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备课资料2]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备课资料2]一等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马晓丽目录一、概述课题内容2二、分析教学目标2三、定位重点难点2四、把握学习特征2五、教学策略设计3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3七、教学过程4(一)理论探索,讲授新课4(二)实践展示,感性导入4(三)体验感悟,互动生成4(四)总结提升、情感渗透9八、教学流程图10九、总结和帮助H十、多元主体评价11十一、板书设计H十二、课后反思11附表1213附表二一、概述课题内容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4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
2、解为“经济建设的开展与曲折、”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个局部。对外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开展经济的一条主线,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可以把“古”今中外中国的经济连接起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奉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探究对外开放不仅是非常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仅理解政策的必要性,更能体会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的规律,明确
3、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开展奠定根底。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根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
4、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拟、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开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发奋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三、定位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
5、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四、把握学习特征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假设从政策变化的角度切入学习,难免形成自上而下的视角,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那么平淡无味。高一年级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开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特别是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拟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
6、的快速反响。所以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不是能够区别其不同点,对于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开展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自身还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哪些预期性的收益,他们是非常关心的。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五、教学策略与设计教材从对外开放的过程入手,讲了经济特区的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单列了上海浦东,但是关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影响,教材涉及很少。考虑到上海世博会更是对外开放的又一精彩见证,同时也考虑到天津既是沿海地区,同时又有滨海新区这样
7、的开放龙头,师生们的家乡一一宁河县不仅伴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开展,更成为了滨海新区的近邻,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了滨海新区的辐射作用,使全县人民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生存环境和生活品味。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感性上了解对外开放,关注世界开展,展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那么,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枯燥的讲一些政策、理论,学生不易接受,因此要精选一些历史细节穿叉其中,即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宏观历史与微观人事相结合,使学生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体验中生成知识,感悟
8、中内化情态。综上因素,本节课采用了“实践体验一引导提升一结合现实一内化素养”的学习模式,使其符合学生和学科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情境一体验f生成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感悟历史的平台,让学生感受通过感悟和分析等获取知识的喜悦,掌握合作交流、探究归纳的能力。本节课表达了以下三种设计特色:1、实践性:以对外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实践活动为契机。2、时代性:以滨海新区飞跃开展、上海世博会完美举办为依托。3、史论性:历史知识与结论分析相结合,注重学生分析总结获取知识的过程。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节课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可采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多。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我们把涉及此课题的分为如下几种资
9、源:史料型资源:如一些历史文献、教材表述等。现实性资源:学生对家乡因开放而取得的成就的搜集。媒体型资源:音乐、视频、统计软件、展示技术等。生成性资源:师生课上通过思维碰撞、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所得收获等。在这些资源中,生成性资源以其丰富、灵动、多样、深入而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学生的开展变化,及时捕捉灵感与体验,通过多种资源营造和谐气氛,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渲染和养成。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其到达启而促发的作用。本课题所设计到的工具有,常用的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音响等,但在本课,软件的充分利用也是一个特色,具体有:用flash软件设计动态的对外开放形
10、势图,用“问卷星”软件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世博会青年论坛的反响,用PPt展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用遥控鼠标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使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其演示、交流、探究、建构、协作等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质,运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开展。七、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激趣引胜课前活动三方案:1、“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乡民生变迁社会实践活动(见附表一)2、“深圳、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展”图文资料搜集3、“我最感兴趣的上海世博会青年论坛主题网络调查实践展示,感性导入导入:对于90后的同学们来说,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伴随你们成长的历史大厘
11、,也是你们未来完成人生新篇章的舞台。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用自己的社会实践去感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你们小组的考查结果。学生展示:我们小组对改革开放前后,家乡民生变迁做了社会调查。过去,人们的衣着以蓝黑为主,文革时期绿军装流行。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像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外国品牌也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欧美风、还是韩流,都是很时尚的表现。过去的饮食主要是窝头、饺子等,现在芦台镇随处可见肯德基的汉堡、加州牛肉面、还有上岛咖啡的披萨等。过去人们住的是泥瓦平房、破旧楼房,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小洋楼、欧式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改革开放前,人们出行主要是步行、驴车
12、、自行车等,新时期越来越多轿车走进我们的家庭,其中不乏奥迪、宝马、保时捷等。新时期,人们的交际面也扩大了,大家看这段录相,这就是咱们历史老师的女儿和老师的非洲和韩国朋友。我们小组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大家想,这个小组展示给我们的民生变迁,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哪项政策啊没错,就是对外开放,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开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是怎样坚决不移的扩大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点击)体验感悟,互动生成一、对外开放的背景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32年前,1978年中共中央一共安排了30次副总理级以上的对外出访,特别是邓小平的访日之旅,当时日本的丰
13、田汽车公司每个人年均生产94辆,而咱们中国最大的长春一汽,每人每年生产平均1辆,当邓小平去日本君津钢铁公司时,他问:今天是休息日吗?为什么没有人呢。当时的陪同官员告诉他,他们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一个红按纽这一炉钢就练出来了,这给邓以巨大的震惊,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人面前,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就连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都比中国强。(出示材料)巴基斯坦的汽车平安性能好、省油,工厂的设备普遍比我国先进,城市规划也很漂亮。仅就港口建设而言,卡拉奇港吞吐量为1450万吨,我国最大的上海港吞吐量仅为850万吨。这都是同时期的我国比不了的。李岚清突围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只
14、能创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邓小平不禁感慨:认识落后,才能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能赶超先进,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向第三世界国家学习,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大家再来看一段影像,共同分析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很有借鉴。邓小平等领导人出国考察,对外开放的思路逐渐在中共领导人当中成为共识。那么长期以来,我们缺少开展经济的哪些要素呢?资金、技术、管理等等,我们是如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在大
15、家耳熟能详的春天的故事中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个圈叫什么一一经济特区。在什么地方?(1)条件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深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查字典,深圳的圳是“水坑的意思,过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蛇;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照。有一个小渔村,叫罗芳村,这个村的村民,隔着一条河,就是香港,离罗湖桥口岸近在咫尺的罗芳村村民们不惜一切代价跨越边界线。后来,潜逃过去的500多村民又在香港建了一个新村,村名仍叫“罗芳村。广东省委特派调查组调查,同样以种田为业,深圳河北岸的罗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34元,而河南岸的香港罗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那么高达13000元。当邓小平得知这件事以后,提出,枪是拦不住这些村民的,关键是要开展经济。1979年春邓小平与广东省领导的谈话中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在广东省和福建省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位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将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最早设立特区?谁来给大家解答一下?学生答复。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广东赶上了对外开放的好时代;“地利”指临近港澳;“人和指广东海外有2400万侨胞和港澳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