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2023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2023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学2023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切实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结合小学劳动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充分挖掘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资源,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工作,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培育学生劳动观念、能力、精神、习惯和品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不断
2、创新和完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二、总体目标1.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聚焦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获得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弘扬学校品正精神,充分发挥学校自然环境、校园文化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有学校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把我校打造成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让劳动教育成为我校的品牌课程。三、课程实施1 .课时安排劳动教育课每周每班不少于1课时,每周一主题,每学期组织2-3次分年级劳动技能比赛。2 .组织形式劳动教育课通过家庭、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三个活动载体组织完成。3 .活动
3、方式及课程内容劳动教育主要活动方式:劳动课堂知识教学、学科劳动教育、学生自我服务、校内劳动基地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公益劳动等五种形式。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小学2023年劳动教育实践推荐清单,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六大课程体系(推荐),统编劳动教育教材,劳动教育基地课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蕃园善教”课程等,各班级选择适合课程开展劳动教育。4 .劳动教育宣传周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月学校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立为劳动教育宣传周,每年11月份设为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月。劳动教育做到每周每年级一个主题,每两个月每年级一次劳动比赛。四、工作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劳动教育分管领导:劳动教育各校区负
4、责人: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依据各年级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实施劳动教育总体方案中的主题活动以及比赛。各校区要建立教师队伍,原则上每年级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2.加强课程管理(1)丰富课程体系。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并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促进横向学科融合,纵向学段贯通。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和劳动月,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优化组合,集中体现课程教学成果,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成果展演活动。(2)明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和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5、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感知劳动乐趣,注重培养劳动和劳动安全意识,知道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3)开展实践活动。坚持“落实、落细、落小、落真”的实施原则,上好“四堂课”,即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科劳动课、校园文化劳动课、课外劳动实践课。深度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价值,将楼道、教室、绿化带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合理分配到班级。充分利用实验室、种植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条件,组织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活动,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
6、校园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班队会、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活动等。(4)拓展劳动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建设改变劳动实践基地,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利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教育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5)密切家校联系。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明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家庭日常劳动清单,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劳动,指导家长每年有针对性地教会孩子1至2项生活技能,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6)强化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好劳动记录册。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记录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让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