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3篇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1一、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1、策划主题大纲红方块以本村历史文化特色为背景,对场馆主题进行设计。编修村史大事记、实物展陈、荣誉展示以及视频影像等方面内容,并且将重点放在村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先进典型、村容村貌、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展示上。2、布展设计方案红方块所设计的村史馆内设有村史溯源、发展概况、村内大事记、好人好事以及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实物方面的陈展,集中反映村庄的历史底蕴和在党领导下农村的发展变化的概貌Q用物品承载历史,图片记录全部的进程,实景浓缩记忆注重村特色,展示了民促风情、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等风貌。3、施工展示制作搜集村中代表性物件实物、资料
2、、图片等,对于重要事件场景或者代表人物,利用雕塑浮雕进行场景还原Q资料展示采用速捷展具,灵活多变的安装形式和创意融洽的造型设计不但美观而且自由组装更换内容,利于后期的展馆维护。以复古风格为主,结合现代化技术,丰富展厅的内容和形式。二、村史馆目的意义所在1、让村民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史,调动村民富而思进的积极性,描述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折射着村子的发展变迁。挖掘、保护以及弘扬民间的文化。一方面是把往昔的点点滴滴捡回来,留住大家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想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对村庄历史变化的了解以及党在建设发展农村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功绩。让年轻一代人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家乡做出贡
3、献。2、村史馆为全村群众打开了了解自身,了解父辈,了解历史的一扇窗,传递了正能量。通过村史馆建设,让优秀的本土文化得以根植,得以发展,让更多的人热爱自己的家乡,让群众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2根据XX县贫困村(镇)史馆建设实施意见要求,为进一步全方位呈现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党和政府强力推动、人民群众自强奋斗的脱贫历程及所产生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巨大变化,激发脱贫攻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提升各贫困村(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XX镇脱贫攻坚工作整体进程,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原则(一)
4、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把村史馆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相结合展(镇)村史馆建设工作,与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以人为本,明确主体。明确和强化村级组织在村史馆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建立村史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三)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等,突出特色,结合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四)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突出工作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先行试
5、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二、建设要求(一)建馆要求以村(社区)为建设主体,在XX社区及10个贫困行政村(含8个贫困提升村)各建设一所村史馆。XX社区、XXX要求在6月中旬建成;XXX要求在9月底前建成。(二)选址及建筑面积要求村史馆选址要立足安全便利,充分利用本村现有各类公共房屋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空闲的小学校、附近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等),立足安全方便,不搞重复建设。村史馆建筑面积应控制在30平方米左右。(三)展示方式及内容要求L图文展示。馆内陈列的资料应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文字介绍要阐述本村概况和围绕“两不愁、三保障”、“6105”标准实现情况,其中包括:村情简介、贫情分析、脱贫措施、减
6、贫成效、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照片文字应突出新旧对比,聚焦巨大变化,充分展示贫困村贫困户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质量大提升的显著成就。2 .实物展陈。制作反映脱贫攻坚工作实物或模型,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或情景介绍,真实记录贫困村脱贫轨迹和历史变迁。3 .荣誉展示。主要陈列集体及优秀村民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奖牌、奖杯、锦旗等,表彰规格较高的奖项要摆在突出位置,并配以情况介绍,充分展示本村在各个领域发展中的突出成绩。(四)使用管理村史馆建成后,各村(社区)要明确村史馆具体负责人,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本单位情况的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日常管理,实时地进行村史馆内容的替换和更新,同时还
7、要注意选拔培养村史馆讲解员,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作用。三、工作要求(一)思想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XX镇村史馆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文件要求,在6月15日前先行建成XX社区、官洼社区、河口村委会、小街村委会4个村(社区)的村史馆,其余8个村(社区)及时开展图文资料和实物的收集整理,场馆选址及后期建设的规划,并纳入本村(社区)的重点工作行列,为后期村史馆的开工建设打牢基础。各村(社区)要充分认识建设村史馆的重大意义,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把建设好村史馆作为XX镇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任务。(二)加强组织领导。涉及村史馆建设任务的11个村(社区)结合本村(社区)实际情
8、况,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村史馆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克期完成建设任务,并力争把村史馆建设打造成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亮点。(三)抓好组织落实。各村(社区)要积极开展建设工程前期筹备工作,摸清家底,作为示范建设的XX社区、官洼社区、河口村委会、小街村委会4个村(社区)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有关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同时各村(社区)要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张贴宣传材料等方式,让群众充分了解,激发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村史馆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形成政府推动、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四)强化监督考核。为充分调动建设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村
9、史馆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镇村史馆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将加大对本年度承担村史馆建设任务村的监督考核力度,每周五由各下乡工作组将村史馆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同时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项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落实整改Q此次工作要切实做到以考核促管理,落实建设责任,保证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村史馆规划设计方案3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展示名人志士的美好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
10、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教育和引导他们尊重优秀文化传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共同缔造美好人居环境,为建设全省“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为主题”提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把村史馆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以人为本,明确主体明确和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在村史馆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建立村史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
11、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三)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一切从村落的地容地貌、经济基础、文化遗迹等实际出发,不搞大拆大建,不照搬、不复制,建设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村史馆示范点。(四)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突出工作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一)设置标准各乡镇选址在发展基础好、有鲜明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村建成至少1所村史馆示范点。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行政村(社区)建设1所村史馆。(二)选址及面积标准村史馆选址要立足安全便利,充分利用本村现有各类公共房屋设施(村级活动场所、祠堂等),也可
12、选择历史建筑或具有特色的建筑,达到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相统一。村史馆建筑面积应在20平方米以上。(三)基本内容以村史、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产业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为基本版块,建成本村特色功能展馆。(四)展示方式挖掘本村在生产生活、饮食、服饰、节庆、家风家规、村训村规等方面的传统文化,通过村史小册、村史碑文、图文资料、实物陈展、视频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呈现村落历史变迁,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1 .图文资料馆内陈列的资料应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图文并茂地展示村史、村貌、村姓、村贤、村风、村俗、村物、村艺、村训、村愿等。照片应突出新旧对比,充分展示农村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
13、生活大提升的显著成就。文字介绍要阐述本村概况、发展特色、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典型事例、获得荣誉等内容;图片展览要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包括村容村貌、历史沿革、乡贤名人、恢复高考后考取的大学生、道德模范、工农业生产、文化生活、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栏目。2 .实物展陈如村史馆面积较大的,建议增加陈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家居陈设、食品衣物、工农产品等实物或模型,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或情景介绍,真实记录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3 .荣誉展示主要陈列本村集体及优秀村民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奖牌奖状等,表彰规格较高的奖项要摆在突出位置,并配以情况介绍,充分展示本村在各个领域发展中的突出成绩。(五)使用管理村史馆建成后,由村“两委”具体负责管理,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本村情况的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日常管理,要注意选拔培养村史馆讲解员,加强日常维护,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