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也是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培育创新动能,实现科技强市,根据*市“十四五”总体规划部署,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回顾“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聚集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较2015年增长5个百分点。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2.7%;培育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6家,较2015年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是2015年的6
3、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9家,较2015年翻一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旋转导向系统”、“高品质针状焦、“*储气库群”、“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新品种选育”等150余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凸显,高端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累计引进高端创新团队6个、新培育研发团队34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52人。(一)加快出台创新政策,创新环境日渐优化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一是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制订并出台*市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市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
4、实施意见、*市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校地企融协同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市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创新驱动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二是深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计划、*市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意见、*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专项资金使用实施意见,加大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支持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载体的建设。三是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及“送科技下乡”、创新创业大赛、“科普日”、科技大讲堂等一系列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弘扬创新文化,进一步营造支持创新、
5、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全市形成千帆竞发的创新创业生动局面。(二)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助推产业优化升级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强的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共争取上级科技资金15,954万元,累计96家企业获R&D后补助2722万元,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7项。其中,*研究院“*储气综合技术攻关”项目为*储气库群项目开工奠定了技术基础;*生物能源利用劣质重芳烧生产“高品质针状焦;*油气的“录井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线”项目成为录井行业首台套专用装备,以人工智能实现“智慧录
6、井”价值链的重构;*中蓝电子自主研发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打破国外;*开展“*新品种选育及综合种养技术”,助推*产业发展状大。“十三五”期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6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我市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效益增加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实施科技兴企行动,通过企业家培训、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等措施,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及独角兽企业的创新梯队。一是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按照“分级培育、分类指导”原则,市县区科技部门上下联动,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
7、6家;培育瞪羚企业5家。二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升级。支持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为行业提供集成化研发服务,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6家,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三是通过开展企业家培训、科技创新政策解读等手段,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全社会研发投入逐渐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R&D投入)强度达到2.7%,企业的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四)搭建高端创新平台,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引进建设*理工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等15家高水平产
8、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业装备结构分析、精细化工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产业升级“助推器”。*理工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贺高红及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是在高端润滑油、催化剂复活等重点产业领域,成功引进首席专家*等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和联合研究中心,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三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精细化工等10个技术创新平台,组建精细化工、能源装备和水产等8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效率显著提升通过政策激励、精准对接、搭建平台等举措,打
9、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难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召开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搭建合作平台,与7家高等院校签订了市校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有组织、多层次地开展科技合作,为我市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搭建精准对接桥梁。通过深入企业摸底调研、筛选院校科技成果、汇编成册双向推送、前期预对接等精准对接流程,举办*海创行、院士专家*行等品牌对接活动,累计邀请院士专家500余人来*开展项目推介等活动,年均转化优秀科技成果60项以上。三是共建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心,以*产业需求为重点,依托中科院*分院的人才、
10、技术、平台等优势,为中科院科研成果在*实施转移转化提供支持,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推动域外科技合作。落实*与江苏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与无锡市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充分发挥锦州、*两市的区位、产业、资源的基础和优势,加强在开放合作、产业协作、经济整合、区域协同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注入新动能。(六)强化创新高地建设,创新服务持续优化通过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完善科技孵化体系、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举措,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推进*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一区两园”模式获得省政府批复,以升促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省省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多次获得第一名。2019年底
11、被科技部列入创建国家高新区专家考察名单,不断完善高新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体制机制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二是通过盘活现有闲置楼宇,在县区布局各类孵化载体,形成市县镇三级创业孵化体系,共发展各类众创空间20家(国家级4家、省级4家),重点科技孵化器5家,孵化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1200余家。三是加强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引进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专利维权、金融融资等服务。发挥*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累计融资2190万元。(七)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强化政策激励,优化
12、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科技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支持*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化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做大做强,筑巢引凤,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2065人,为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近百人。二是加强研发团队引进及研发平台建设,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成功引进润滑油领域首席专家*院士及团队建立“高性能润滑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院士团队建立催化剂复活“院士工作站”,建立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等。三是以“英才计划”为抓手,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支持。全市拥有“兴辽英才计划”9人,其中
13、部分项目已经落户(八)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支撑作用,依靠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一是建设省农业科学院*分院,针对我市农业发展需求,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步伐。二是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市大米和水产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启动“科技示范村”建设工作。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乡村转移聚集,带动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四是加强科技特派工作,承接省级科技特派团5个,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畅通县域发展通道,搭建人才服务“三农”的高效平台。五是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联合中科院*应用生态所专家开展
14、“*修复技术攻关,分析退化成因、制定修复方案、开展规模化试验,*群落得到有效修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回顾“十三五”,全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和新进展,但我市科技创新与先进省市和地区相比,与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全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科技人才总量不大,整体素质不高,支撑发展的高端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短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家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
15、术科技含量和技术层次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不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全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还不够突出。三是创新载体建设起步晚,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还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水平有待提高,支持带动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创新投入不足,政府创新引导作用不强,科技对外开放程度远远不够,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尚不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十四五”期间,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然而受到中美对抗升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及新
16、冠疫情多重影响,消费承压、投资不振、财政收入雪上加霜,我市科技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的风险和挑战:(一)中美对抗升级,科技安全面临挑战。随着中美冲突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对中国进行全方面打压,国内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高端芯片领域、基础软件产品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将面临严重的人才、信息、技术限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全球科技创新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二)区域竞争加剧,创新资源面临挑战。北上广深作为老牌一线城市对国内创新资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近年来,南京、郑州、成都、合肥等二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打响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创新资源争夺战,作为资源转型期的中小城市,在当前二次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