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中医”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识积累】“中医”考点汇总.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常识枳累】“中医”考点汇总一、中医传统名家名著1、轩辕黄帝(针灸之祖)黄帝(先秦上古时代),公元前2717年一公元前2599年。传说色彩较重,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黄帝是华熨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熨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由黄帝与岐伯、雷公等托名汇集著作的夕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由灵枢机素间?两部分组成。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托名黄帝。2、“战国名医扁鹊扁弼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今河北任丘人。由丁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上占神话的黄帝时
2、神医“榴鹄”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被称为华受医祖,世传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纪生:齐桓候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G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先行者。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脓象。合称四诊。著有传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一难经(原名G黄帝八十一难经)3、“外科圣手”华佗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名寺,汉族,后汉末沛国谯(今安徵亳州)人“华佗与笊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神医”“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
3、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鼓摩膏,施行典部手术。相传为西操做过珍治,为关羽刮骨疗伤。通过模仿虎、鹿、熊、狼、鸟(研)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五禽戏。4、“医圣”张仲景“医圣”,张仲景与华佗、策奉共称“建安三名医”(对应时代,东汉末三国),需要注意的是“医圣”对应的是张仲景,而不是更有名的华佗。6伤寒杂病论及传世名著,要形成对应一一作者张仲景;首次记录“人工呼吸: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
4、,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工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XX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5、葛洪(预防医学的倡导者)一一肘后备急方、抱朴子(道教典籍)。葛洪(东晋),公元284年一364年,字稚川,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著有肘后缶急方瓦书中最早记载些传染病如天花、忐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5、6、“药王”孙思地“院居终南二孙思邈身上可以贴上“道土”的标签,院居终南是唐朝院士的标配,时间上可以形成对应。“药王”,“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王”李时珍。千金方,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对应五脏概念“心肝脾肺肾”,一定要注意“胆不属于五脏,属于六附”,这个点考得特别多。夕唐本草,也称作新修本草瓦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成书于唐高宗年间。7、钱乙(儿科之祖)钱乙(北宋),字仲阳,北宋那州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敏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著
6、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8、宋慈(法医之祖)宋慈(宋朝),公元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9、李时珍(药圣)一一G本草纲目3李时珍(明朝)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明朝薪州(今湖北靳春)人,公元15181593年。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
7、历代医书800余种,历经27年,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本草纲目,所栽药物共1758种:另著有濒湖脉学等中医书籍。,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二、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是战国至西汉,作者不可考,并不是黄帝本人。因为在此之前中医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有医学之祖的称号,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难经,作者不可考,干扰项是扁鹊。书名中的难”是问难的意思,即提出黄帝内经中的疑难问题,一共提
8、出81个难题并给予解答,媪写体例是答疑的形式。*神农本草经瓦作拧不可考,当年还没宥文字所以不可能写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区别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专著,首创了药性分类法:把药分为上、中、F三品。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作拧是医圣张仲景。这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巨著,符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让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三、医学代称“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也是考试中常考的“杏林的典故出自三国名医董奉,童奉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只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住宅旁种植杏树。几年后,董奉家旁的杏树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他又用树上结的杏子换成粮食救济穷人。
9、品德高尚的董奉标得了百姓的敬仰,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称颂医生医术的在明和高尚的医德。注意区分杏林和杏坛,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代指教育。岐黄.因为C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岐黄”代称内经瓦由此引申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坐堂。张仲景做长沙太守时,湘江带瘟疫流行,很多人死于伤寒。他由于政务繁忙,不能为患病的老百姓送医送药,就直接坐在办公的大常上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他还在自己处方落款上写上“坐堂行医张仲景”,人们敬仰张仲珏,后来的药店、药铺都以“堂”字为荣,如“同仁堂”等等,医生看病也叫坐堂
10、。吉囊.华佗被曹操关入大牢,被杀前曾将平生做学写成青囊书交绐狱卒,希里能将医术传承下去.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狱卒收下后被他的妻子烧毁,还有一种说法是狱卒当时就不敢接书,华佗大失所望,自己举火把青囊书烧毁了。不论哪种说法,青囊书是就此消失了,此后也称中医为“吉囊”。悬壶。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跟随一位挂着的芦卖药的老翁学习医术,学成后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民间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现在也常用悬壶济世法颂医者仁心.四、五脏和六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心脏可以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辘到身体
11、各个部位,心型收缩形成血压。注意,心脏没有储存血液的功能,可以储藏血液的器官是脾、皮肤和肝,脾的储血功能最强大,被称为“血液仓库工肝脏的功能有解毒、代谢、免疫、分泌胆汁等,被誉为“物质代谢中枢二(注意,胆汁由肝脏产生,贮存在胆囊内,进食后胆汁会排至肠道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肠道落官中小肠是人体最长的器官,也是最长的消化道,成人的小肠长达3米,食物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最长,因此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将人吸收不了的食物直接排出体外,具有排泄功能。胃可储存、消化、吸收食物,还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绝大部分食物在小肠吸收)。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有搅拌功能的口袋,通过蛙动推进,将食物泡烂揉碎。五、四气和五味药性理论研究药物的性能和功能,中医将其分为四气和五味.四气指药物有寒、凉、热、温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廿、辛、成五种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如乌梅对应的是酸味,薄荷是辛味,当归是甘味,黄连是苦味,海藻是咸味。五味随症用药对五脏(心、肝、脾、肺、肾)有一定的选择性: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苦生心,良药苦口,苦味食物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廿入脾,性W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解除疲劳:辛入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成入肾:成为五味之冠,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