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合花》教学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百合花教学反思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文本,“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蒋匪军)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J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我们通常会抓住“清新、俊逸”两个词展开。我的课堂亦是如此。本课内容设计为两课时,但是实际执教过程中穿插了作业讲评及其他杂事,第一个课时的任务用了两个课时才完成。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垠。2 .解决基础字词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充分预习,再加上比较懒惰,不爱查字典)。
2、3 .依据小说三要素和情节四部分梳理概括小说内容。4 .抓住细节分析小战士和新媳妇形象。5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之间的关联。(文堂塑造了一个普通的战士,更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一个刚刚开始生活之路的普通年轻人,他蓬勃美好的青春与生命的魅力,具有透一个年轻战士的共性特征(类型化性格)。这与同时代的作品侧重表现高大、刚勇、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有很大区别。作品侧重表现的是通讯员的腼腆、羞涩、淳朴、青春的一面,这种与众不同,也像一股文坛的清风,鹤立而超逸)6 .作业:文中关于通讯员和新媳妇第一次会面的情节是被隐藏的,请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重现当时的场景。第二课时:1 .点评作业,
3、播放电影片段。2 .分析作者故事设定的时间(中秋节)和地点(包扎所)的意图。时间:传统的中秋佳节。(1)月圆之夜,夜晚亮度较高,增加解放军进攻的难度(毕竟夜晚发起的总攻总要偷偷摸摸),为后文通讯员的牺牲埋下伏笔。(2)中秋是团圆之时,但是年轻的通讯员牺牲了,有反衬效果,增强了悲剧意味。(3)将时间设置在特殊的口子,在战斗紧张进行的过程中,插入我回忆故乡中秋孩子们唱的月圆儿歌,以及我的想象,也有.一种舒缓节奏的作用,更有益于作品清新之风的呈现。(4)圆月的纯洁、明亮也暗示了通讯员与新媳妇纯洁的品格与感情。(5)中秋月圆,战斗、牺牲,使原本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瞬间凝成了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关系。地点:
4、在离前沿三里路的包扎所。(1)站后方,相较于前线没有这么紧张,给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空间,有利于从“我”与“新媳妇”的视角,从容、细腻地展示通讯员的憨厚、可爱、淳朴、腼腆等性格特征,更好地衬托他舍身救人的英勇行为。(2)作品的立意在于表现同志之间、军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把故事地点选在战场后方,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3)艺术创新色彩较浓。(4)避免了直面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但悲的意味并没有消解,吻合了作品清新之风。4 .分析作品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百合花被、破洞、馒头、中秋、圆月等的前后勾连,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5 .分析文章选择的叙述视角的用意。(“我”,第一人称、女性视角)(第一人称“我”来叙
5、事,常常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也便于抒发感情发表感想。而从女性视角去“看”一个年轻战士,借“我”的一双急眼去看,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因为作品要塑造的是一个与同时代作品中的高大、阳刚的英雄不一样的人物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通讯员,他羞涩、憨厚、木讷、不善于和女同志打交道,女性更容易看到,体会到这一点。)6 .分析作者选择将通讯员牺牲场景隐藏而通过他人转述的用意。(1.情节留白,使情节富有变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叙述人称的限制,文章:为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无法直接描述。3.符合文章“清新、俊逸”的风格,克制胜于放纵。隐藏血污,只交代牺牲的结果,使高潮结局笼罩上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氛围,更显
6、得沉重、悲伤,反而凸显战争的残酷。)7 .小结反思:PPT答案呈现不够简洁,需要教师当场提炼要点,笨笨的学生直接选择全抄,耗时较长。环节前后衔接不够流畅,第二课时更像是几个考题的叠加。可以增设一些衔接语。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比较有意思,指在考查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把握的准确以及文本的熟悉程度,但是部分对人物形象理解有偏差,加上对情节不熟悉,部分作业质量较差。新媳妇人物形象解读,“娴静”一词不准确,这个词意思是文雅美丽;柔美文静,庄重不浮,不适合用来形容一个农村新妇。“坚毅、高洁”,这个存疑。首先新媳妇对革命事业肯定是支持的,在“我”和新媳妇讲清楚了缘由后,她虽有所犹豫,但还是选择了支持,但是文中似乎也没有地方能够反映出她“高洁、坚毅”。课堂应该增设一点读文本的环节,先读文本后品味。第一课时是下午一二节课,教师和学生的状态都不太好,均有些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