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00357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一、概述(一)项目名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二)服务领域培养掌握本专业主要面向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三)建设资金投入及用途项目总投资543.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528.6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万元,学校投入5万元。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59.4万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444万元,师资队伍建设25.2万元。二、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了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

2、的高度结合。随着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低水平的劳动者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和资本,机一电结合业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工程领域在机电技术上又相对比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稀少、缺乏竞争能力,机电产品从外观质量到内部质量都反映出诸多问题。企业为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纷纷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引进机电融合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的建设将对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科技

3、兴国、振兴中华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与编制、加工制造、供配电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数控程序编制及自动控制操作、检测、检验、调试、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成为能动手实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主力军。(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全国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

4、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而目前全国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00余所,每年培养大约15万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全国30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IO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仅数控技术岗位人才需求量缺口就达30万人。三、建设基础(一)专业历史基础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2011年,2020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2022年确定为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迄今为止,本专业为甘肃省内外相关领域输送了1200多名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7.5%以上,专业对口率90.3%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8%。很多毕

5、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师资队伍状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有14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1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3人,专兼比例1:0.27o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是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够适应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符合中职人才培养要求。团队基本结构状况见图1。图1机电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图(三)实训实习条件校内实训室有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室、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机电仿真实训室、钳工实训室、

6、数控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车铳)、装配钳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电工实训室和电子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有工位240个,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在校外,与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四)专业改革成就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了“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行动型课程体系;建立了先进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让学生通过校内两年

7、的专业教学,半年的校内综合实训,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对接,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依据能力递进规律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授课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授课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二十多年来,机电技术应用教学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产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

8、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校设有“武威市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所”,多年来,机电技术应用教学团队成员在数控技术、维修电工和钳工等方面为社会培训专门人才1500余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五)目前存在的不足1.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与优化。2 .专业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较少,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3 .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的长效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完善“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的人

9、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过硬的、在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集资源共享、学生实训、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一流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工作中坚持的理念: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工学结合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工作过程和关键技术设计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课程教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与甘肃省及兰州周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一起深入分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高技能

10、人才需求,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增强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2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坚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机电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完善订单培养、校企融通

11、、多证书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区域性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组合,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扩大和新增校内企业实训中心或校内工厂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内企业中心达到4个;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关制度,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机电技术应用专门人才的需求。3 .师资队

12、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以师生比为前提,以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度量来配置专任教师。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原则,三年内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引进3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以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深度。(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增加专任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

13、践能力。保持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100%.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4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和武威市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争取年均累计培训4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到120余人次。五

14、、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现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甘肃省机电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工学结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企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适应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紧密围绕甘肃省

15、和兰州周边产业区对机电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深入机电产品制造、销售、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2 .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践“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半年的校内岗前模拟综合训练,达到准职业人的要求

16、;最后半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性训练,达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3 .校企联合,深度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企业和校内机电技术应用实训中心,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初步认识职场”、“理论实践训练”和“顶岗就业砺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适应未来实际职业岗位要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4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1)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及装备制造行业,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