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总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总体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市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省就业促进条例和市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议要求,通过强化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强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配合、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法保障劳动权利、建立健全公共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考核体系与强化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等方式,全面促进我市高质量充分就业。(二)基本原则1 .提高站位,齐抓共管。坚持“一切
2、为了就业、一切围绕就业、一切服务就业”,进一步推动各县(市、区)、功能区与市各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2 .目标引领,树牢导向。聚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目标,完善支持举措,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提质的良性循环。加快形成重大投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3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三)主要目标2023年至2025年,全市城镇新
3、增就业15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人以上,吸引更多适龄劳动力和人才来扬留扬返扬;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至2025年末,三产就业比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吸纳就业比重显著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0万人;职工工资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率90%以上。基本建立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能力更加良好、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二、主要任务(一)落实就业优先政策1 .加强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4、协调配合。鼓励企业聘用高技能人员开展关键工艺改进与创新,根据实施内容和研发投入对企业进行奖补;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创造更多技能型就业岗位,提高技改资金对智能化项目的奖补力度,对实施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根据相关投入进行奖补。预算安排市级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投入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的项目,将就业贡献纳入专项资金项目竣工验收指标体系。市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扩大就业类项目,鼓励企业发展连锁经营、首店经济,鼓励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发展和建设直播基地。2 .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研究制定我市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具体实施办法,分项目类型开展就
5、业评估试点工作;对2020年以来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建成后注册新增的市场主体包括“四上”企业的吸纳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足额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就业带动能力强和就业质量高的项目。跟进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对带动就业情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项目建设有用工需求的,通过开展专场招聘、劳务引进、资源调剂等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服务。3 .健全完善各级政府就业工作体系。市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相关工作,发挥领导小组牵头协调作用。持续跟进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数据动态变化,履行好高质量考核指标
6、推进任务,并做好统计汇总数据,按时按规上报,及时分析督查。市政府将就业工作目标纳入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举措。4 .加大就业工作支持力度。每年全市统筹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不低于3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不低于8000万元;依据省就业促进条例,消除县市就业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零投入”现象。各级财政和人社部门依据就业创业信息系统中实有人数及目标人数编制当年资金预算需求,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排到位。县(市、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加强就业调控、政策扶持、市场培育、职业培训、服务优
7、化、就业帮扶、环境改善等工作,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5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启动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三年行动,切实以重大项目实施带动更多就业,20232025年,每年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85个,强化龙头带动,每年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2024年,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积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典型,举办“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每年选树10个农村“双创”典型。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育,分类开展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培训,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000人。6 .强化支持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要素保障。县(市、区)人民政府将要素指标投放到符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
8、、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企业,重点支持我市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依法依规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力争2023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新增不低于200亿元、2024年不低于225亿元、2025年不低于250亿元。(三)扶持重点群体就业7 .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20232025年,每年征集7000个就业见习岗位,组织2500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及时稳妥下发就业见习补贴,促进实现就业目标。持续举办线上和线下招聘会,抢抓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的关键期和窗口期。组织实施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对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一生一
9、策”就业帮扶活动,用好求职补贴等就业帮扶政策,做好“三进三看”等市企参访、实习见习工作,逐年提升在扬实习学生比例。每年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调查,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131”服务。全面调研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性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充分用好国家、省、校三级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确保服务率100%o8 .深化市校合作共建。20232025年,每年组织进校园招聘、举办城市推介讲座、参观企业及城市各不少于15场,组织不少于5000名在扬高校毕业生参加相关活动。鼓励面向各层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积极支持师范毕业生在扬就业。组织专业培训机构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服务专家、知名企
10、业家等进校园为在扬高校毕业生培训指导。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举办多频次、小规模的宣传活动。9 .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探索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展“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吸引更多劳动力来扬工作。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协同招聘活动,健全零工服务模式。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力度,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10 .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做好每年春秋退伍季全市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全员适应性培训,宣讲就业创业政策,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退役士兵实现人生转型、
11、事业转轨。开展线上线下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确保上一年度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士兵就业率100%。做好职业技能、个性培、创业等补贴性教育培训,宣传动员全市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省级特色培训班,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2023年,结合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并做好推进落实。(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11 .加强“扬家匠”“扬家将”队伍建设。从2023年起,每年举办“工匠日”系列活动;2024年,组织开展“工匠论坛”。评选表彰第四届“工匠”“大工匠”。20232025年,开展市级首席技师、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在市名师工作室中继续设置专业技能类名师工作室,逐年提升技能人才申报
12、比例。评选“大工匠”“工匠”;推荐“大工匠”“工匠”。2024年,开展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审,并加大高技能人才比例,高技能指标人数由3名增加至5名。12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挥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以“好就业、就好业”为导向,面向企业职工等群体开展社会化培训,围绕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布市“十万职工大比武”年度技能竞赛计划,以赛促技开展岗位练兵。2023年,举办第二届市职业技能大赛。在驻扬职业技术类院校和汽车、玉雕、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行业)成立10家工匠学院。2024年,举办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100场。2025年,做好“建
13、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劳动和技能竞赛总结表彰活动。13 .加强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20232025年,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2023年,推动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上线运行,规范评价流程,提升评价质量;各等级认定主体认定发证5.5万人次;在试点基础上,扩大企业特级技师的评聘范围,为企业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2024年根据技能人才评价系统用户需求和系统实际运行状况,不断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尝试开展部分数字技能类技能考核的系统自动评价,提升认定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试点开展企业直接认定技能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大用人主体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权;完成省人社厅下发的技能人才评价考核指标。
14、2025年,放大技能人才评价系统的社会效应,力争在服务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画像、薪酬制定和职级晋升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持;评选我市技能人才优秀考评机构,推动认定工作优质高效开展。14 .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I。组织开展相关调研,制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实施办法。鼓励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20232025年,每年开展社会性培训数6.8万人次。组织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引企入校,将教学性实习与企业生产性实践结合。15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技能人才。2023年,以“数字工匠”培育为导向,支持技工院校开展订单班10个左右,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2-3个;调研开设
15、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2024年,优化升级技工院校数字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改造传统专业向数字经济相关专业转型发展。2025年,逐步增加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数量,加大数字类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规模。20232025年,每年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000人。16 .拓展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保障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技师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参军入伍、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以及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方面,分别按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享受相应待遇。(五)赋能创业带动就业17 .落实税费减免等鼓励创业政策。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满足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16、纳税人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企业名单。根据苏政规(2023)1号文件,对部分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3年上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20232024年,对照苏财税(2022)6号文件,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优惠政策落实到位。2025年,全力落实各项减税降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初创企业等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应享尽享。18 .培育支持自主创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由风险补偿基金承担部分不良贷款风险损失;免收借款人担保费,担保机构工作经费由财政奖补。力争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低于3.6亿元,2024年不低于3.8亿元,2025年不低于4亿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主动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通过举办大赛、建设创业基地,组织创业沙龙,营造创业氛围,20232025年,每年扶持成功创业1万人。19 .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