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平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四平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定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和路径,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各项工作,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9)44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32号)吉林省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法委发(2020J4号)和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四政发(2021)7号)中共四平市委关于印发
2、法治四平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的通知(四发(2021)17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卜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两快、两全”和“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十二字”目标要求,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助推四平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创新市域、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
3、和公共法律服务理念、内容、形式、供给模式,建设人民满意、覆盖全市、城乡协调、层次分明、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助力提高全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为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一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聚焦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把便民利民作为第一导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改革钊新统筹协调。
4、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创新公共法律服务理念、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升效能,激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内生动力。坚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贡任,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为四平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股务支撑。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智能精准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
5、系。推进数字公共法律服务、智慈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着力打造四平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随时办、随地办、随身办的公共法律服务。推动形成分行业、分领域公共法律服务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民生、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成率达到1003体系建设均衡发展。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青少年、单亲困难母亲等特殊群体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等重点群体和刑事案件法律援助、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有效覆盖,权益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质量、效能更加均
6、衡C服务资源深度融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和热线平台深度融合,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保障、一体化监管新模式,推进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模板化“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建立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各类法律服务行业协作更加紧密高效,服务资源深度整合、高效配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服务供给精准高效。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精准、领域更加全面、效能更加明显,在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作用明显增强。大力引导与政策支持具有法律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提高全市法律服务机构公共法律服务参与率。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创新公
7、共法律服务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监督评查更加精确务实、办事流程更加规范便捷,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全业务贯通能力。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人才评价、创新激励、基础保障”等相关机制,拓展服务评价渠道,探索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服务保障坚实有力。严格落实四平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标准,探索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政照采购目录”,制定并严格执行本市公共法律服务考评标准,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指标纳入依法治市年度考核,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经费、人才、科技保障有效落实。四、主要任务(一)深度融合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依托吉林
8、省公共法律服务联合运行管理中心,将深度融合网络、热线和实体“三大平台”作为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的重要措施,按照“5+2”运行模式(“5”是指统筹规划、监督运营、升级完善网络、热线、实体、智能、管理五大平台:“2”是管理指导“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和“公共法律服务宣传推广”),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1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依托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务联合运行管理中心,构建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指挥调度机制,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全时空配置能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机构衔接流转机制,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全业务贯通能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突发特殊性公共法律服务
9、需求应对能力。2 .建设高水平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规范化示范创建工程。以基层司法所为依托,优化整合基层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科学规划建设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司法所,将司法所打造成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一线窗口。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机制,引导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利用国家宪法H、民法典宣传月等关键时间节点和活动热点,开展巡回公共法律服务和远程公共法律服务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3 .搭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应急平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综合性“一站式”联动调解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信息化
10、平台资源,探索开发“多元化解矛盾纠纷110”服务模式,坚持“统一受理、集中分配、归口管理、依法处置”的原则,不断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紧密衔接、有机结合、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受理、调处和快速分流工作运行体系,推动便捷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4 .加强服务网络科技支拶。结合地域特点,推进法律服务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法律服务申请和受理随时办、随地办、随身办,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便利度。推进“吉法智”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机布设,努力向基层、农村等法律服务资源质乏的机构延伸,为有需求的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供智能法律服务,
11、“吉法智”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机布设数量突破100台。(二)科学配置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进法律服务供给均等化。结合地域特点,充分挖掘法律服务资源潜力,通过体系规划、科技应用、人员流动、机制推动、交流合作、服务购买等方式,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5 .深化法律服务互联网应用。配合数字乡村战略,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技术引领建立“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智慈公共法律服务”等供给路径,采取公众号、微信、微博、抖音APP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寻求法律服务的知晓率和首选率,着力缓解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问题。6 .发挥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高资质、高水平、规模化的法律
12、服务机构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建立服务联盟、设立分支机构,为法律服务资源薄弱区域提供帮助。采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重点服务与巡回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建立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交流机制,引导优秀法律服务从业人员通过挂职、援建、培训交流等方式向基层机构短期流动,推进法律服务资源良性循环。7 .充分利用社会法律服务资源。探索建立退休法官、检察官、法律工作者等聘任制度,鼓励引导具有较高法律素养、丰富法治实践的资深政法系统从业者、高校退休法律专业教师等人员加入实体平台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基本法律事务协助、调解等法律服务,促进公益法律服务发展。探索与吉林师范大学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交流合作机制,推动
13、建立公共法律服务法学社会实践基地,为法学基础好、素养高的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渠道和平台。8 .推进法律服务产品化、构建服务链。切实加深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开发,以需求侧为核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适应地区服务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塑造地区品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种类持续增加。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各行业服务衔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法律服务“接口”,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工作精准对接的融合性公共法律服务链条。培育一批熟悉产业特点的法律服务团队,重点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等具有四平特色的“产业链+法律服务”品牌。9 .围绕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围
14、绕民营企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出企业“法治体检”、法律培训、商事调解、仲裁服务、法律维权、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产品,努力营造和维护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推出律师参与政策制定、文件起草、专家论证与风险评估、招商引资、信访调解、出庭应诉等法律服务产品。围绕司法公正,推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诉讼调解对接等法律服务产品。国绕乡村振兴,实施“法治同行”活动,开展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活动、实施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开展“公证进乡村”活动、实施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10 .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15、强化重点群体法律援助服务,对农村高龄、失能、失独、空巢老年人,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扶养儿童、妇女和中、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探索免予经济困难状况审查。对符合社会救助以及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条件的受援人,加强引导服务。对符合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的受援人,主动引导并协助其向办案机关和民政部门申请相关救助。将法律援助覆盅农村低收入群体,为农民工和生活困难农民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三农”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受援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探索推动将涉及农民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切身利益的劳动争议、土地纠纷、养殖种植、环境污染等事项纳
16、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应援尽援、应援优援。(三)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11 .建立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体系。落实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标准,推进平台形象、产品、建设、服务、数据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争议解决制、服务公开制、行为规范指引等服务制度,以严纪律、树形象为目标加强对法律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监督管理.12 .开展法律服务业行风建设。广泛开展法律服务队伍职业道德和执业素养教育,落实法律服务工作者宣誓制度。全面升级公共法律服务诚信体系,建立法律服务人员诚信档案,按照一-机构一档、一人员一档的目标要求,海盖率达到100%,加强与社会诚信体系的融合应用。引导法律服务队伍践行“服务为民”宗旨,全面规范法律服务领域的竞争行为,树立法律服务良好行风,提升法律服务业社会公信力。13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建立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