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18980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市2019年度关于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调研报告陕北民歌是陕北的文化瑰宝,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经过十多年的保护,陕北民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一、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近年来,我市采取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陕北民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采取了静态保护措施,完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收集整理各类陕北民歌3000余首,编辑出版陕北民歌大全一套,陕北道情两套,府谷二人台艺术一套。组织项目和传承人“四级名录”申报工作。目前,我市有关陕北民歌的国家级项目有4个,*小曲(入选第一批)、陕北民歌(入选第

2、二批)、清涧道情(入选第二批)、府谷二人台(入选第二批);有关陕北民歌的国家级传承人有4个:省、市、县也建立了完善的名录体系。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征集个人自费出版的陕北民歌音像、书籍各50多套。二是积极开展动态保护工作。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陕北民歌艺术节。举办了多重视野下黄土高原音乐文化国际研讨会、农民歌手擂台赛、放歌信天游、陕北民歌大家唱等大型活动;举办了世界三大民歌演唱会、世界民歌论坛、中国音协陕北民歌采风团赴榆采风等大型活动;举办了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陕北民歌高校行、上海信天游交响音乐会等大型活动;排演了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歌剧陕北歌谣等。米脂婆姨绥德汉三进

3、北京、下广州、到上海,久演不衰,誉满三秦,轰动全国,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特别大奖,对传承和弘扬陕北民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年春节和陕北民歌艺术节期间,在*老街举办“六楼民间文化展演”,陕北民歌是必演项目。举办陕西省陕北民歌文华奖(*赛区)大赛。陕北民歌传承创新成果丰硕。吉祥腰鼓、*美、唱美*走天下等新陕北民歌不断涌现,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2013年在北京音乐厅和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找回祖先的声音”经典陕北民歌演唱会、2014年在西安音乐厅举办“歌从陕北来”陕北民歌演唱会,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更多地了解陕北民歌,为弘扬和创新陕北民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

4、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时俱进的新民歌太少。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经典民歌大多是上世纪40年代左右创作出来的,现在很少能听到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曲子。比如光棍苦、卖娃娃、小寡妇上坟等,就是现在歌手经常演唱的泪格蛋蛋泡在沙蒿蒿林等民歌也早已与时代脱离,虽然新民歌不断产生,但是能留得住、传的开、唱的响的新民歌还相对太少。二是陕北民歌的演唱人才和创作人才短缺。现在会唱陕北民歌的人越来越少,老一辈民间艺人、民歌手大多年老体衰,或已不在人世,许多口头相传的曲子也以随之失传。陕北民歌手大多靠自学,大部分民歌手还没有学到陕北民歌的精髓。首先是传承好,然后才能谈创新。祖先传下来几千首陕北民歌,而现在的民歌手老

5、就是唱那么几首,还有些民歌手一味地追求“高亢嚓亮,好像是谁唱得高谁就唱得好。一些有才华的年轻音乐人有创作热情也有作品但缺少平台和资金支持。而新一代陕北人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能选择这条路坚持走下去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三是缺乏陕北民歌创新支持机制。目前相关文广部门对于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没有相应的鼓励与扶持政策,虽推出“文化精品项目”等评选活动,但是不能从本质上激励新民歌的创作,推动作用不强。四是陕北民歌真正有效的推广平台还很少。本来“陕北民歌艺术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已停办多年。新媒体的推广运用作用发挥不够。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受到大众化流行音乐的冲击。受经济

6、浪潮的影响和现代传媒的冲击,港台音乐、欧美音乐、日韩音乐等占据了各种媒体的主导位置。部分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追星,热衷于网络歌曲、影视歌曲等,使陕北民歌受到冷落。三、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建议借鉴朝鲜民歌、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保护经验,结合县区调研情况和*陕北民歌实际,现就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强老艺术家的保护及新一代艺术家的培养。陕北民歌艺术的传承离不开老艺术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作为陕北民歌的继承者,老艺术家们对陕北民歌艺术有着更深的了解和体会,他们的生活表演经验和对陕北风俗的理解能够为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提供艺术资源上的基础,能够帮助提取陕北民歌艺术的精粹,避免

7、陕北民歌艺术在产业化过程中“变味”、“失色”。艺术家之间传承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陕北民歌艺术在传承中所能够保持的艺术水准和艺术水平。因此,陕北民歌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除了老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之外,还应该注重青年民歌艺术家的发掘和培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影响力往往能够极大地引发人们对陕北民歌艺术的关注和支持。王二妮就是借助自身影响力对陕北民歌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的最好例证。二是提高作品质量和产品数量。陕北民歌传承和保护的过程虽然过程复杂,环节众多,但是同时又非常直接,那就是靠作品和产品说话。对于艺术行业来说,艺术产品是艺术素养和内涵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体现。要想陕北民歌在市场经济中取得良

8、好的地位和丰硕的经济收益,那么高质量的艺术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注重产品的创作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这一工作需要青老年陕北民歌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既要继承传统优秀民歌资源,同时又要能够适应现代化人群的欣赏趣味,充满了挑战性和未知性。三是加大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政策及良好引导,其作用和力度都是最大的,对陕北民歌发展会有切实的提升。在劳动保障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能考虑民间艺人、歌手的生活情况,给予他们较为稳定的生存环境。可以定期主办陕北民歌比赛,为热爱陕北民歌的歌手和群众提供展示的平台和舞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联欢晚会、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可以定向引入陕北民歌以及其他

9、民歌的表演,或者承办一些比赛性质的演出。对胜出的歌手择优进行包装和宣传,推向全省、全国的媒体,激励他们学习和演唱陕北民歌,扩大陕北民歌的影响力;召集专业创作人员,改编和编配老的陕北民歌,创作新的陕北民歌;搜集优秀的新创作陕北民歌,定期集结成书,并制作伴奏带,使歌手们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便于新歌的流传。也可以成立小型的民歌教授、表演活动中心、民歌大舞台等,开展民歌的民间传播。并且建立相关机构保证陕北民歌的表演、收集和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组织专家、学者、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民歌进行采集、整理、研究等。四是加强陕北民歌的抢救性保护。陕北民歌流淌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分布在陕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遍布在陕北地

10、区所有的村村寨寨,比较零散和广泛。这就给陕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它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对陕北民歌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就要展开地毯式的搜集和查找工作,需要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挨村挨户的探访和整理。在收集过程中要细心和用心,把收集的陕北民歌资料及时整理、分类并建立档案。在收集过程中要保证质量,有选择性的整理,重点编辑那些流传广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优秀民歌。且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陕北民歌的收集数量。五是加强理论建设和研究工作。在文学和艺术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和创作同样重要,所以理论研究和创作是同步的,而不是割裂开的。理论是指导和深化,创作是实践、不断

11、更新和进步。所以理论研究和创作并不矛盾,相反他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一种地区性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陕北民歌始终处于一种土生土长、自由自在的“自我”状态之中。它的存在基础是人们的本能和需要,所以很多人需要陕北民歌,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排遣情绪和释放心情。所以几百年来,人们都只是关注陕北民歌的实际功用性,从来没有把它提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对于陕北民歌的共性特点和共性旋律、共性原则没有理论上的整理和研究,所以不利于陕北民歌的长远发展和流传。六是推动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地区已经从原来的苍凉贫瘠中走出来,得到了经济上的大发展。陕北民歌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

12、发展创新,适应新的陕北人民的生活,贴近现在陕北人民的感情。同时在陕北民歌的发展创新中应与当下的世界音乐主流接轨,可以尝试融入新的音乐元素,尝试用多种语言演唱陕北民歌,使陕北民歌年轻化,有利于陕北民歌的世界性传播。另外可以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以陕北民歌为基础进行音乐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加强了陕北民歌的观赏性,必然会使其得到更多人的喜爱。陕北民歌要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音乐品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陈出新,勇于创新,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总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民歌保护任重而道远,并非朝夕可为,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热心的文艺工作者们和陕北民歌传承人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与实践努力。陕北民歌只有在不断地演唱过程中才会存在下去,才会是一个正在活着的艺术,才会是一个永远兴盛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