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宜黄戏(2024年).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45023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之宜黄戏(2024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统文化之宜黄戏(2024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统文化之宜黄戏(2024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之宜黄戏(2024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之宜黄戏(2024年).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宜黄戏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中部,抚河支流宜、黄二河流域,东连南城、南丰县,西接乐安、崇仁县,南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县。宜黄地处武夷山脉与云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抚河流域,历来文风鼎盛,戏曲盛行,其中的宜黄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戏乡”之称。宜黄戏是江西传统地方剧种中的一朵名花。明清时期,弋阳腔、海盐腔、昆腔等多种外来腔调剧种先后在该县流传。戏曲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所建戏台遍布县境,占宜黄腔、后宜黄腔也于此时应运而生。宜黄腔旧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1957年正式定名为宜黄戏。它集多种声腔为一体,唱腔、曲调优美,表现力丰富。宜黄戏剧目丰富,创作并吸取

2、表演各家剧目,有整本戏160余出、小戏300多出。宜黄腔形成后,先后在江西的抚州、上饶、赣州等地流传。此后,还传至安徽、江苏、湖南、北京、湖北、陕西、山西等省。据推测宜黄腔产生于明末清初。宜黄腔主要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西秦腔在南方流传以后,声腔不断发生变化,在江西便出现“啖呐二凡”和“平板吹腔”。这是嗔呐伴奏的宜黄腔。由于受秦腔梆子的影响,废喷呐笛子而用胡琴,又将黄梅采茶的“还魂腔”改造为一种“反调”,这就形成胡琴伴奏的宜黄腔。由于宜黄腔的基本曲调俗名“二凡”,加上江、浙语言的“宜”与“二”同音,这就使宜黄腔后来讹传为“二黄”。宜黄腔兴起之后,先在江西境内广泛流传。由于宜黄腔的广

3、泛盛行,进而促成了高、昆和乱弹的合流,在江西各地又相继产生了一些新地方剧种。据载,乾隆年间,江西地方戏班多数会演唱宜黄腔。在邻近的抚州所属县区,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演唱宜黄腔的班社。以临川县为中心的大班,变成了高腔、昆曲和宜黄腔综合的抚河班;以南城县为中心的大班变成了昆曲和宜黄腔的昆乱合班;专唱宜黄腔的乱弹班,则有宜黄、建昌和广昌班。随着宜黄腔在本省的流传,戏班的流动也逐渐将它传播到安徽、江苏、湖南、北京、湖北、陕西、山西等省。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的雨村剧话记载: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演唱宜黄腔的剧种和班社众多。最早接受宜黄腔的安徽戏班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将“二黄”传至北京。宜黄

4、戏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戏曲文化相融合影响和催生了我国南北的多个剧种。它传播到安庆产生了“安庆二黄”,传至汉水流域发展成“汉调二黄”,流传在鄂北那阳山区形成“山二黄”等等。清嘉庆、道光以后,江西的地方戏戏班遍布全省各地。其中,影响较大者有演唱宜黄戏的名班“南城二朗班”和“宜黄华山班”。清末以后,宜黄腔戏班吸收了西皮、浙调、吹腔、南北词等声腔剧目,发展成多声腔乱弹剧种。建国后宜黄戏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1956年秋,在省文化厅及戏剧界的指导下,本县成立了宜黄戏整理委员会。同年,以原宜黄地方剧团临时演出队为基础,筹建宜黄戏剧团,并招收学员31名,聘请李宗保、李任伤、何九龙、邓爱莉等老艺人执教。次年,正

5、式成立了江西省宜黄戏剧团,并赴省汇报演出,受到好评并获省文化厅奖励.1958年2月,剧团再次招收学员20名。5月参加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创作现代戏第一炉钢,改编传统戏卖梨招亲,分别获剧目、演出奖。同年,邵式平省长来宜黄视察时,观看三娘教子等折子戏后,表示赞赏。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宜黄戏李奇哭监、孙氏祭江等唱段,并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改名为永红剧团,全部演职员“停演闹革命”,剧团负贡人、编剧和主要演员被揪斗,书记和团长遭迫害至死,演出服装头饰被付之一炬。1968年底,撤销剧团,演职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其余调动工作。1970年,成立宜黄县文工团,主要排演“样板戏”及歌舞,也创作排演了大型宜

6、黄戏山城春晓。1978年恢夏宜黄戏剧团。省文艺学校派出教师来县举办“宜黄戏演员训练班”,传授戏曲表演技艺和排练罢宴、挡马、孟良搬兵、陈姑赶船、断桥等折子戏,迅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他们此后成了宜黄戏的骨干演员。19791980年,先后改编演出八仙喇海、哭殿点马、孙氏祭江、思春等折子戏,省电台对全剧录音播放,福建前线广播电价转播。1980-1984年,宜黄戏剧团多次招收学员,并在省文艺学校培养学生,多次排演折子戏,并获得奖励。1984年,剧团改革,调整领导、精简人员。大部分老演员调出,仅留下部分骨干与青年演员,及25名宜黄戏班学生,兼演轻音乐节目。1989年,解散宜黄戏剧团,人员调出。1990年成立宜黄县戏剧研究室,由原宜黄戏剧团一部分主要编创和老演员组成。其任务是研究宜黄戏,组织、参与并辅导业余宜黄戏的演出,参与编撰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宜黄戏剧部分。1997年,由县文化局组织创作,县戏剧研究室为骨干排演的小型宜黄戏老师-妈妈,参加第二届临川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成功,主创该戏音乐的罗春元获音乐设计一等奖。年底,宜黄戏研究室撤消,人员全部转为县文化馆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古建工程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