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本性群文阅读优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工阅读这两篇文章,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了解作者的立场与历史背景,仔细梳理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两篇文章都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又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阅读时注意体会。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张岱年和卢
2、梭,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论述思路并细读文本,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论证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欣赏论证艺术。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真”和“善”的美好品格。教学重点理清论述思路,分析论证特点,掌握立论与驳论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真”和“善”的美好品格。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何谓立身之本?一一“真”“善”孟子:“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3、;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翻译:孟子说:“职位低下,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是不可能治理好的。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能让上级信任了。要使朋友信任,也是有方法的: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也就不能让朋友信任了。让父母高兴,也是有方法的:若自我反省孝心不诚,也就不能让父母高兴了。要让孝心出之于诚,也是有方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让孝心出之于诚了。所以诚是天定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出于至诚而不能打动人心,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而不诚心,是不能打动人心的J真、善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人性光辉。追求不加掩饰的流露和发自心底的呼声,没有表演成分,这就是真诚;见人有难,怜
4、悯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施以援手,这就是善。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史上,一部分东西方作家或哲学家如张岱年、卢梭都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人性的真诚与善良上,写出了诸多的作品,探讨、呼吁人们展现熠熠生辉的人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们的两篇文章。任务一:了解相关知识1 .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文化与哲学等。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
5、。冯友兰评价张岱年说:“张先生之学生有习篆刻者,欲治一闲章以相赠,请示印文,张先生命刻直道而行四字。余闻之臼:此张先生立身之道也,非闲章也!张先生之木讷气质,至老不变。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直道而行则刚毅矣。近仁之言,其意当哉。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
6、世。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一一德国哲学家康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一德国文学家歌德2 .写作背景修辞立其诚写于1992年4月,本文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当时,中国市场经济虽蓬勃发展,但人心浮躁,甚至一些文人学者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有感于此,张岱年先生写作本文,呼吁作文、为人都要“立其诚”。张岱年治学也贯彻一个“诚”字。
7、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为一生立身之则。怜悯是人的天性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体系上,其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第一部分中,卢梭进行了一个自然人的假设,认为自然的最初的人是感知优先于理性的,自爱之心与对他人的怜悯之心都是人天生就有的,其观点体现了性善论的哲学思想。3 .解读题目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易传的美学观点。修辞,建立言辞。诚,思想诚正。意为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美好的品德。原
8、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题目出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卦文言【译句】君子应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忠信,则可以增进品德;外修文教内立其诚实,则有功业可居。【解读】“进德”与“修辞”相较,应首先“进德修业”,然后才是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任务二:理清论证思路,细读文本修辞立其诚论
9、证思路:第一部分(P1):引论,提出问题,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第二部分(P2-P10):本论,从两方面具体分析问题。第一层(P2-P5):从“立其诚”的含义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二层(P6-P10):从“立其诚”的重要性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Pl1):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阅读第1段: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修辞立其诚”,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论点)阅读第2-5段:“立其诚”是什么意思?三层含义强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立其诚”的意思是坚持真实性。它有三层含义:名实一致:强调理论和实际一致,即理论要符合实际。言行一致:强调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表里一致
10、:要求将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达出来。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论述效果有何不同?相同点:都运用了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具体论述的方法。效果:名实一致从“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论及属性相异的“文学”展开分析,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言行一致从浅、深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并引用古语印证,最后得出结论,逻辑感强,有说服力。表里一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阅读第6-10段,作者是如何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方面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的。修辞立其诚论证语言特点简练准确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
11、,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分析:这三句话指出了哲学科学的目的,显示人们观察现象的特点,表明追求真理应注意的问题,简练明了。同时,“往往”“一定”“就应力求”等,又从频率、程度、语气等角度做了修饰限制,语言准确鲜明,给人确定的认识。生动形象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分析:用成语“哗众取宠”、口语“讨好”顺风转舵”等,形象生动,增强了说服力,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语言平实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
12、最明显的不诚。分析: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思路:第1段:引出对天性和美德的思考。第2段:先批驳错误观点,然后明确怜悯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第3段:强调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运动。第4段:论述怜悯心派生出种种美德,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第5段:论述怜悯心的作用是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L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论点:怜悯是
13、人的天性。2 .卢梭所说的“怜悯”指什么?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从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可以指代我们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3 .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义?这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的,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4 .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与怜悯心有何不同?自爱心是在理智
14、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使其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5 .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依存。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任务三:对比阅读,探究启发意义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并用表格梳理。论证结构总一分一总层进式性,强调其现实意义。阐述“怜悯心”的重要性。立论和驳论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5、,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引出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悲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立论示例“一叶落而知秋”,从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得到的秋已降临的结论仍旧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就如同“见微知著细谨之处定成败”的喃喃古语传授给我们的智慧之者所说的一样,从一个小小细节,即可以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想来几千年前姜子牙在得知商纣王用象牙雕造的筷子进食之时,曾叹息“商之倾覆不远矣”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持掌天下的君王,只沉溺于炫耀财富奢靡之时,不仅提示了这种执政者对于天下兴衰、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也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倾颓。从象牙之著得出王朝且灭的结论,是姜太公的智慧,同时也是人们自古以来一叶落判定秋已至的智慧。同样是统领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周恩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