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儿童微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儿童微项目”.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儿童微项目”一、项目背景:看见每一个深度学习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发展自身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儿童微项目”活动,可以引发儿童深度学习,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轨迹。有价值的微项目活动“怎么捕捉、如何设计实施”是教师最感到困惑的。教师以问题链助推主题项目生长,有真实的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情境,关注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现场,理解儿童经验生长的现状,尽可能给每个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空间与平台,使个性理念真正落地。基于
2、师幼共建“动态+生成”的项目建构理念,实施“任务+问题”的项目活动,是儿童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经验生长,也是生活课程重要的实施途径之一。这里主要表现出两个特征:统一、动态。其中,统一,体现在紧扣项目目标与幼儿发展,这是预设与生成方向的统一;动态,体现在追随儿童,每个孩子都是鲜活且独特的个体,教师需要动态追随,持续跟进,给予支持。二、策略阐述:发现每一刻微项目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富有挑战性的、非预设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追随孩子学习的行径和需求,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起一条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学习路径。如何看到项目生发的起点,支持儿童主动探究,赋能儿童经验表达呢?下面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
3、儿童微项目”活动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儿童微项目”活动架构强调来源于儿童真实任务驱动下的真实问题解决,关注儿童的经验生长,从兴趣出发,分成三个阶段审议推进。第一阶段为“项目审议”:捕捉即时性、阶段性或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兴趣点,引发教师主动审议,甄选真实任务和真实问题。第二阶段为“项目实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经验螺旋递增。第三阶段为“项目高潮发布与回顾反思”:在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中回顾,让幼儿的经验生长看得见、感受得到。三、应用案例:浸润每一个主题延趣生发:指向多元探究类的“儿童微项目”1.项目内涵:散点联结,运用迁移项目实施前,教师捕捉有独特价值的问题,生发满足儿童个性需求的项
4、目。这一类项目活动具有“问题散点,呈点不成链式”的特点,需要教师做一定的联结和疏通,并在推进中不断跟进与调整、运用与迁移,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2,策略提炼:基于儿童兴趣与需求的项目生长路径一片叶子、一颗松果,都能引发儿童的兴趣,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真实需求,挖掘其潜在价值。例如,中班“秋天”主题结束后,孩子们生发了很多想要持续探究的点,如“为什么树枝的颜色不同”“这些树上的果子可以吃吗”于是,师幼共同生成了“大树的秘密”项目活动。问题激趣:激活儿童主动探究体验面对孩子们零散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识别,提出共性问题,聚焦到一个或几个兴趣点上来启动探究。如此,通过聚焦问题
5、,打开了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大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解决问题的机会。项目1组:树枝的秘密幼儿自发开展树枝配对活动,发现每棵树的树枝都是不同的,有的颜色不同,有的纹路不同,有的形状不同等等。有的孩子提出,想要把树干上的纹路留下来,可以怎么留下来呢?项目2组:树叶的秘密孩子们发现落叶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而且颜色各不相同。教师为孩子提供了彩色的口袋,让孩子们将捡到的落叶放到对应颜色的口袋里,再比一比、数一数、分一分,从中发现树叶的秘密。例如,树叶有红色、绿色、黄色之分;有的树不掉叶子,有的树掉叶子等等。项目3组:果子的秘密在捡拾果子的过程中,孩子们意外地发现肥皂果可以用来制作泡泡,大家兴奋地玩着,激
6、动地举起手中的泡泡说:“老师,你看,果子会变出泡泡来。”这也引来了更多小朋友参与,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像我洗澡时候的泡泡。”“还像洗手液,可以用来洗手J“一脸盆的果子就可以做出许多泡泡水了。”“果子里的泡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探究体验,幼儿对树高、树干、果子、树桩、树叶等产生了好奇,积极用语言、表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究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多元探究。聚点纵深:支持儿童深度探究学习在辨识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现其兴趣、需求、问题后,教师需要为幼儿的学习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并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再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解
7、决问题,形成新的驱动性问题,引发深度探究体验,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生成点L果子小问号经过、过了项目分组之后,孩子们将自己对大树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类。随后,幼儿通过实地考察园内各种树木,进而生发了许多问题。于是,师幼共同在主题墙上创设了“果子小问号”问题墙,随时记录对果子的各种发现。生成点2:果子制泡实验当孩子们有了实验兴趣之后,教师给予充分的材料支持,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制作洗手液和肥皂。孩子们制订了制作泡泡液计划,积极开展果子制泡实验。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将制作的洗手液、肥皂等投入日常生活中。整合运用:赋能儿童经验表达机会待幼儿对大树有了更多的经验之后,教师赋权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跟
8、进和解决问题,并借助儿童会议的形式将小组经验扩散为整体经验,达到了个性化支持的同时,促进了幼儿经验叠加和生长。每组派一名幼儿代表为大家分析本组的调查和发现,并对收获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辐射,升华幼儿的情感。于是,孩子们萌发了一场“我来保护你”的护树行动。偶发事件生发:指向任务驱动类的“儿童微项目”1.项目内容:问题点经验点,矛盾平衡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项目开展的灵魂,主要从真实情境及儿童的经验和兴趣出发。驱动性问题的分解一一子问题的制订,则决定了项目开展的走向。教师引导幼儿针对驱动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幼儿成为项目的主人,打通问题点和经验点,在矛盾和质疑中找到平衡。2,策略提炼:基于儿童经
9、验与问题的项目生长路径问题与挑战:有效推动幼儿的学习过程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深度学习强调儿童在学习中参与的积极性、体验的主动性、经验的发展性。对幼儿园孩子来说,车类游戏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在一次户外玩车活动中,孩子们自发玩起了“斜坡骑车”游戏。基于这一偶发事件,孩子们生发了项目活动我是赛车手。尝试与调整:亲历赛车游戏的设计与筹备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和经验产生的冲突。这种认知冲突可以引发幼儿在对比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不断进行逻辑思维。在思考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平衡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主动开展探究。聚焦点1:没有赛车怎么办?幼
10、儿需求:需要一辆赛车。在寻找车子的过程中,孩子们都选择了带轮子、能滚动的车子,有的孩子匆匆到场地上随便选取一辆,有的孩子则会骑一骑车子,在体验中选择一辆自己觉得开起来比较快的车子。幼儿通过寻找、体验,在自主选择中构建材料适宜性的经验。例如,问题一:什么车可以做赛车?在选择中看到幼儿经验的差异。问题二:为什么有的车快有的车慢?幼儿在探究中发现与速度相关的因素。问题三:怎么开车又快又安全?幼儿在问题探究中发现安全行车的方法。聚焦点2:没有赛道怎么办?幼儿需求:搭建一条赛道。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思维,能够通过表征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用长条积木、垫子或彩虹桥搭建赛道。教师遵循幼儿的想法,支持他们
11、选择触手可及的物品来搭建赛道。幼儿从计划到实施,在实践中构建赛道实用性的经验。例如,问题一:赛道怎么搭建?在搭建中看到幼儿的计划与实施能力。问题二:车子开不过去怎么办?幼儿在测量中尝试解决问题。问题三:怎样开车更好玩?在游戏升级中培养幼儿挑战冒险力。聚焦点3:怎样成为“赛车大王”?幼儿需求:制订比赛规则。在多次游戏中,孩子们发现赛道中有逆向行驶的现象,有的幼儿觉得用不同的车子比赛不公平,有的幼儿说没有起点线和终点线,等等。于是,孩子们提出了许多建议:“我觉得路边需要一位警察叔叔,乱开车就要惩罚J还要在起点和终点处各画一条线,这样才公平。”“对!不一样的车子比赛也不公平,要换成同一类型的车子J孩子们在交流、协商中制订比赛规则,构建组织赛事的新经验。成果与后续:基于游戏精神的经验累积孩子们期待的赛事如约而至,大家都兴奋地参与其中,自身创造力及器械操控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发布以后,教师看到了孩子们的收获,也感受到了这场赛事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其实,游戏中的输赢并不重要,孩子们发现和享受赛车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体验。但是,孩子们的问题还在不断地涌出。教师需要思考:是否将项目活动延续下去,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