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经验材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经验材料今年以来,为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返贫致贫,我区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创新帮扶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增加脱贫群众造血能力、化解群众致贫返贫风险,取得良好成效。一、注入金融源头活水,“贷”动脱贫群众增收发挥“*富民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的杠杆撬动作用,为创业农户引来源头活水。一是以宣传为重心,确保全区农户全覆盖。建立“*富民贷”政策宣讲和工作指导员队伍,按熟悉内容、熟悉办理流程、熟悉有关要求以及会宣传、会讲解、会指导办理“三熟悉三会”标准,先后组织推进会
2、、专题培训以及各类宣传1500余场次,发放明白纸13万份,切实提升了群众的知晓率。二是以服务为重心,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服务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服务,“*富民贷”工作指导员在指导协助农户完成借贷工作后,对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对接、上门指导、跟进服务、拟制订单,在政策范围内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部分畜禽养殖户提出畜禽病疫防治需要专业人员指导,道口铺街道创建兽医巡诊机制,安排兽医对辖区所有畜禽养殖场开展巡诊和畜禽病疫防治,满足了群众多方面需求,保障贷款顺利发放。三是以需求为重心,确保金融产品精准投放。以镇(街道)为单位,通过座谈等方式,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
3、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脱贫享受政策户等重点群体开展定向宣传,摸清底数及款项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推荐方案,提高了金融产品投放的精准性,累计推荐“*富民贷”1007人次、金额63873.6万元,发放107笔、6099.37万元;发放脱贫户小额信贷11笔48.7万元。二、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切实提升帮扶实效一是加强乡村公益岗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将“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根据脱贫户的就业意愿签订劳动协议,让公益岗人员“专业”上岗、“敬业”工作,变“输血式”帮助为“造血式”帮扶,有效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乡村振兴公益岗位860人已经签署劳动合
4、同并安排上岗,其中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从事公益岗位人数为422人。二是扎实开展规模农场和就业工场“两场同建”。利用上级衔接资金推动产业就业深度融合,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产业。大力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既帮助企业解决了灵活用工问题,又增加了合作社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三、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打好农业项目“基础招式”。着重发挥扶贫项目(资产)带动作用,121个存量项目实现收益990余万元,带动5700户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镇发挥集中优势力量,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设大棚扶贫产业基地,通过“建棚一租棚一分红”的模式,发展葡萄、甜瓜、樱桃、羊肚菌等农产品种植,吹响了致富“集
5、结号截至目前,该镇共建有大棚121座,其中冬暖式大棚85座、拱棚36座,共占地460余亩,亩效益达2万元以上,村民摇身一变成为租棚户,腰包鼓了起来。二是引入“名优特稀”高附加值产品。在“*富民贷”政策的支持下,*镇*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300万元贷款,新上澳洲蓝龙虾设施养殖示范项目、厄瓜多尔燕窝果项目、山农酥梨项目,引进“名、优、稀、特”高附加值农产品,有效带动了脱贫群众增收。三是推进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主导产业对镇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镇推动“特早熟黄花菜”产业转型升级,推广黄花菜和软枣猫猴桃间作种植技术,建设了560亩的产业培育基地,带动
6、周边村庄60余农户务工就业。四、全面排查分类整治,织密防返贫监测网一是强化日常督导频次。制定*区脱贫群众帮扶责任人、村级乡村振兴专职联络员管理办法,严格实行帮扶队伍动态管理制度,督促各镇(街道)出台管理办法,按时进行日常督导、业务培训,并对全区帮扶干部帮扶情况、村级专职联络员履职情况进行电话调查、现场询问、入户暗访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2022年以来,共开展常态化督导暗访22次,反馈即知即改问题40项。二是提高动态监测精度。统一印发帮扶手册作为“坐标点”,以此为抓手,各相关行业部门根据工作职能,组织开展调查核实、分析研判,简化工作流程,缩短纳入时间,截至目前共纳入动态监测户11户34人。三是认真开展集中排查。严格落实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要求,对重点关注人群和特殊群体等“八类人群”开展全面排查,确保应纳尽纳,切实消除风险。7月下旬,张炉集镇经过干部摸排发现一名农户突发疾病,正在住院治疗,疑似属于突发严重困难情况,区乡村振兴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入户核实,随即开通绿色通道进行帮扶,使该户享受了“先看病后付费”等政策,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