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穿刺技巧 演示文稿.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静脉穿刺技巧 演示文稿.ppt.ppt(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儿静脉穿刺技巧小儿静脉输液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 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穿刺失败的原因 患儿因素:由于患儿体质、胖瘦不同,血管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所以穿刺应因人而异 年纪因素:患儿小,对医院恐惧,不能主动配合,哭闹固定差 家属因素:家属期望值高,压力大 心理因素:须具备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同时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提高自身修养,具备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
2、的胸怀。同时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用物准备用物准备:75%酒精 (络合碘消毒皮肤易上色)5号尼龙针 针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大小血管全用)穿刺台 高约140CM,宽约60CM 光线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
3、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正中静脉在颅冠缝起于静脉网汇成正中静脉后沿额骨表面在近中线处垂直下降,
4、与对侧同名静脉并行,至眉的内端续与内眦静脉。该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粗短而直,不滑动,易固定,暴露较明显。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 颞浅静脉 颞浅静脉起始于颅的顶部和侧面的静脉网,汇成颞浅静脉,位于拟颞部皮下,在颞筋膜的表面,颧弓根的稍上方,外耳门的前方,与同名动脉伴行,可摸到颞浅动脉的搏动,静脉常在该动脉的前方。此静脉细长浅直,不滑动,暴露明显。耳后静脉 位于耳廓后方,向前与下颌后静的后支吻合,与乳突导血管相连,故较为固定,且稍粗直,或略带弯曲,显露清楚。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 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
5、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 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 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帮助固定病儿,不让他乱动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 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 3岁以前的患儿,向其父母了解情况以熟
6、悉患儿,在穿刺及护理中尽可能使用患儿熟悉的词语、手势,同时将患儿喜欢的玩具放在其周围。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 3岁以上的患儿扎针前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更大一些的患儿输液,根据其输液部位,护士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并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 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
7、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 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 穿刺技巧穿刺前的准备 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 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告知其家长可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嘱患儿在床上玩耍活动或大小便时手足保持平行、放低,防止血液反流,堵塞针头穿刺技巧穿刺中 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 手
8、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握杯状手,这样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用拇指及食指捏住针柄进针拇指及食指捏住针柄进针穿刺技巧穿刺中 针头与皮肤成510角较适宜,但也因小儿胖瘦、血管深浅而异。一般进针角度越小越容易成功,进针后平而向上,缓慢向下 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一般无需再进针无需再进针,特别是细小的血管 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才能重新进
9、行穿刺。如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还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等 穿刺技巧穿刺后 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蝶形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如选用踝静脉或足背静脉穿刺,则需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和足背,下
10、肢置于功能位。穿刺技巧穿刺后 常规固定好胶膏,为防止小儿输液途中躁动流汗导致胶膏松脱,针头滑出血管外,可将输液管前端固定于穿刺部位同侧耳廓上。因为耳廓无汗腺分布,利于固定,并嘱家长以喂奶姿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只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必要时可约束小儿四肢或使用镇静剂,这些方法都可有效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穿刺技巧穿刺后 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患儿面色,神志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针头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移动、脱出,固定胶布的松动,瓶内有无移动、脱出,固定胶布的松动,瓶内液体有无走空及各连接处有无漏夜液体有无走空及各连接
11、处有无漏夜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高度的责任感可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从而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并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以减轻护理负荷。穿刺失败原因(1)患儿因素:由于患儿体质、胖瘦不同,血管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所以穿刺应因人而异。(2)解剖变异:有的患儿静脉走行与成人不同,主要表现在大隐静脉、手背静脉及正中静脉上,若按平常静脉走行给未显露且很胖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约有1/10会不成功。穿刺失败原因(3)脱水循环障碍:患儿因休克腹泻衰竭。(4)水肿因素:由于水肿局部血管显示不清,组织内渗液未全消退,进针后不容易穿入血管。对策(1)对胖儿穿刺时一
12、定要掌握好深浅度,扎止血带,用手触摸血管有轻微滑动,饱满感时以进针后2030角看准方向进针多功能穿刺成功。如用手触摸不到血管,进针后3040角刺入,对瘦儿一般血管显露以1530角为宜,特别浅的5角刺入可成功,对黑青紫血管不显露者,穿刺较难,应扎止血带,可手轻拍,绷紧皮肤,血管较显时易刺入,但不宜热敷,以免肤色暗紫,难以穿刺对策 脱水及循环障碍:对脱水、休克血管弹性差,穿刺时局部热敷或止血带略扎紧血管可显露,穿刺时要慢,对极度衰竭者,进针后回血慢或不回血,不要急于退针,自感针头确在血管内时,放松止血带,滴速通畅为宜。水肿对水肿患儿应按摩推压局部,待血管显示后再穿刺,因此时组织渗液未全消退,进针要
13、比平时略深对策 脆性滑动静脉:应正确掌握穿刺方向与深度,缓慢进针,穿刺时以左手拇指压迫血管下端,看准方向,快速刺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总结 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有效、合理的方法,就能尽量避免液体外渗,做到合理使用血管,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并且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总结 同时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特别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