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79001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性”摘要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它的研究对象便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注重来源和影响,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侧重对文学理论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诸多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依据。然而,在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看起来是研究对象难以确定,但实际上是围绕着“文学性”(1.iterariness)的话题进行讨论,而这个论争自从“文学性”这个概念诞生之初就从未停歇过。【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文学性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成为一个系统的学科之前,文学领域中零散的比较研究一直存在,自从启蒙运动以来,随着欧洲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愈加密切,跨国界、文化

2、的文学研究逐渐成了学者们注意的对象。进入19世纪,随着各种文学思潮席卷欧洲,以及革命,战争等因素导致作家流亡,这些都进一步促使了文学的传播,建立一个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文学学科逐渐成了文学研究界迫切的要求。在一系列学者尝试性地著书和论述后,比较文学终于在70年代成了一个系统的学科。彼时,欧洲各国的大学都开办了以比较文学为主题的课程或讲座,然而,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上,最早一批起决定性影响的是法国的一批理论家,因此,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也被称为法国学派。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1 .注重影响的法国学派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就一直面对着来自外界的质疑以及来自内部的反思。虽然已有大量的论文在论述

3、这一学科的必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比较文学”极易变成主观的“文学比较”,从而丧失其作为一个学科的严谨性。这也是法国学派担忧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得益于欧洲文化的相似性,地理环境的相近,以及文学思潮发展的一致性,法国学派从一开始就将“影响”视作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法国学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这一时期,法国的比较文学界开始有了系统化的理论。作为法国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巴尔登斯伯格(FernandBaIdensperger)在20世纪20年代对以往的比较文学论著进行了整理,并对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所提出的诸多理论问题都奠基了日后法国学派的基础。梵第根(VanTieghe

4、m)将巴尔登斯伯格的理论系统化,并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限制。“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的对每个事实进行解释。”1因此,从一开始法国学派就把比较文学的重点放在了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上。作为文学研究的学科过于注重文学的“外部”似乎偏颇,但正是在比较文学发展早期明确了是“比较”文学而不是文学“比较”,这才让这一学科站住了脚跟而不成为一个单纯的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在当时的国别文学研究中,影响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那么在涉猎别国文学中,便更加“见到这些接触的频繁以及重要了”。而文学研究者也会出于自身的原因,难以达到理想的对多国语言和文化充分了解的程度。

5、出于种种现实的原因,梵第根最终提出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国家的各位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线,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他绝对不会想去替代各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他们联合在一起”。由此确立了“关系”的合理地位。他同时提出,“比较两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是一个很容易断章取义的说法,但与上文一样,同样是出于避免研究对象泛化的要求。在梵第根之后的伽列(JeanMarieCarre)和基亚(GUyard)进一步继承了他的观点。伽列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对国际文学

6、关系的研究“,基亚也明确表达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以上这些观点都可以概括出法国学派的研究重点:基于事实基础的文学关系,有迹可循的文学史,有明确证据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并不研究文学本身的价值,许多学者认为法国学派的做法使比较文学丧失其作为文学研究的特性。但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法国学派对发送者,接收者与传递学的研究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誉舆学,源流学和媒介学代表了对贯通文学史的尝试。同时,提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同一作家或作品的不同接受程度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范畴,尝试把作品与作者分离,从而探究作品本身的价值。但法国学派也在研究事实联系的过程中窄化了来源和影响,忽略了共时的要

7、素。“某些诗歌体现了传统,象征了其他诗歌,这也是事实,此外,当影响力扩散和融合时,当他们成为许多作家共同呼吸的空气时,它们应该被称为某种类似惯例的东西。”正如纪连举的例子那样,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不一定要读过彼得拉克的诗也能写出十四行诗。把影响窄化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影响”未免过于狭隘。由于过于重视事实的考据,法国学派并未有一个明确的“文学性”的定义,但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界限,没有人可以在完全客观的基础上研究历史,毕竟历史的载体:书籍,本身也是一种文学教体。任何一个史学家,不论他如何声称自己所写皆为事实,实际上已经带有了主观的态度与评价。虽然在法国学派的研究中,这大多体现在僵

8、化了的来源和影响的因果关系中。所以,即使法国学派在研究影响关系过程中非自觉性地带有文学性的色彩,也无法改变影响研究所带来的弊端。2 .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质疑虽然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视为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对“关系”的过度重视不可避免地束缚着学科的发展,这受到了美国学派不少的批评。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研究转移到美国后出现的研究中心,诞生于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韦勒克(ReneWe1.1.ek)提出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局限于对外部的关注使该学科成了一个调查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的子学科,或者把文学研究变成一个研究文学在外国发展过程中的“文学贸易”过程。这样即使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9、如形象学)也无法拯救,反而会将文学研究融入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历史中,而进一步加深比较文学的危机。除了韦勒克,还有一些美国学派的研究者对法国学派提出了质疑。勃洛克(Haske1.1.N1.B1.ock)提出了“这些研究通常只能成为一种国别文学的附庸”2,比较文学从而不能从当代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冲击中得到好处。这些观点都表达出对于法国学派一味地事实研究的不满,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定性感到危机以及对新方向的迫切需求。比较文学也由此诞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学派。二、美国学派与“文学性”1.注重“文学性”的美国学派法国学派不研究文本本身的弊端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了出来,以至于开始束缚学科的发展。美国学

10、派注意到了这一点,便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比较文学的发展新方向。韦勒克在他的标志性文章比较文学的危机(TheCriSiSofCon1.ParatiVe1.iteratUre)将比较文学的内容扩展到了文学批评,“任何文学史的写作都离不开一定的选择原则,离不开一定的定位和评价尝试”。在文章中韦勒克批评了梵第根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人为划分,而将文学研究对象分成了“内部研究”(intrinsic):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外部研究“(extrinsic):对于作者的思想,社会关系等因素的研究,这种区分将文学研究与媒介研究区别开。除此之外,韦勒克还注重比较文学中的文学性质,认为比较文学也必须区

11、别于思想史或宗教和政治概念以及情感的研究,“我们必须正视文学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艺术的本质问题,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在第二次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韦勒克把“文学性”的问题变成了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然而,他所说的“美学的中心问题,文学的本质问题“真的就是文学性吗,他所提出的“内部研究”真的就适合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吗?恐怕不然,“文学性”一词最早由雅各布逊(ROn1.anJakObSon)在1919年的文章晚近俄国诗:侧写之一:维立密尔克勒伯尼可夫(ModernRussianPoetry:VeIi1.nirKh1.ebnikOv)一文中提出,“文学研究的主体不是文学的总体,而是文学性,亦

12、即某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因素。”“文学性”一词的提出针对了当时文学研究没有明确对象,而把所有的人文学科全混在一起的情况。而针对这种情况,韦勒克尝试通过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区分来解决,内部和外部的区分确实将文学研究与中介研究等区别开,但如果忽略了外部的传播,读者的接受,反而更加无法界定“文学”。“文学性,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在探寻一部作品为何为人们所重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联系到人们对他的接受,包括历时的与共时的;同一作品在不同国家的接受度,其中就包括了法国学派所重视的事实研究;还会牵扯到历史,政治等其他因素。由此看来,文学研究不能一味地孤立于文本本身,如果就如韦勒克的划分,“文学性”就是“文学的

13、价值与品质”,这未免过于主观,反而让比较文学丧失自身的系统性。除此之外,韦勒克虽然提到了文学理论,但并没能将其归纳到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中,这也正是佛克马对韦勒克以及新批评的批判。韦勒克重视“价值与品质”使他是一名文学批评家而不是理论家。佛克马(D.W.Fokkema)否定新批评把文学研究的对象孤立为文学文本,从而切断了作者与读者的联系。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佛克马反思新批评的“静态”文本,通过后设语言”(meta1.anguage)的概念将文学理论引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中,用一种动态的视域来看待比较文学的研究,尝试用理论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进行规范,而避免无目的比较。在佛克马之后,宦马克对比较文学

14、的概念做出了突破,“比较文学是超过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当中所提出的跨学科的概念几乎把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推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跨学科”的拓展受到了诸多争议。韦勒克在比较文学名称与性质(TheNamcandNatureofComparative1.iterature)一文中提到,“然而雷马克不得不做一些人为的,站不住脚的划分:如把霍桑与卡尔文主义之间的研究称为比较文学,而把对霍桑的内疚,罪恶,赎罪的看法的研究,纳入了美国文学的领域”3。这显然是对“跨学科”中如何区分边界产生质疑。韦勒克的担心不无道理,比较文学会不会再次成为社会史,人类史的研究,从

15、而失去自身的界限的危机从未消除。但雷马克本人并非是无视掉文学性而一味追求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他在1999年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OnCeAgain:ComparatiVe1.iteratureattheCrossroads,)中强调“只要比较释义的两极之一仍然是文学,是具有文学性的文学,我就会促使扩大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围”3。这说明,雷马克本人也意识到了一味地强调跨学科意义并不大。即使美国学派尝试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从未想要否定研究文学本身。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是否要跨学科仍有纷争,但对于文学研究的肯定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中,比较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对于研究

16、对象充满争议。2.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即使有了“文学性”的概念,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危机也从未消除,其一便是平行研究的文学理论潮对文学性的冲击。平行研究的兴起与美国学派的诞生相辅相成,处于一个孤立的大陆环境,文学发展普遍晚于热门的欧洲各国,这让美国比较文学难以沿着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继续走下去,因此,美国学派强调的是没有明确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行向的研究倾向被学界称为“平行研究”。同样为了避免主观性的文学比较,文学理论成了平行研究的核心之一。恰逢20世纪各色文学理论相继被提出,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包括对美国学派影响深远的新批评,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韦勒克和华伦(AustinNauen)合著的文学理论(TheOryOf1.iteratUre)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研究的三位一体: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区分的最好办法是,把对文学原则、类别、标准及诸如此类的研究叫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