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队伍,抗战才最终获得胜利。(3)再圈画句中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字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预设:“轻轻”“趁人不注意”表明赵一曼不想惊动战士们,不想辜负战士们的好意。“半碗野菜粥”与“满满一碗高粱米坂”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赵一曼吃苦在前、关心战士们的美好品质。(4)文中还写到炊事员的表现,为什么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预设:引导学生从炊
9、事员的神态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他理解赵一曼的用心,所以“没吭声”;他为有这样的政委而感动,也心疼政委几个月都没吃过饱饭,所以“含着泪花二写炊事员和小通讯员的表现,都是从侧面烘托赵一曼的人物形象。(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战士着急的语气和赵一曼轻松幽默的语气。(2)联系前文,赵一曼“早就”把自己的碗送人了,这下子“又没有”碗了,表明了什么?预设: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早就”与“又没有”的关系。这两个词表明赵一曼把自己的东西送人是常有的事。“早就”与“又没有”在内容上互相映衬,结构上彼此呼应,鲜明地表现了赵一曼总是心系他人的高贵品质。(3)品读对话,体会两人不同的内心情感。预设:小通讯员“急”,表面上是
10、埋怨赵一曼不该把碗送人,实则是关心赵一曼的身体和生活;赵一曼的“笑与问话,表明她领会了小战士的关心,对自己没碗用的事情毫不在意。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只要人人都有了碗,她的碗才不会丢,这是赵一曼的理想和心愿。这句话再次赞美了赵一曼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4)这个碗去哪儿了?(成了7班的菜盆。)(5)读第911自然段,文中先写丢碗,再补叙碗的下落,想象:如果按照事件顺序,这当中又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预设:按照事情的顺序,文中省略的是赵一曼把自己的碗送给七班的过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进一步体会赵一曼对战士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写丢碗,再补叙碗的下落,这样写使得行文跌宕起
11、伏,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突出。4,回顾整体,提炼中心:这个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粗瓷大碗具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课文通过这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同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时时关心战士,与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展现了革命同志之间的阶级友爱之情。四、复述交流,升华情感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1)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有一回“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2)可以运用倒叙手法,按照课文的思路层次进行复述;也可以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3
12、)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注意语言的衔接与流畅。五、积累拓展,作业设计1 .实践活动。(1)播放影片赵一曼或我的母亲赵一曼,了解更多有关赵一曼的人物事迹。(2)搜集更多英雄人物事迹,在班上分享交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思想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一个粗磁大碗教学反思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读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既要教知识,也要教方法,尤其是教会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抓住字词练习,巩固学生识字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的拐杖,基本上已经具备识字的能力,因而在课堂上
13、我没有过多指导,多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利用所学偏旁部首记住字形,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认字识词的方法。二、抓住课题分析,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眼就可以把握课文的大概。这篇课文的题目的最大特点是交代了文章的线索,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送碗、用碗、让碗的情节冲突,鲜明地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因而审题时应抓住这一特点来启发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什么要陈列这个粗瓷大碗?它有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很自然就能明白,这个碗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用过的,是一件革命文物,
14、教育意义重大。这样就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从课题中去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和步骤。三、抓住思路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是托物忆人,是通过“物”构成的“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课文开头采用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叙,按照“送碗一一用碗一一让碗”的思路进行叙述,因而可以再细分为三层,让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读书、思考,读出情味,理解深刻。第一层次,我主要让学生画词读句,讲为主,引为辅,使学生逐步学会边看、边读、边画、边想的读书方法,继而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根据句子的思想内容和不同语气,有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感悟、朗读。第二层次,我让学生边读边议,教会他们从关键词句入手体会深意,联系前后文及时代背景感悟人物言行,从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优秀品质。第三层次结构上的特点是先写丢碗再补叙丢碗是怎么一回事,即交代丢碗的原因(让碗),这一环节是倒置的因果联系。因此我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深入讨论,使学生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领悟连句组段的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又结合复述故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