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纺织服装所处行业发展概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纺织服装所处行业发展概况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贵州纺织服装所处行业发展概况分析重点推进钟山30万吨无水染整纺织产业园、兴仁1000万件/年纺织系列加工生产、七星关纺织服装产业园、六枝太平洋弹力丝生产、六盘水亚生绿色印染示范工厂建设、安顺镇宁轻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一、搭建对外开放平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打造多元化开放平台抢抓国家政策和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机遇,重点以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为载体,充分发挥资源要素聚集、优惠政策先行先试、产业链配套升级吸附等优势,吸引相关领域大型央企国企、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境内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在贵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
2、构,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打造形成集行政职能精简化、投资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国际化、产业聚集高端化、经济发展生态化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招商平台。(二)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培育走出去实施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体系,鼓励省内企业根据项目需要,组建各类联合体,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抱团出海,在境外建立产业园区,增强走出去竞争能力。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支持省内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形式,优先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在中东、北非等磷矿资源富集地区建立磷化工生产基地,带动产
3、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境外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三)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坚决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决策部署,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契机,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完善跨地区合作平台,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产业分工。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合作,发挥贵州资源比较优势,通过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贵州+合作模式,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贵州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电池、轻工、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产业合作
4、,共建黔渝能源保障基地。持续加强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产业合作,合理引进和布局产业,发展临港经济,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建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大提升行动,精心策划项目、精准招商引资、精细优化服务,加强与央企常态化招商对接,积极拓展与韩国、日本、欧洲等合作空间,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畅通省内企业供需信息沟通关系,加快推进省内区域协同发展。推动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全面提升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围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特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加强与广东、江苏、上海、成渝等地方园区的交流合作,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推动产业高端化、绿
5、色化和集约化,把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打造成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主阵地。推动东西部协同发展,以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与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合作,加快推进合作园区建设,吸引东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提升贵州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当地群众就业,打造形成创新创业平台、项目和人才集聚地,推动东西部协同发展。二、守好生态发展底线,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动产业链和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围绕十大工业产业绿色化、高端
6、化,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全过程,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加强绿色制造单位常态化管理,建立绿色制造名单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二)着力推进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落实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加强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和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准入和产能扩张。推动工业节水降耗,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节水管理和工业节水改造升级,加大再
7、生水回用。强化工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积极引导和促进能效对标,通过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高载能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严格限制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加快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化和清洁生产水平。(三)全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大力加强磷石膏、镒渣、赤泥、煤歼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从源头减少工业固废排放。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科技
8、攻关,降低利用成本、扩大利用途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经济性。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培育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标杆。深入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进一步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加强电解镒渣、赤泥绿色化处置和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推进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废钢、电子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探索建立适应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产业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耦合发展、生态链接。1、生产过程清洁高效工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氨氮等污染物以及磷石膏、镒渣、赤
9、泥、煤阡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排放。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2、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积极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设备。围绕工业固废产生重点地区,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扩大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煤秆石等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材、化学循环利用等综合利用。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健全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废钢、废弃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o3、产业绿色协同发
10、展工程加强煤电、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间的横向耦合生态链接,促进行业融合;利用工业余热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旅游业,推进工业适用生物质能示范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到2025年,全省省级以上绿色产品50个、绿色工厂100个、绿色园区50个、绿色供应链10个。三、推动产业交叉融合,拓展工业经济增长空间(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围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鼓励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率,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在原材料供应、设计包装、仓储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的融合创新应用,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
11、。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探索产业+文化产业十大健康产业+大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开展融合示范试点,支持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积极探索重点行业领域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制造和服务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推动建材、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行业服务化转型,提升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推进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
12、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三)深入推进军民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围绕精核心、强协作、拓领域的发展思路,做精核心业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拓宽融合领域层次,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军民产业协同创新,加快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大力鼓励支持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国防科技工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能力建设,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民参业企业的培育发展,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围绕重点企业、主机产品集群化发展,开启老三线新征程,打造新时期新三线。探索建立安全保密等机制,推动军
13、地研发、试验、生产、计量、检测、服务等设施能力共建共用。把贵阳、遵义、安顺建成有影响力的数据驱动型军民协同发展重点区域。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夯实工业设计发展基础。创新设计理念,面向制造业设计需求,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开展众创、众包、众设等模式的应用推广。积极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共享制造工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鼓励制造业企业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等全链条服务。到2025年,
14、遴选一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四、总体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对接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聚焦十大工业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特地方特色产业,做专做精新兴潜力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产业梯次发展生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国家新型综合
15、能源战略基地、磷煤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等两区六基地,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契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五、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贵州资源富集、区位优越、生态良好、文化深厚等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十大工业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特地方特色产业,做专做精新兴潜力产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打造两区六基地,加快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新兴潜力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工业
16、体系,构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六、发展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协作,集聚创新要素,探索创新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省市县三级规划有效衔接,突出能源资源、生态特色优势,统筹全省工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工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工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