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74782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强调人体各部位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关系。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活动的基础,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协调机体各部位的特殊系统,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从而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整体。耳鼻咽喉是整体的一部分,其相互之间及其与整体之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学习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整体观,熟悉脏腑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和升降出入理论。第一节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是耳鼻咽喉与整体关系

2、的主要方面,也是耳鼻咽喉科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耳鼻咽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在内经中形成的,并在历代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耳鼻咽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诚如薛生白日记杂讲所说:“读素问耳兼心肾,与灵枢合看,则又兼肺,可见每窍皆兼五行。”其相互关系往往具有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络属关系、生理关系、病理关系三个方面,从临床角度,还有治疗关系与治疗关系等。所谓络属关系,主要是耳鼻咽喉与脏腑之间窍脏相属、五行相属、表里相应和经络相连的关系。生理、病理关系,主要是耳鼻咽喉与脏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主要是耳鼻咽喉生理对脏腑功能的依赖关系和脏腑对官窍的功能司理关系,以及脏腑

3、病理对耳鼻咽喉的影响关系。诊断关系有二个方面,一是从耳鼻咽喉的形态及某些病状来测知脏腑功能失调或诊断相应脏腑病证或证候,所谓“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这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脏腑与官窍的络属、生理、病理关系,以及根据各脏腑的病状、舌脉特点来测知或诊断耳鼻咽喉疾病所属脏腑经络证候,这也是耳鼻咽喉辨证学的一部分。治疗关系亦有二个方面,一是耳鼻咽喉病变从脏腑辨证论治,这是耳鼻咽喉科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二是脏腑的病变也可从耳鼻咽喉,特别是从耳、鼻部位施治(如耳针、鼻针疗法等),这也是中医治疗学的一部分。本节主要介绍属耳鼻咽喉科学范畴的内容。耳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六

4、腑中,耳与肾、心、肝、胆、脾、肺的关系较为密切。耳与肾络属关系肾开窍于耳,耳与肾同属于水,表里相应,足少阴肾经之络入于耳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备急千金要方说:“肾主耳,耳是肾之余。”现代研究亦认为,内耳与肾的某些组织在结构与反应上,具有某些共同性。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血证论说:“陈修园曰: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于耳中。”生理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官。官者,官能、职能之谓也。肾主藏精,肾之精气上注于耳,则耳窍受养而功能健,听觉聪敏。故灵枢说:“耳者,肾之官也”,又说:“肾者主为外,使之(

5、耳)远听。”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类证治裁亦说:“足少阴肾窍于耳,肾气充则耳听聪,故经言精脱者,耳聋也。”病理关系肾脏失调可致耳病。若肾精亏虚,或髓海不足,耳窍失养,甚或虚火上扰,则听觉失聪,耳鸣、耳聋、眩晕等症。如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为元阳之腑,阳虚寒水上泛,亦致耳鸣眩晕。肾主骨,肾虚则骨弱,易受邪毒所侵为病。临床上,脓耳之症可见肾虚而耳骨破坏,以致病程久延,耳聋加重、眩晕发作,产生脓耳变症。诊断关系腰为肾之腑,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腑,又司理二阴。临床上,耳病而见腰痛、遗精,或阳气不足,小便清长等症,其证多责于肾。又切肾

6、脉可知耳病。如医学正传卷5:“两尺脉洪或数者,相火上炎。其人必两耳蝉鸣或聋。”杂病源流犀烛卷23:“耳病之源,风则肾脉必虚,热则肾脉必数,虚则肾脉必涩,气郁则肾脉必沉滞,此为久病之脉。暴病则必浮洪。若两尺相同,则阴火上冲矣。盖以肾发窍于耳,故耳病必以肾脉为消息,再兼诊他脉,此其大法也。”治疗关系某些耳症宜从肾论治。严氏济生方认为,凡耳病,“六淫伤之调乎肾”。仁斋直指方认为,治耳病者,“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屏退,然后以通气安肾之剂主之。”医贯卷5说:“有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者,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治之者多。”现代一般认为,耳病治肾者,多属虚证,常有补肾阴、壮肾阳、滋阴降

7、火、温阳利水等法。耳与心络属关系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手少阴心经之络脉会于耳中。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针灸甲乙经说:“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证治准绳.杂病说:“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生理关系心主神志,耳司听觉,受心之主宰。管子.心术上说:“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守其分矣。夫心有欲物者,物过而目不视,声至而耳不闻也。”又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故心血上奉,耳得所养而功能健旺。金匮钩玄.附录说:“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

8、脉也耳得之而能听。”张氏医通卷8说:“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不变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病理关系心脏失调,可致耳病。如心虚血耗,耳失所养,则功能失司。古今医统说:“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医贯说:“血气不足,宗脉乃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气与之搏,故为耳鸣。”又心肾不交亦致耳病。如辨证录说:“凡人心肾两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肾,皆能使听闻之乱。”心气不平,亦致耳病。严氏济生方说:“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耳贵、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聘耳,或为烦肿。”临床所见,耳病责之于心者,多属虚证。诚

9、如保婴撮要所说:“耳者,心肾之窍心肾主内症,精血不足。”诊断关系切心脉可知耳病证候。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耳鸣。医学正传卷5说:左寸洪数,心火上炎,其人必两耳蝉鸣或聋。辨证录卷3说:“心不交肾耳鸣轻,肾不交心耳鸣重。”治疗关系某些耳症宜从心或心肾论治。严氏济生方认为,耳病者,“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临证指南医案卷8说:“体虚失聪治在心肾。”辨证录卷3说:“人有双耳聋闭,此大病之后,或年老人有之,故必用补肾之药,使肾之液滋于心;即宜用补心之剂,使心之气降于肾。心肾之气既交,自然上升而通矣。”临床上,耳病治心者,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常有滋补心

10、血、滋肾阴降心火、清心开窍、活血通络开窍等法。耳与肝络属关系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循耳,肝脉假胆脉通于耳。医学心悟说:“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杂病源流犀烛卷23说:“右耳属肾,左耳属肝。”生理关系肝气假肾通于耳。肝肾精血同源,且肝木为肾水之子,故肾气通于耳,而肝气亦假之以通于耳。辨证录说:“肝为肾之子,肾气既通于耳,则肝气未尝不可相通者,子随母之象也。”肝藏血,主疏泄气机,耳司听觉,主平衡,有赖于肝血之奉养与肝气条达。病理关系肝脏失调可致耳病。肝虚,精血不足,耳失所养,或肝阴不足,肝阳上扰清窍,则耳的功能失司,产生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症。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见,耳无

11、所闻。景岳全书卷27说:“(耳)虚闭证,凡十二经皆有所主,而又惟肝肾为最。”又肝气实,气机失调,或肝火上犯,亦致耳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医学心悟卷6说:“聘豆底耳,耳内生疔也,乃肝经郁火所结。”诊断关系根据肝脏病变特点,以诊耳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医学心悟.入门辨证诀:“若耳聋舌卷唇青,此属厥阴。”治疗关系某些耳病宜从肝论治。丹溪心法卷4说:“耳鸣必用龙荟丸”、“耳聋必用龙荟丸”。用龙荟丸者,泻肝经实火也。杂

12、病源流犀烛卷23说:“肝家本来火盛,或为风乘痰客而鸣,须先清肝,兼治风痰,宜加减龙荟丸。”保婴撮要卷4说:“耳证肝经风热,宜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用桅子清肝散肝经郁火而致者,加味逍遥散。”临床上,耳病治肝者,主要有清肝泻火(湿热)、疏肝解郁、滋补肝肾、平肝潜阳、行气活血等法。耳与胆络属关系胆之经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卫气说:足少阳之标,在耳窗笼之前。血证论亦说:“足少阳胆脉统耳轮。”生理关系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主疏畅气机,耳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肝胆气机调达。病理关系胆经失调可致耳病,耳病外症,多属于肝胆。保婴撮要卷4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肝胆主外症,风热有余

13、。”医林绳墨卷7说:“肾虽开窍于耳,而见症实系手足少阳二经。”胆病及耳,多因胆经热盛,经气痞塞或厥逆,或少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循经至耳而发。灵枢.厥论说:“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丹溪心法卷4说:“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素问.热论说:“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肝胆主升,其旺在左,故医学入门卷4说:“厚味动胃火,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耳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耳聋。三者,忿怒为多。”诊断关系根据少阳病变特点以诊耳病。素问.热论说:伤寒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说明外感耳聋者,多属于少阳。治疗关系某些耳病宜从胆经论治,特别是耳病外症,多从胆经或肝胆经

14、论治。临证指南医案卷8说:“邪干窍闭,治在胆经。”类证治裁卷6说:“气逆窍闭治在胆。”临床上,耳病治胆者常有和解少阳、清利肝胆、行气通窍等法。(五)耳与脾络属关系足太阴脾之络脉入于耳中。生理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降浊,输布水谷精微。脾气健,则清升浊降,耳得濡养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病理关系脾虚,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耳窍失养而功能失司,或易为邪毒所犯,致生耳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气受损,运化失调,聚湿生痰,浊阴不降,上干于耳,甚或痰与火结,壅闭耳窍,致生耳病,如耳胀、脓耳、耳眩晕等症。脾恶湿,外感湿邪,内应于脾,上蒙清窍,发为耳病。素问.至

15、真要大论说: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耳聋烽谭淳淳。可见脾虚清阳不升与湿浊上干,是脾病及耳的二个方面。诊断关系在临床上,多根据脾病证候特点,以诊耳病。治疗关系某些耳症宜从脾论治。保婴撮要卷4说:“耳证脾经郁结而致者,加味归脾汤。”血证论卷6说:“又有久病之人,以及产妇,中宫大虚,不能堵塞肝肾之气,以致虚火上冲,而发耳鸣者,虽系胆与肾中之火,却要填补脾胃以堵塞之。”临床上,耳病治脾者,常有补脾益气、健脾渗湿、清利脾经湿热,以及燥湿化痰等法。(五)耳与肺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之络入于耳中。捏鼻鼓气,气贯于耳,肺气与(中)耳相通;又中耳内表面之粘膜、纤毛,乃皮毛之属,而肺主皮毛,故(中)耳属肺之系。现代研究亦认为,中耳粘膜来源于呼吸道粘膜,其组织结构与反应具有很大的同一性。又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葱笼,专主乎听。”生理关系肺主声,耳为肾窍,而肺为肾之母,令耳闻声。难经.40难说:“耳者,肾之窍,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肺主宣发,肺气充,上焦开发,若雾露之溉,敷布气血津液,以濡养空窍。灵枢.阴阳清浊说:“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耳属空窍而得濡养,则功能正常。病理关系肺的病变可致耳病。如皮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