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与育人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与育人路径.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与育人路径陈之标,余涛(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000)高校体育文化伴随着高等学校而出现,是一个以运动理论熏陶、运动思想熏染、运动环境塑造和体育实践感受来达成育人目标的载体,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思想品质形成、整体素养提高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对体育文化内涵认识不够清、体育文化贯彻难度大、物质文化投入低、行动文明不自觉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导致体育文化育人价值尚未完全发挥。在实施“立德树人”,强调“五育并举”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在承担学生强身健体功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潜在作用,有效
2、提升体育文化育人的社会效益,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环境由单一的运动教育向多元化转型,从而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人才。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新要求(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高校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下,由社会文化、院校文化、师生运动文化三方的相互影响结合而形成,具有融思想性、物质性、实践性于一体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新时期的大学生运动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其自身的所在地域文化特点以及时代性与社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高校体育文化在文化继承和时代价值观引领下,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形成了体育运动制度、体育运动价值观念、体育运动行为
3、实践、体育运动精神文明以及相匹配的体育运动物质基础等多样文化形式的集合体。(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3,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可见“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提供诸多建设新的元素、新的思路。因此,应加强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挥体育文化潜在育人价值,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文化品格素质、心理品格素质、身体素质、行为实践素质等均衡发展,确保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二、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价值(一)强健身
4、心功能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高校特殊文化形态,所蕴含的种类丰富的体育项目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一直贯穿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因此“强健身心”是其核心的功能之一。通过丰富的运动项目和休闲项目,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健康,此外置身于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能让师生消除疲劳和烦恼、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从而促进师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二)教育引导功能高校体育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高校体育文化主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以体育文化知识、体育实践体验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有助充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
5、观与价值观,并助力学生个人成长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实现。高校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赛事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文化价值“濡化”过程,引导大学生遵守各种规则,促使其形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等优势品格。此外,学生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也会提升自身的体育意识以及身体机能,从而树立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三)社会性发展功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的阶段,但由于社会历练不够、经验不足,导致个体面临社会适应性问题。高校体育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适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文化环境,帮助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体现为提高群体协作、人际
6、交往、劳动意识、社会责任心等方面。除此之外,在学校体育文化环境中学生所遵循的优胜劣汰的准则、平等竞争的意识,以及创造人际关系的机会和团体协作的机会等,将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塑造,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四)传播文化功能高等学校作为精神文明传递与推广的主要场所,其在文化宣传方面有着特有的优越性。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底蕴,而且融入了新时期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影响着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学生个体的精神陶冶以及社会体育文化影响范围广泛、辐射程度深远。因此,在学校开设太极、武术等传统体育课,对于实现传承优秀体育文化
7、的任务,提高传统体育的精神传播以及运动普及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下也有利爱国主义、遵规守纪、真诚友善、敢打敢拼等体育精神传播41三、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一)体育文化发展缺乏物质基础保证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经过努力实践,逐渐认识到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仍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均衡等现象,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失去了推动力以及学校的政策优势5。“实践性”是体育活动的根本特质之一,当前体育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薄弱问题,使体育场所、设施出现单一、数量不足的现象;而体育师
8、资力量薄弱,也使高校体育未能兴办、开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受众范围面广的体育活动,这些“物质”层面的缺乏均是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体育氛围较差等主要因素。(二)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理念滞后在现今教育思想的推动下,许多院校开始意识到发展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适合新时期体育文化育人的道路,使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也愈加丰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采取按部就班、传输强化的方式,未能全面认识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代价值,而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关注,忽视了“大体育”视野下的间接环境影响、缺乏以体育文化为载体的隐性教育方式。因此,无法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整体作用影响,进而削弱了学校体育文化的
9、“育人”“育心”等功能,致使学校无法实现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特有内涵建设驱动力和凝聚力L6o(三)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创新与融合困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新要求下,高校需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中,注重将现代化的西方体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当地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文化。现如今,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受到的西方运动理念冲击过深,导致在我国的大学体育制度结构还未将传统体育文化和本土文化纳入整体的教育平台规划中,在对民族传统型体育项目的顶层设置方面还没有充分地理解,对于富有民族本地特点的文化优势还没有后继
10、成长的基础L7o此外,院校间还存在着交叉模仿、同质化教学问题,未能真正根据院校文化、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实践,甚至部分体现民族特色的也被边缘化了,使学校的体育文化发展大众化现象更加严重。四、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一)加强体育物质建设力度,推进体育场所设施多样化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体育运动设施为基础,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的校园运动文化生活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高校必须做好运动物质基础建设,完善体育场馆、器械装备,使具备各种运动兴趣的师生均可以享有完善的运动场地,构建良好的运动环境,满足师生的运动、体育赛事的需要。一是学校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场地工作重视
11、程度,结合学校现实情况逐步完善运动场所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物尽其用充分地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二是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引进与继续教育,保障基本的体育发展需求,同时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形式、内容,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育人功能。三是挖掘第三方社会资源,达成体育服务协议,为企业、政府提供场地、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引入资金,推动体育文化物质建设的多边发展。(二)培养正确体育文化理念,增强体育价值认同感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及文化载体,应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工作,强化学生终身运动、快乐运动等纵向的贯通教学。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及课外体育活动发
12、挥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文化的载体和内容,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夯实基石。一是夯实“第一课堂”教育基础,通过课程教育与实践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文化环境,让大学生从行为实践中对运动文化产生归属感,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二是形成较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理念传播机制,运用自媒体、网络、文化基础设施等手段加强运动理论熏陶、运动思想熏染、运动环境熏陶和体育实践感受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促进师生对体育价值与内涵的认同,引导他们积极投入体育文化建设中去。三是以学生“需求”为目标,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生活,通过建设高校体育文化门户网站、宣传
13、设施等,创造体育教学、健身塑形、体育损伤康复等栏目,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导向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意识层面上接触和理解体育活动,进而逐步融合到学校体育人文环境当中。(三)健全学校体育制度文化,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从中央到高等学校都要根据基本国情和校情,研究建立能够推动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在体制上保障高等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发展制度,营造宽松快乐的体育环境,调动大学生对运动的热情,提高运动能力和素质。一是高校领导要紧扣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发展和培育大学体育文化的体制保障机制,着力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管理制度,有效促进高校现
14、代体育文化建设。二是加强学校体育医疗保障制度和责任认定制度,从而降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从源头上消除院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进行体育相关活动的后顾之忧5。三是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全方位客观评价,形成系统化的检查、监督、评价、反馈良性互促机制,切实保障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使之能够落实落细落地。(四)深化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创新建设体育课堂是高校体育文化传递的一个根本途径,是学校运动文化展示的主要手段。高校需深化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创新建设,进而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营造良好体育运动氛围,促使师生达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共
15、识。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是体育锻炼与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体育社团、俱乐部、体育赛事等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载体,助力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二是结合地方特色,因校制宜做到多样化革新发展,引入传统体育活动,融入本土的文化气息,以达到体育特色项目的全面覆盖。如将广东本地的传统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项目引入当地高校,使广大学子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中更多地体验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特点,从而提升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项目的生存力和影响力。三是在做好学校普及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建立既富有学生群体基础又富有学校特点的运动队,激发师
16、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五、结语大学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教育的载体,是以整体论视角所建立的一个新教育形态,但高校体育人文自身并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之间是基于对外部环境中所传达的信息,进行了认识、选择、融合和内化等多环节认识过程,从而实现体育文化塑造人、完善人的育人目标。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实现,依托于学校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与政策支持,基于师生对于高校体育文化革新发展,从而形成营造多样化体育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高校体育文化在人格塑造、思想品德养成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养分”,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的一种文化自觉,久而久之形成体育文化建设的动态循环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