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64891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教师继续教育笔记【公共课】师德师风系列笔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与师德本专题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师与师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思想流派,师德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对当代教师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师德培养的作用(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指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同时在教育学生(三)时要勤奋教导、永不疲倦,即“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四)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五)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六)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七)道不足才能努力学习。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八)也就是说,教师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明达;道义上刻苦努力,(九)品德就会与日俱增,日有长进的。此外,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育者更要要诲人不倦。柳宗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曾强调到“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他说:“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也就是说,若说讲道理和古代文辞,我是从来不对向我请教的人缄默不言的。(十)(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十一)以身作则,为

3、人师表突出强调教师的行动教育,指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经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如果教师道德高尚、作风正派、行为端正,不需要相应的命令,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如果教师本身道德有问题,那么教师的命令学生是不会服从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主张“教者必以正“。西汉学者扬雄更是明确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可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这种

4、巨大教育力量,(十二)是来源于教育者的自我对象化的严格律己性和通过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潜移默(十三)化的真实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十四)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十五)(三)学习之道,有教无类(十六)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有教无类”的卓越思想,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权接受教育,也就意味着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孔子创办了私学,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报复。他的弟子不分贵族,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

5、以在他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可以说“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并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师德伦理思想。传统文化与师德(十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一一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那时候,热情、单纯、幼稚地把一切想得是那么美好:“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都在为自己编织希望的梦幻。可当我们真正走进教师队伍之后,当我们真正站在讲台上之后,当我们真正生活在孩子们中之后,很快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浪漫,我们的职业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工作压力大,疲于奔命,天天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

6、。平平凡凡,普普通通、默默无闻。学生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的误解批评让你惬气,工作没气色让你闷气,推进新课标,强化新的教学理念后,可能会更感无所适从,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出你的洋相;你严格要求,强化管理,他说你不以人为本,不给他自主空间;你想惩罚违纪学生,他说你体罚他。学生难管,课本难教,考试难以应付。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社会期望值高,应试教育越批越香,素质教育越喊越难实行。作为教师,我们总感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要当一个好教师真不容易。(十八)平心而论,牢骚归牢骚,我们的教师还是一如既往,认认真真地工作着,因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每个人活得都不容易。

7、有了问题,解决问题;有了困惑,化解困惑,特别是能够从思想认识的高度,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问题,不仅仅把教书当作一个职业,更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去看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看师德,立足现实明师德,与时俱进强师德。1.古代师德(十九)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有了教育就有了教师。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改造客观、改造主观,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薪火相传,把它留给后代,这主要靠教师。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是最复杂、最难以言说、最难理解的动物。教育人,塑造人的灵魂,谈何容易,教师是物质文明的奠基者,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工作是为未来撒播希望的种子。因此,古人们非常注重教师的

8、职业道德修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记载了无数彪炳史册的教育家。他们的品德学识万古敬仰,他们的人格风范永世传颂,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师德源泉。(二十)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为“克已复礼”奔走呼号,虽终生不得志,但百折不挠,“知不可为而强为之“,他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执着精神、他的人格、他的师表形象,为人敬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教无类,注重启发的高尚师德和教学方法,影响深远。(二十一)孟子身处乱世,早年游说诸侯,抱负未能实现,后退居讲学,教授

9、生徒,著书立说。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特别是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已深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二十二)荀子是又一个大教育家。他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只是传授知识的人容易找到,教做人的人难以找到。既教知识,更教做人,这是对教育的最好的诠释。(二十三)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赎百家”之后,儒家思想马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二十四)唐代的韩愈好为人师,他在师说中对教师有精辟的阐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0、。”他对教师的作用,谁可为师,师生关系见解独到。(二十五)宋代的朱熹曾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是儒家的教学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的思维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说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二十六)明代的王船山有“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先自明”。(二十七)清乾隆更是有“天地君亲师”之说。(二十八)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古人非常看重师德,非常看重教师,看重教育在服务社会,教化百姓,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尽管这里边有许多糟粕,有许多封建伦理

11、的东西,尽管古之师德与今之师德不尽相同,但历朝各代都强调:为人师表,以德为先。(二十九)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正在到来。社会知识问题几年翻一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多渠道化,面对新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新时代的师德内容如何,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三十)2.现代师德(三十一)现代师德是一个由教师能力、人格、价值三大维度组成的综合体,其核心是服务。在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师业”、“师能”和“师风”。(三十二)2.1一个核心: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学生终身成才打好基础服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是主流,现代师生关系应是: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12、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互敬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感情色彩的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氛围、体现当代教育的新型学习观,关注学生、赏识学生、赞美学生,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个学生服务,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三十三)2.2三个维度:能力、人格、价值观。能力是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也当有学习能力、传承能力、创新能力。谁没能力,谁将落后,甚至“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三十四)人格是根本。高尚的人格是师德的根本,是师德的灵魂。陶行知有名言:“千教

13、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古语也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个教师德之昭昭,其业也昭昭,一个教师能让学生记住多年,重要原因在于他的高尚师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冀教师函(2021)17号)的要求,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设置本次远程培训公共课程。本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促进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全面提升。按照

14、项目要求,参训教师需完成不少于22学时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4个选学模块,其中,理想信念模块下设国家认同、中华文化、国际视野、教育理想、生涯规划等5个研修主题8门课程,完成此模块需选学不少于10学时课程;道德情操下设道德榜样、榜样示范、家校协同、严于律己等4个研修主题5门课程,完成此模块需选学不少于6学时课程;扎实学识模块下设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勤于学习等4个研修主题4门课程,完成此模块需要选学不少于4学时课程;仁爱之心模块下设理解学生、严慈相济2个研修主题2门课程,完成此模块需选学不少于2学时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15、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中国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为历代儒客尊崇;而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1.儒家思想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16、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多年来,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独领风骚。儒家思想讲求“和”、讲求“中庸”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益的借鉴。2 .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华武术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3 .瓷器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也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