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资本论导读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阜师范大学资本论导读 复习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1简答1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2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价值形式的?3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4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题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参考答案简答1、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所具有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的结果,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作为价值实体的一般
2、人类劳动的内容。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它的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它的量是用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算,它的社会性说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发生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同样性质的价值的物的形式;第二,生产劳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这种物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使私人劳动
3、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量的变动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2、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由于简单价值形式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因此是马克思考察的重点。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表现的两极,进而分别考察这两极,最后综合考察这一形式的总体。马克思首先确定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指出两极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然后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4、指出,两个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不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作为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表现。接着分析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分析表明,相对价值量不能明确地、完全地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就是等价物。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对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的综合考察: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上被表现的,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已经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的对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但它会向前发展,会自行向更完全的形式即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3、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价值是物化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在生产中形成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它实现商品的价值但不能使这个价值增加;流通过程是商品形态变化过程,不是价值的源泉。资本运动与商品运动表现在流通形式上是买卖顺序的颠倒,没有离开流通领
6、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贱买、贵卖,还是假定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能够在贱买的同时贵卖,都不能使价值增殖。流通不是价值、价值增殖的源泉。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就只与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一定量价值。并且,离开流通不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就不能实现价值,更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交换应该是起点。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但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
7、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所以,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最一般条件。按这一条件,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按价值购买劳动力,在生产中消费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最后,货币所有者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在市场上按价值出售,取得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与价值规律并不矛盾。4、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才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动在事实上隶属于资本。生产相对剩余
9、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机器大生产出现以后,一方面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提供了物质资料,使提高劳动生产力成为可能;同时,又是延长工作日的最有力的物质手段。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交织在一起了。如果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来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但是,如果从剩余价值运动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种剩余价值形式的差别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目的绝对延长才能
10、提高;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论述题参考答案要点:第一,简单劳动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二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
11、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2简答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运用的研究方法。2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3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的价值形式的?4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论述题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参考答案简答1、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具体方法有:具体-抽象法,逻辑-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法,定口重.O2、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第三,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并不
12、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由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的,是完全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的。马克思正是把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现出来,并员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详尽地考察了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由于简单价值形式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因此是马克思考察的重点。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表现的两极,进而分别考察这两极,最后综合考察这一形式的总体。马克思首先确定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指出两极是
13、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然后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指出,两个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劳动化为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不同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作为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才能得到具体的表现。接着分析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分析表明,相对价值量不能明确地、完全地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就是等价物。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对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的综合考察:一个商品的价
14、值是在交换价值的形式上被表现的,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已经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的对立。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但它会向前发展,会自行向更完全的形式即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所具有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的结果,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也不是来源于
15、作为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内容,它的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它的量是用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算,它的社会性说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商品的难以理解的性质发生于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同样性质的价值的物的形式;第二,生产劳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这种物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的形式;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表
16、现出来,使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量的变动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论述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常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机理。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关心的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是商品中包含的并由商品出售而实现的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家必然不断改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